叫《文案圣经》,但它不讲文案

看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吸引过来,可想而知新媒体小编的求生欲是多么的强,有个空就想往里钻。

拆开后才知道,这本书根本不是讲什么“文案”的,而是讲广告的,可以说这波“广告”很成功。

广告就广告吧,所谓的文案不也就为了吸引你点赞关注转发嘛,能让你下单的广告,求个攒应该也还行。

可看着看着我就觉得不对劲,怎么还报纸登广告,让消费者剪报纸上的优惠券邮寄过去领取样品?

显然这样的广告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过时了,但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考研的,我这样告诉自己,然后在92页的时候就迎来了作者漫长的个人经历)(全书253页)

叫《文案圣经》,但它不讲文案

关于这两点很多书评都有提及,但既然碰上了就聊聊书上个人觉得值得思考的点:

1.广告的目的是什么?

广告的目的不是供人消遣,广告的唯一目的就是销售。供人消遣娱乐的广告吸引来的人群也不可能成为你诉求的目标人群,也就是不能形成最终的下单。

一直以为,广告就是广而告之,把自己的品牌打响就自然会有人买,但却从未想过目标人群的重要性。

书中是通过对品牌有感兴趣的人会寄优惠券或者到零售店领取样品来筛选目标人群,现在互联网更多的是从数据分析得来的“个性推荐”,让更多“你想要”的商品进入你的视野。

关于广告的唯一目的是促进销量这一点个人觉得有待商榷,广告主投那么多钱当然就是为了销量,但如果以销量为唯一标准的话,那么对于网上传播很广(薇风面膜加班广告)但没有带来直接与传播量正相关的销量的广告是否有价值。

你很了不起-薇风面膜致敬独立女性

故弄玄虚的标题或者新颖独到的比喻能够吸引来数倍的关注,但大多数关注可能都来自对广告产品不感兴趣的人,而你要寻找的人群或许永远意识不到广告推广的是他们可能想要的东西。

是的,我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不会去想买这个面膜,只是纯粹出于“加班,漂泊,奋斗”的共鸣而转发。所以前段时间有很多公号转发这个视频的内容,但都很少有提到这个面膜的,而是穿插几个“奋斗”的案例来感叹生活的不易,引发大家的共鸣。

我不知道这样的案例是营销的狂欢还是广告的失败?

2.广告是否能用“使用前和使用后”的对比手法?

书中的第十八章讲到:

那些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广告是从前愚蠢的做法。

在推广洁牙产品的时候,展现出整齐漂亮的牙齿,而不是难看的牙齿。广告要讲的是改善后的状况,而不是现存的问题。

但就目前接触的广告来说,很多广告还是采用“对比”的手法,牙膏广告中各种牙龈出血,过敏,口臭等负面的现状以及使用产品后的改善频频出现。

如果真的像作者说的,这样的广告并不能达到促成别人消费的目的,那为何2018年了还有大批的广告在沿用,实在是很不能理解,如果有大神解答知道可否帮忙解答?

3.送优惠券领取样品的方法真能快速打开市场?

书中在各种广告案例中反复讲一种广告形式:在报纸中讲清楚产品的优势或者品牌故事—在报中插入优惠券—将报纸寄给各商店,让商店老板进这种商品售卖—消费者剪下优惠券到附近的销售点兑换样品—厂家以商品价格向商店老板回收优惠券。

对于作者总能用这种方法迅速打开市场这点,还是比较持疑的。可能是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就现在而言,一个新的产品,很难就因为你讲清楚了它的卖点,让商家进充足货源,给消费者免费试用这三点就达到迅速打开市场的程度。

就个人而言,除非这种商品确实很吸引自己,才会在试用一次之后,在方便购买的情况下复购。而作者所推的商品都是跟市场上的商品比较同质的,仅用这一点迅速区分,还是有点不可思议。

以上就是看完本书不专业的思考。

第一次看广告类的书,还得多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