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作為女性貞潔榜樣集合的《烈女傳》,就是一本閻王爺的催命薄。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父親為了貞節牌坊,活活餓死寡婦女兒;李氏被士兵言語調戲,便絕食而死;王氏被富少拍了下肩,便閉門自縊……為了貞潔,她們決絕赴死。

這種束縛了華夏女性思想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

一、萌芽

在母系社會,以女為尊,加上人丁稀少,生產力不足,實行群婚制,即一個女性可與多名男性結合,以此生兒育女。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工具出現,生產力提高。男子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逐漸超過女子,經濟地位不斷上升,母系社會轉向父系社會。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男子成為社會主導後,財產和權力都需要有人繼承。這就要求男人的孩子必須是自己的。

原始的貞潔觀便萌芽了,要求女性在婚姻存續期間不可與其他男性結合,保證生出的孩子是自己的丈夫的。

這一時期的貞潔觀,對女性的童貞和寡婦再嫁無任何要求,這種樸素的貞節觀一直持續到春秋中葉。

二、初步發展

秦漢王朝為了鞏固男權,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十分重視和褒揚女性貞潔。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反覆強調婦女要守貞節,以此濯俗並使天下承風而治。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史記》記載:秦朝時,巴蜀一位名叫清的寡婦,很有商業頭腦,用財自衛,保護自己不被侵犯。

秦始皇認為她是貞婦,特為她築懷清檯,懷清檯便成為後世“貞節牌坊”的雛形。

東漢“女聖人”班昭,系統地將壓抑女性的思想編輯起來,作成《女誡》,勸導女性對男性無條件服從。換言之,男性在外面拈花惹草,女性也要置若罔聞。無論婚前婚後,男性可以不貞,但女性不能。

秦漢時期,從理論上講,失貞與改嫁都會遭到唾棄。但實際上,貞潔觀念在社會中十分淡薄,種種違背貞潔的現象時有發生,就連漢武帝的母親都是再嫁。

三、快速發展

唐朝時,雖然民風開放,但貞潔觀依然受到重視。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唐太宗長孫皇后的《女則》,陳逸夫人鄭氏寫的《女孝經》,宋若華的《女論語》等,都進一步宣傳女子的貞潔。

此外,自唐中期開始,皇帝開始通過政令限制婦女再嫁。

唐穆宗時,襄陽公主淫亂事敗,被“幽禁於宮中”。宣宗下詔說:“夫婦,教化之。

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復嫁。”

自此,唐前期公主改嫁之風被禁止。《新唐書》載,自唐代宗以後,諸帝公主共一百一十二人,無再嫁者。

公主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是。唐朝通過政令,約束婦女再嫁,貞潔觀有了極大發展。

四、鼎盛時期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宋朝時,程朱理學興起,將儒家貞潔觀發展到極致的苛刻。“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成為後世約束婦女的“千載名言”。

但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已是南宋末期的事情,理學貞節觀念對社會風氣影響還不是很大,直到明朝才興盛。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立綱陳紀”,尤其重視禮法道德秩序,在婦女問題上大肆提倡節烈。

他將婦女貞潔法律化,“著為規條,巡方督學歲上其事,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烏頭綽契,照耀井間”,以至於“僻壤下戶之女,亦能以貞白自砒,其著於實錄及郡邑志者,不下萬餘人”。這種貞潔觀影響了整個明朝。

到清朝時,這樣的貞潔觀也一直延續下去。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貞潔烈女可以獲得貞節牌坊,光耀門楣;失貞或者改嫁不僅要被眾人唾棄,甚至會被浸豬籠或者沉塘。

這也是我們後世人真正理解的“貞潔觀”,害人不淺。

綜上所述,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男權社會的產物,從父系社會開始誕生,經歷了及其漫長的發展。

作為現代女性,我們應該愛惜自己,重視禮教,但切不可為了所謂的貞潔放棄生命。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是如何“誕生”的?竟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關於歷史上的很多問題,我們都應該帶著懷疑的態度去審視,讀真實的歷史,明更多的道理,小編一直在這裡等你!有不同意見的請在評論區留言,感謝您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您就點一下關注,每天為您更新不一樣的歷史故事。(作者:游龍公子,本文由“小世界大文明”創作)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