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趙雲身亡後大哭,為何得知張苞死訊卻口吐鮮血?

話說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搖著鵝毛扇在軍中踱步,沒錯,他正在籌劃北伐。這大概是最好的時機了,兵強馬壯,糧草豐足,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了。但就在此時,忽然颳起一陣妖風,吹得諸葛亮睜不開眼,等到風停時,他卻發現庭前的松樹已經摺了。這似乎不是一個好兆頭,所以諸葛亮趕緊回屋打了一卦,隨即對軍中的將帥們說:“不妙,我軍已損失一員大將!”眾將帥們覺得諸葛先生大驚小怪,便沒有理會他,繼續喝酒了。不一會兒,有人來報趙雲的兩個兒子要見丞相,諸葛亮大驚失措,將 酒杯摔落在地,雲:“子龍歿矣!”果然,趙雲兩個兒子一進帳就哭倒在地,對諸葛亮說:“丞相,我們的父親昨晚去世了。”

諸葛亮在趙雲身亡後大哭,為何得知張苞死訊卻口吐鮮血?

諸葛亮十分傷心,哭道:“子龍去世,我損失了一條臂膀啊!”斗轉星移,又到了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的夏天,諸葛亮攻打祁山,打得郭淮、孫禮二人落荒而逃。但主將張苞貪功冒進,窮追不捨,最後掉入陷阱之中,身受重傷。諸葛亮命人將張苞送回成都醫治,自己又調兵遣將,再度起兵進取。兵馬還沒調度好,忽然有人來報,說張苞已亡。諸葛亮聽聞這個噩耗,先是放聲大哭,隨即口吐鮮血,昏了過去。後來雖被救醒了,但元氣大傷,臥床難起。說到這裡,估計有心人會發現一個問題:諸葛亮在趙雲身亡後大哭,為何得知張苞死訊卻口吐鮮血?

諸葛亮在趙雲身亡後大哭,為何得知張苞死訊卻口吐鮮血?

就感情來說,諸葛亮不是應該和趙雲更好嗎?張苞一個晚輩怎麼會另諸葛亮如此擔憂呢?這個問題問的極好。原因就是在建興七年的時候,趙雲早已年邁,而張苞正值壯年,二者在戰鬥力上懸殊過大,所以時刻想著“興復漢室”的諸葛亮在此時更擔心張苞。我們說趙雲和諸葛亮交好,那是從私情上來說,而他擔心張苞的安危則是從國家社稷的大計出發的。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連自己的生命都拋在腦後了,更別說什麼交情了。更何況那個時候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所以只有奮力進取,幫助劉禪這個阿斗奠定好基礎,他到了九泉之下才好和劉備交代。

諸葛亮在趙雲身亡後大哭,為何得知張苞死訊卻口吐鮮血?

從他三番五次著急北伐就可以看出他的這份焦慮,他必須在自己還喘著氣的時候趕緊去平定四方。對於這個問題還可以做另外一種理解。那就是,趙雲死時是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他準備北伐的時候,那時候只能算劍拔弩張,還沒有真正開弓;但到了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張苞死時,他起兵祁山,已經開弓了,開弓是沒有回頭箭的。所以說,趙雲死時,他並沒有那麼悲傷,因為一切還在他的調度之中,他放聲大哭也僅僅是表示對老朋友、老搭檔的哀悼;而張苞的死卻來的那麼突然,出乎他的意料,頓失大將,這局棋很可能會因此而失敗。

諸葛亮在趙雲身亡後大哭,為何得知張苞死訊卻口吐鮮血?

他口吐鮮血不是為張苞傷心,而是為整個蜀漢的命運擔憂。其實,三國時期魏、蜀、吳鼎足而立,本就相互制約,諸葛亮憑一己之力是很難打破這樣的格局的。哪怕神機妙算的他使出渾身解數,也是徒勞。更何況歷史是必然的,在歷史的面前,沒有人能和它抗衡;即便有,最終也只能落得失敗的下場。杜甫在幾百年後回顧這段歷史,給出的評論至今都令人覺得悲涼:“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