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放下浮躁,远离喧嚣,学一学孔子,拥有生活的快乐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它的思想主要有三个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对政治家的影响之大。

再读《论语》:放下浮躁,远离喧嚣,学一学孔子,拥有生活的快乐

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被《论语》所吸引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却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每日"坐而论道,学而时习之"的那种简单快乐的生活,读之令人神往。似乎孔子的人生乐趣,无它,但有师友,人生中结伴而行,教学相长,便足以撑起人生中所有的快乐。有时,放下《论语》,不禁喟然长叹,我要是孔子的学生,那有多好!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每日奔波于生活之间,生活在浮躁的社会中,似乎常常忘记快乐为何物。 每日的工作生活庸庸碌碌,常常让我们忘记了我们应有的本真与快乐。当我们感到浮躁,当我们感到郁闷,当我们难以抒怀,请让我们静下心来,暂时放下尘世的喧嚣,读一读《论语》,找回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

再读《论语》:放下浮躁,远离喧嚣,学一学孔子,拥有生活的快乐

孔子的经历:

再读《论语》的感觉,经常像是在读一本小说。小说的背景就是战乱迭起的春秋时代,小说的主角就是孔子,配角就是鲁定公、三桓、他的无数弟子以及各诸侯国的王。小说的主角走过了艰辛的童年、奋发的青年,有为的中年、困顿的老年和著书立说的晚年。

在艰苦的童年生活中,孔子练就了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品行。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原来孔子小时候家很穷,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他经常在祭祀活动中帮忙,由于他的勤学,所以对祭祀的礼仪与程序非常精通,大家有什么事情都来向孔子请教。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

后又做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孔子做事耐心细致、仓库管理和畜牧管理都井井有条。

20岁时,夫人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故取名为孔鲤。

23岁时,孔子的博学使他声名鹊起,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他的课堂可以幕天席地,可以升堂入室,哪都进行讲学,开创了对平民进行教育的先河。孔子的弟子们带着十条腊肉,行拜师礼,慢慢开启了自己的智慧人生。

30岁开始,孔子广收门徒。

35岁,鲁国内乱,孔子到齐国避乱。

36岁,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37岁,齐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谋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继续讲学。

51岁,孔子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四方则之。

52岁,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识破了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并逼迫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取得了鲁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54岁,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为巩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采取了拆毁三桓都城城防的措施。由于三桓实力强大,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55岁,齐国因鲁国任孔子为大司寇而大治,害怕鲁国强大,故采用美人计,送80名美女到鲁国,鲁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不和,只好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时,历时14年,拜会了七十多个国君,很受当地国君的重视。然而由于权臣排挤、战乱或是遇到与自身所秉持道义不相符,孔子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再读《论语》:放下浮躁,远离喧嚣,学一学孔子,拥有生活的快乐

孔子的人生乐趣

孔子这一生,人生际遇很差,说他生不逢时,绝不为过。他缺少父爱、缺少强有力的靠山,缺少一个和平的年代,让他来施展政治抱负。但孔子在一手烂牌的条件下,能永远自强不息,发奋读书,好学不倦,年少即成就博学之名。孔子在治理国家期间,对外不卑不亢,对内治理井井有条。对人无论贵贱,一视同仁。孔子良好的人品,渊博的学识,杰出的才能为自己吸引了无数的仰慕者。即使周游列国时,弟子们也不离不弃,这是何等的人格魅力。

一个命运如此多舛的人,也许有更多的理由责备命运的不公而怨天尤人。但《论语》二十章五百多则两万多字中竟然无一苦字,其中却有四十八个"乐"字。《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跃然纸上。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仁者不忧;仁者可以长处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这让我们看到了面对生命的苦难,孔子的豁达、乐观。可以说,孔子苦难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欢乐。

快乐在何处?

再读《论语》:放下浮躁,远离喧嚣,学一学孔子,拥有生活的快乐

1、 乐在自我修养

(一)乐在饮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他称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也就是说,吃粗粮 ,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可见孔子追求的不是饱食终日,而追求的是简单的饮食。

(二)乐在音乐

孔子年轻的时候做过吹鼓手,婚丧嫁娶还会去赚个外快,他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看看孔子听到《韶》乐,何等痴迷沉醉!孔子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的诸侯派兵围困于山野,断粮七天,随从的弟子不少人都饿倒了。孔子却乐观地唱着歌,弹着琴。他的学生子路问他为何还唱歌,孔子说:"……天寒既至,霜雪既临,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乐观豁达的情绪感染了子路,使子路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舞来。孔子逝世前七天,知道风烛将熄,而一生之志却不得实现,遂即兴唱出了: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可见,音乐也与孔子这位真正的大音乐家结伴相随一生。

再读《论语》:放下浮躁,远离喧嚣,学一学孔子,拥有生活的快乐

(三)寄情山水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乐"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孔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孔子登上过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过泰山,天地一览无余。

二、乐在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孔子看来,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孔子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三、乐在育人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很多弟子成就非凡,是当世的栋梁之才。孔子爱学生,爱颜回,爱子路,爱子贡,爱……看孔子对各个弟子的品评,就能看出孔子育人的快乐。

再读《论语》:放下浮躁,远离喧嚣,学一学孔子,拥有生活的快乐

四、乐在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

孔子一生编撰过《诗》《书》《礼》《乐》《春秋》《周易》《大学》《中庸》等书,他的精神世界之丰富,可以说是一部宝藏。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弟子曾皙曾这样描绘过自由和谐温馨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听完如此话,孔子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我赞成曾点啊!"

让我们也在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去泡一泡温泉,在野外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感受孔子和弟子们的快乐,也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