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語》:放下浮躁,遠離喧囂,學一學孔子,擁有生活的快樂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它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作為儒家經典,《論語》內容博大精深,它的思想主要有三個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對政治家的影響之大。

再讀《論語》:放下浮躁,遠離喧囂,學一學孔子,擁有生活的快樂

但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被《論語》所吸引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卻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每日"坐而論道,學而時習之"的那種簡單快樂的生活,讀之令人神往。似乎孔子的人生樂趣,無它,但有師友,人生中結伴而行,教學相長,便足以撐起人生中所有的快樂。有時,放下《論語》,不禁喟然長嘆,我要是孔子的學生,那有多好!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每日奔波於生活之間,生活在浮躁的社會中,似乎常常忘記快樂為何物。 每日的工作生活庸庸碌碌,常常讓我們忘記了我們應有的本真與快樂。當我們感到浮躁,當我們感到鬱悶,當我們難以抒懷,請讓我們靜下心來,暫時放下塵世的喧囂,讀一讀《論語》,找回我們生活中最簡單的快樂。

再讀《論語》:放下浮躁,遠離喧囂,學一學孔子,擁有生活的快樂

孔子的經歷:

再讀《論語》的感覺,經常像是在讀一本小說。小說的背景就是戰亂迭起的春秋時代,小說的主角就是孔子,配角就是魯定公、三桓、他的無數弟子以及各諸侯國的王。小說的主角走過了艱辛的童年、奮發的青年,有為的中年、困頓的老年和著書立說的晚年。

在艱苦的童年生活中,孔子練就了勤奮好學、吃苦耐勞的品行。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原來孔子小時候家很窮,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他經常在祭祀活動中幫忙,由於他的勤學,所以對祭祀的禮儀與程序非常精通,大家有什麼事情都來向孔子請教。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

後又做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孔子做事耐心細緻、倉庫管理和畜牧管理都井井有條。

20歲時,夫人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故取名為孔鯉。

23歲時,孔子的博學使他聲名鵲起,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路(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他的課堂可以幕天席地,可以升堂入室,哪都進行講學,開創了對平民進行教育的先河。孔子的弟子們帶著十條臘肉,行拜師禮,慢慢開啟了自己的智慧人生。

30歲開始,孔子廣收門徒。

35歲,魯國內亂,孔子到齊國避亂。

36歲,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37歲,齊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謀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繼續講學。

51歲,孔子擔任魯國首都的市長"中都宰",政績卓著,四方則之。

52歲,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門。後升大司寇,並代理宰相。孔子隨魯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谷。孔子識破了齊國劫持魯定公的陰謀,並逼迫齊國歸還了侵佔魯國的土地,取得了魯國外交史上最輝煌的勝利。

54歲,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大治。為鞏固魯國中央政府的權力,削弱三桓的勢力,孔子採取了拆毀三桓都城城防的措施。由於三桓實力強大,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55歲,齊國因魯國任孔子為大司寇而大治,害怕魯國強大,故採用美人計,送80名美女到魯國,魯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不和,只好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時,歷時14年,拜會了七十多個國君,很受當地國君的重視。然而由於權臣排擠、戰亂或是遇到與自身所秉持道義不相符,孔子最終沒有得到重用。

再讀《論語》:放下浮躁,遠離喧囂,學一學孔子,擁有生活的快樂

孔子的人生樂趣

孔子這一生,人生際遇很差,說他生不逢時,絕不為過。他缺少父愛、缺少強有力的靠山,缺少一個和平的年代,讓他來施展政治抱負。但孔子在一手爛牌的條件下,能永遠自強不息,發奮讀書,好學不倦,年少即成就博學之名。孔子在治理國家期間,對外不卑不亢,對內治理井井有條。對人無論貴賤,一視同仁。孔子良好的人品,淵博的學識,傑出的才能為自己吸引了無數的仰慕者。即使周遊列國時,弟子們也不離不棄,這是何等的人格魅力。

一個命運如此多舛的人,也許有更多的理由責備命運的不公而怨天尤人。但《論語》二十章五百多則兩萬多字中竟然無一苦字,其中卻有四十八個"樂"字。《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人生的樂觀態度躍然紙上。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仁者不憂;仁者可以長處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君子憂道不憂貧等。這讓我們看到了面對生命的苦難,孔子的豁達、樂觀。可以說,孔子苦難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歡樂。

快樂在何處?

再讀《論語》:放下浮躁,遠離喧囂,學一學孔子,擁有生活的快樂

1、 樂在自我修養

(一)樂在飲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他稱讚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還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也就是說,吃粗糧 ,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

可見孔子追求的不是飽食終日,而追求的是簡單的飲食。

(二)樂在音樂

孔子年輕的時候做過吹鼓手,婚喪嫁娶還會去賺個外快,他是一個非常喜歡音樂的人。"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看看孔子聽到《韶》樂,何等痴迷沉醉!孔子周遊列國時,被陳、蔡兩國的諸侯派兵圍困于山野,斷糧七天,隨從的弟子不少人都餓倒了。孔子卻樂觀地唱著歌,彈著琴。他的學生子路問他為何還唱歌,孔子說:"……天寒既至,霜雪既臨,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樂觀豁達的情緒感染了子路,使子路也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的節奏跳起舞來。孔子逝世前七天,知道風燭將熄,而一生之志卻不得實現,遂即興唱出了: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

可見,音樂也與孔子這位真正的大音樂家結伴相隨一生。

再讀《論語》:放下浮躁,遠離喧囂,學一學孔子,擁有生活的快樂

(三)寄情山水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個"樂"字,讓我們感受到了孔子對大自然的熱愛。孔子登上過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孔子登上過泰山,天地一覽無餘。

二、樂在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孔子看來,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孔子將"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

三、樂在育人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一生教過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很多弟子成就非凡,是當世的棟樑之才。孔子愛學生,愛顏回,愛子路,愛子貢,愛……看孔子對各個弟子的品評,就能看出孔子育人的快樂。

再讀《論語》:放下浮躁,遠離喧囂,學一學孔子,擁有生活的快樂

四、樂在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

孔子一生編撰過《詩》《書》《禮》《樂》《春秋》《周易》《大學》《中庸》等書,他的精神世界之豐富,可以說是一部寶藏。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的弟子曾皙曾這樣描繪過自由和諧溫馨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圖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聽完如此話,孔子長長的嘆了一口氣,"我贊成曾點啊!"

讓我們也在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去泡一泡溫泉,在野外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家,感受孔子和弟子們的快樂,也為我們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大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