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10万北伐军能够打倒总兵力不下70多万人的北洋军阀?

既无忘


十万北伐军之所以能打败七十万北洋军,是因为

北伐军的真实数目并不止十万人,而北洋军虽然确实有七十万人,但是北洋军却一点都不团结。因此,真实的北伐战争,其过程是反反复复的,并非是想象中的摧枯拉朽式的,一边倒式的战争。



先讲一下北伐战争之前的背景。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广东革命政府的内部分成了左、右两派。后来有一些人意识到了内斗是很愚蠢的,毕竟北洋军阀这个大敌都还未除,革命党自己却内斗,这不是在做亲着痛仇者快的事情么?

于是,最后大家坐下来开会,达成了一个正确的共识:咱们先北伐,先打倒了北洋军阀之后再说。

与之同时,北洋军阀方面也是内讧不断,各派军阀之间相互打,一天都没有消停过。

首先是吴佩孚,他是最二的。因为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吴佩孚被冯玉祥给坑了,其部的十几万精锐全部被消灭。因此吴佩孚在湖北东山再起后,便号召北洋系联合剿冯。他的这一号召,立马得到了张作霖和阎锡山的响应。

为什么张作霖和阎锡山要响应呢?当时的张作霖和阎锡山,也比吴佩孚好不到哪去。张作霖在打败吴佩孚后,他与和冯玉祥也有矛盾

。当时的情况是张作霖实力略强,冯玉祥的实力稍弱。冯玉祥为了扳倒张作霖,便再次暗中下黑手,拉拢了直系的孙传芳,让他在南方起兵驱逐张作霖的势力。

孙传芳在得到冯玉祥的暗示之后,暗中联合陈调元,二人在江南大败张作霖的奉军,并全歼奉系三个主力师,成功的控制了江浙皖赣闽五省,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有二十万之众,但是其实都是临时扩充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孙传芳只是名义上的五省总司令,其实这五个省,都各自的省督军

因为被孙传芳这么一干,张作霖在南方吃了大亏。于是,奉系的势力迅速向北回缩,退到了河北一带。岂不料,冯玉祥还有坑张作霖的第二套方案。他在鼓动孙传芳倒奉的同时,还同时策反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反奉。

到了1925年的年底,郭松龄和冯玉祥开始的合伙的坑张作霖。


郭松龄带兵出关,直取奉天。而冯玉祥则乘机挥师向东,直取河北和平津,把自己的战线推进到了山海关一线。

此时的张作霖,惨不忍睹,他当时连下野的打算都有了。后来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他才平定了郭松龄叛乱。但经此一战,奉军的精锐也内耗的差不多了。

张作霖受次大辱,他怎么可能不找冯玉祥报仇雪恨呢?!至于阎锡山,他之所以也要反对冯玉祥,是因为张作霖退出关外后,冯玉祥的势力控制了陕西、绥远、河北、河南等几省。只要看地图就明白了,冯玉祥已经将山西省给团团围住。为了自保,阎锡山便选择了与张作霖和吴佩孚合作,三家一起联合打倒冯玉祥。

1926年4月,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阎锡山等各派军阀,组成了“讨赤联军”。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大举进攻。国民军不敌北洋军和晋系联军的夹攻,被迫放弃了北京,撤至南口预设阵地防守。这一下,

北方开始了四个月的大混战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北伐军在广东誓师北伐之前,当时的北洋军其实也很惨

吴佩孚虽然有二十万大军,但是起码有一半都是新兵,没什么战斗力;

孙传芳虽然也有二十万大军,但是有一半以上也都是新兵,难堪大用;

张作霖虽然有三十五万大军,但是张作霖被冯玉祥和郭松龄坑的太惨了,最能打的奉系精锐部队,在奉系内战中,都给耗的差不多了。

并且最最关键的是:北伐军誓师时,当时冯玉祥才是众矢之的,吴佩孚和张作霖都在合伙揍冯玉祥。尤其是吴佩孚这个死脑筋,他就是认准了打冯玉祥,蔑视的认为广东北伐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对湖南省的防御不做任何有效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北伐军第一站要先攻吴佩孚的原因)

到了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北伐军正式北上时,吴佩孚的精锐主力还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后院起火了他还不知道。


于是,北伐军也就只用了两个月,就直接拿下了只有北洋军乌合之众把守的湖南省,兵峰直指湖北!

需要注意的是,北伐军誓师时,虽然只有十万人,但是拿下湖南后,北伐军就地吸收投降的北洋军,再加上北伐军的扩充。当时的北伐军兵力,实际上已经不止十万人了

而吴佩孚由于失策,先丢了湖南,后来又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时,损失惨重。到了他返回湖北与北伐军交战时,他手上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万人。这也就是说:吴佩孚与北伐军在湖北决战时,他的兵力是处于劣势的

并且,吴佩孚与北伐军干仗时,张作霖和孙传芳都不去救他!他们两人都想让吴佩孚跟北伐军打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再去摘桃子,所以他都不去支援吴佩孚,对湖北的战局采取观望态度

这个时候的吴佩孚,他是以湖北一省的兵力单挑拥有了广东、广西、湖南三省的北伐军,他要不输都见了鬼了!



后来,北伐军击败吴佩孚,将湖北省会武昌团团包围。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便率领余部逃到了河南。准备找河南督军靳云鹗借兵反扑。结果同为直系的靳云鹗拒不出兵,他反而直接派人缴了吴佩孚部队的械,逼走了吴佩孚。

在这种尴尬情况下,吴佩孚根本就无力反攻湖北。所以吴佩孚这一系,与其说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倒不如说是自己的人不团结,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吴佩孚被消灭后,就轮到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了。他跟吴佩孚一样,虽然号称拥有二十万大万,坐拥东南五省。但事实上,他的政治根基非常浅薄。这一点前面也提过,孙传芳统治的五个省,每省各有督军。虽然名义上听他指挥,然而各省的督军在背地里却是各怀鬼胎。

比如,福建和浙江两省,就非常反感孙传芳的统治,一直都有自治倾向。当北伐军一路东进之时,两省的本土军队望风迎降,直接就向北伐军倒戈了。浙江的本土派,浙江自治运动领袖夏超,甚至直接举兵谋反,接应北伐军进入浙江。于是,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孙传芳军,就这么直接崩溃了。

孙传芳见闽浙两省完蛋了,便把自己的主力压在江西,准备在北伐军进逼南昌的时,与北伐军展开决战。结果仗还没开打,孙传芳的长江海军就开始与北伐军秘密媾和,战场倒戈了。



后来,孙传芳精心准备的南昌决战,果然不出意料的以大败收场。而这一大败后,孙传芳在江南地区也就完全站不住了!当时他手上虽然还有江苏、安徽两省的机动部队,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北伐军已经控制了六个省,现在的实力对比是:北伐军以六个省的优势,削他区区两个省,北伐军把他吊起来打都可以

其实说老实话,如果北洋军阀当时能够联合起来,他们实力还是很强的!冯玉祥手握二十几万大军,还不是被他们给群殴了。然而搞笑的是,北伐军北伐时,他们却是不管谁挨北伐军的打,其它两派就是不去救,坐视盟友被北伐军消灭。等到北伐军逐一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后,已经坐拥八省之地!下辖的武装编制多达二十几个军,兵力高达三十万之众。区区北洋系,已经不在话下了。

所以说,吴佩孚和孙传芳被打垮。主要是他们不团结,被北伐军分而击破。并且,他们的实力被严重夸大了

。这两人虽然号称有四十万大军,但其实精锐不多。而北伐军虽然只有十万人,但实力不可小觑。当北伐军陆续拿下吴孙两人的地盘后,自己的实力也在随之加强。最后,双方的实力差距发生了倒转

强者变成了北伐军,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北洋军反倒变成了弱者。

之后,北伐军内部也发生了分裂,也就是著名的宁汉分裂。张作霖的奉系乘机南下,武装支援孙传芳。

当孙传芳有了张作霖的支持后,北洋军和北伐军的实力再次被拉平

不过这个时候,天平再次向北伐军倾斜。两股有生力量的加入,使得北伐军的实力再次压过了北洋军。什么力量呢?就是冯玉祥和阎锡山这对冤家。

冯玉祥被北洋联军打垮后,直接就去了苏联找援助。等到北伐军誓师后,他就从苏联立马赶回了西北老家,并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整顿军队,改组军队,于1926年9月在绥远的五原誓师,宣布拥护三民主义,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响应北伐。

他的这一举动,使得北伐军的实力凭空又增加了二十万兵力!

在冯玉祥宣布加入北伐军后,阎锡山也宣布加入国民国民军,山西全省响应北伐。十万晋系盖头换脸,也高举了青天白日旗

这个时候的实力对比,是以蒋介石和李宗仁为首的两广北伐军,和以冯玉祥、阎锡山为首的北伐国民革命军,四派人马一起围殴张作霖和孙传芳

这四派人打张作霖,不是吊着打么?

所以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并不是想象中的十万人马对抗七十万大军。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没有数据上展示的那么悬殊。虽然北伐军在早期面对吴佩孚和孙传芳时,兵力上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北伐军一边打,一遍慢慢补强,兵力是随着战争增加的。而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兵力是越打越少,最后全部被北伐军消灭。

最后等到张作霖登场时,北伐军的实力已经完全压倒张作霖了。于是二次北伐时,北伐军在兵力完全吊打张作霖。奉系仅仅坚持了两个月就败退回东北,根本不堪一击。

另外,北伐军相比于北洋军,还有两个很大的优势。这两个优势是装备和信仰

北伐军的的装备水平,整体上比北洋军好太多了。按照当时苏联顾问的统计:北伐军约十万人,装备有九百多支机关枪;北洋军高达七十万,却只有一千多支机枪

北伐军是拧成一股绳,而北洋军却是分散在各地。这就好比北伐军是一个拳头,北洋军是五根手指头。手指头戳人戳不疼,但一拳头过去立马能把手指头打骨折


而信仰优势,这个是北伐军独有的,北洋军完全没有。

当北伐军在北上后,利用基层党员,不断的在新占领的省份宣传革命,扩充实力,可谓是越打越强。而北洋军阀仍然是清朝时期的那种老套路,先用巨资砸出一支军队,然后就没有任何的预备兵员了。军队一旦打没了就没了,没有二次武装的能力

这种军队,被日本人戏称一次性军队……

而北伐军有革命信仰的军队,军队损失了随时刻可以补。新扩编的部队依靠基层党组织的鼓动,兵源没有问题,素质方面也没有问题。这样的进军队,才是近代化军队。

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打旧时代的军队,这要是打不赢,都是活见鬼了。


Mer86


首先,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两个概念。

第一,“10万北伐军”由哪些势力组成?

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军,国军是主力。 国军全称国民革命军,最初是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将管辖下的各地方势力整合而成的。初期包括黄埔军校军、“建国湘军”、“建国滇军”、“建国粤军”和福军。而北伐最初的十万大军,还包括26年改编的“攻鄂军”广西军队和湖南唐生智军。

1928年,北伐后期,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军联军和阎锡山手下的北方国民革命军也加入北伐军。

北伐军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有生力量相对充足。并且全军基本处在统一调度之下

第二,“70多万的北洋军阀”又指哪些势力?

北洋军阀分为直系、奉系、皖系以及其他势力。

而北伐军要讨伐的对象,主要是以吴佩孚、孙传芳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而为什么北伐军能大败北洋军,我们可以从双方分别思考。

北伐军方面,除了我们熟悉的国共合作和共产党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各地受军阀控制。普通民众不仅受到苛捐杂税的压迫,还要担心时不时发生的军阀相互之间的争斗。(除孙传芳统治的南方五省。五省社会安定,百姓和乐,孙传芳在五省受到爱戴。)

同时,北伐军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并得到苏联支持。

考虑到兵力、支援补给和社会基础,北伐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和“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的方针。北伐军优先考虑北上拿下吴佩孚手中的湖南、湖北。占据两湖之后,北伐军就长江防守奉系或南下攻击孙传芳都有力不少。

奉系、直系分别受日本和英美支持,所以,苏联对北伐军的支持也使得北伐军有了与北洋军阀抗争的军事和国际支持。

再说北洋军阀方面。由于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长期争夺,各系一时交好又一时翻脸。所以,在面对大举进攻的北伐军时,北洋军阀并没有有效合作,而是继续各自为政。


例如,1926年,孙传芳曾与冯玉祥合作反奉,却在随后和张作霖合作共同讨伐冯玉祥。这促使了冯玉祥之后翻脸加入北伐军。

1926年冬,孙传芳曾邀请段祺瑞和吴佩孚商讨合作共抗北伐军,却也最终不欢而散。
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使得1+1=2都没能做到,就更别说七十万大军能够联合应对北伐军了。

此外,还有很有趣的一点。

虽然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人在国民军眼中都是该打该杀的人物,但是这三人在面对日本时,也时不时展现一点民族气节。

1935年日本搞“华北自治”,想扶持吴佩孚,遭到吴佩孚的拒绝。39年,受日本特务指使,日本牙医将其杀害。

而张作霖由于拒绝日本方面开矿、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等要求,在1928年被关东军炸伤致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还多次策反孙传芳,也都遭到拒绝。

今天,我们庆祝北伐军的胜利,但也能从失利的北洋军阀身上看到:一个人,只有心性坚定,才能成功。一个民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胜利。


邓海春


北伐战争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段时间内各方势力间的角逐,最终北伐军获得胜利,如果单单用十万北伐军打败整个北洋军阀是不准确的。

今天,纵横就和大家来掰扯掰扯为何十万北伐军能够取得北伐的胜利

首先,北伐军的嫡系实力强劲

北伐军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核心力量强大,北伐军与北洋军最大的区别就是思想不一样,北伐军是在国民党领导下的,一支有革命理想的军队,相对于北洋军来说,还是军阀作风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信仰。

在士兵的组成上,北伐军最初以桂系和粤系为基础,后来又加入了唐生智的湘军,士兵作战经验十分丰富,都是战火里面爬出来的。

尤其是孙中山先生在听了马林“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后,创办了著名的黄埔军校,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军事人才,这些军校学员毕业后,加入到革命军中,极大的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武器上北伐军也不输于北洋军,在北伐开启前,苏俄为广州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火,使得北伐军在武器上比北洋军要先进的多。

其次,北伐军并非只有十万人

北伐军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国民革命军,在誓师北伐的时候,有八个军,人数大概在十万人左右,但这并不能说,北伐军一直就只有十万人。北伐军人数是一个变量,而并非定量。

前期的时候北伐军只有七个军,在战争快要开始的时候,唐生智就宣布加入北伐军,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的人数也在不断的扩张,除了从广州国民政府出发的部队,还有相继加入的冯玉祥部,和阎锡山部。

冯玉祥在脱离北洋政权后,形成西北军战斗序列,在冯玉祥到苏联考察回国后,宣布五原誓师,人数一度高达40多万人,是军阀中地地道道的实力派;除了冯玉祥之外,还有阎锡山的晋绥军,晋绥军在北伐期间为了应对变局也积极扩充军队,巅峰时期也有25万多人。

总体上来说,在北伐后期,国民革命军已经发展到40多个军,上百万军队。

再次,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各自为战

北伐时实际上也是北洋政权最为虚弱之时,奉系在打败直系后,并没有获得绝对的统治地位,相反形成了与直系共同执政的局面,张作霖占据东北、热河、京津、山东等地,人数在三十五万左右;孙传芳占据东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五省,人数在20万左右;吴佩孚占据湖北、湖南、河南、河北等地,人数在三十万左右。

三方之间矛盾很大,实力不对等,1924年直奉战争时期吴佩孚和张作霖是主要对手,关系很差,孙传芳在1925年的时候也反奉,夺取了奉系刚刚占领的安徽和江苏两省,芥蒂很大。

孙传芳虽然是吴佩孚扶持起来的,也算是直系序列,但自立门户后,孙传芳时刻担心吴佩孚东山再起,然后再来夺取他的地盘,正因为如此,在北伐军北上的同时,孙传芳积极与广州国民政府联络。

由此可见北洋政府内部间的矛盾有多大,从来就没有想过大家一起合作来对抗北伐军。

最后,国民革命军制定的作战策略特别好

在弄清楚了北洋军阀的内部矛盾后,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消灭吴佩孚军,然后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

这个部署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唐生智本身就是湘军,此次北伐由唐生智牵头,主力军进湖南湖北打击吴佩孚,能够麻痹孙传芳和张作霖,另外孙传芳担心吴佩孚吞并他,因此,在北伐军攻打吴佩孚的时候选择隔岸观火,在吴佩孚被击败后,北伐军才调转炮头对准孙传芳,直到这是孙传芳才幡然悔悟。

这个时候,张作霖本着唇亡齿寒的精神,想要帮孙传芳,但是阎锡山和冯玉祥从后方搞事情,没有办法之下,张作霖只能放弃孙传芳与阎锡山大战。

当孙传芳被打败后,张作霖独木难支,因此选择回东北,避其锋芒,等有机会再出关收拾局面,实际上张作霖要不是1928年被炸死,在中原大战的时候,奉军应该又能达到一个巅峰。


史论纵横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北伐开始时,吴佩孚有军队20万人,盘踞在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陕西、河北一部。孙传芳有军队20万人,盘踞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张作霖有军队35万人,控制着东北和北京、天津及津浦路北段。以上三大军阀共有军队75万人,所占地区要么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要么经济极为富庶。而当时的北伐军主要占有两广之地,且总兵力只有10万左右,可谓地盘小,兵力少。可是就凭这10万人,出师北伐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北伐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伐前进行了周密的军政准备。首先,政治上,广东革命政府于1925年7月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委员制的国民政府,由汪精卫任主席。其次,军事上先后进行了两次东征和一次南征,相继打败了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部,镇压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部在广州的叛乱。消灭了盘踞广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部,解放了雷州和海南。接着将国民政府所辖各军统一编组为国民革命军第一至第六军,各军都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负责部队政治工作。广东的统一,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编,为进行北伐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战略。北伐军总司令部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采纳了苏联军事顾问加伦的建议,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方针,即“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军事战略方针。而后的战争进程及结果证明了这个战略方针十分英明正确。

第三,北伐师出有名,属正义战争,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为配合北伐,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开展。北伐军所到之处,各地工农群众倾力援助,尤其是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更值得称道的是1926年下半年,随着北伐军进军江西,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7年2月至3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武装起义,解放了上海,迎接北伐军进驻上海。

第四,广大官兵英勇奋战,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这突出表现在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第四军独立团,作战勇猛屡战屡捷,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另外,北伐战争也得到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淮上秋阳


在军事上,这叫各个击破。


北伐军不是同时与所有北洋军阀作战。北伐军要打的是三个人:吴佩孚的直系,孙传芳的直系和张作霖的奉系。他们三个彼此有矛盾,不能互相支援。北伐军首先是打吴佩孚,救援湖南的唐生智。平定湖南后,直趋湖北,这是曹吴直系的老巢。然后顺江东下,打击孙传芳。孙传芳联合山东的张宗昌,组成直鲁军,在龙潭企图偷袭国民革命军,被何应钦和李宗仁白崇禧合力击败。此时北伐军已经从10万人扩充到几十万人。北方的冯玉祥和阎锡山也宣布接受国民政府领导,从西部向东打击直系军阀。直系军阀当然抵挡不住了。

除了军事上的胜利,很多大小军阀政治上都是看风使舵,力图保全自己的实力。有兵才有权,有权才有钱。这个道理他们都懂的。于是纷纷倒戈,向北伐军投诚。北伐结束术,四大集团军里一半以上是招降纳叛的部队。比如蒋介石第一集团军,只有1、9、20三个军是蒋介石的北伐军第一军,朱培德的第三军是北伐军。其余的基本都是降军。福建曹万顺的17军、浙江周凤岐26军、江西赖世璜14军、贵州的王天培第十军,云南金汉鼎第12军,贺耀祖第40军。

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也收编了湖北的杂牌军为18军、19军,湖南的何键35军和鲁涤平的第二军(原军长谭延闿)以及唐生智旧部8军、12军、36军。

冯玉祥也在河南大肆扩充收编杂牌武装,壮大自己的实力。

所以北洋军阀的很多部队都改换门庭,变成了国民革命军。


内战的特点就是倒戈。大规模倒戈,北伐战争是第一次,中原大战是第二次,解放战争是第三次。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即使把杂牌武装遣散,他们无一技之长,除了当兵就是当土匪。很少有回乡务农做工的。

至于说民众支持北伐,当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南下攻打武昌,民众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吗?呵呵。


天明遥遥山海关


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时,北伐军面对的敌人为:占据两湖、河南等地区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的20万大军;占据东南五省的“东南王”孙传芳20万大军,和占据了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的“东北王“张作霖麾下的40万大军。因此,北伐军面对的敌人不止70万,而是高达80万。



那为什么10万北伐军可以击败高达80万的北洋军阀部队呢?

首先,北洋军阀数量的总和是80万没有错,但是北伐军的数量却不止10万。从广东和广西誓师北伐的北伐军的确为十万人,但北伐军却不仅仅是这10万人。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之后,仅过了两个月,9月份,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将麾下的部队组建为国民军联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响应北伐。五原誓师之后,冯玉祥麾下的部队有五个军八个师,总数在10万以上。



而占据山西、绥远两省的晋绥军首领阎锡山,虽然直到1927年6月才就职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加入国民政府。不过阎锡山的确有观望的资本,他此时他麾下的晋绥军高达八个军,总数也在10万人以上。

因此,北伐军的部队人数总和在30万以上。虽然对比70万,北洋军阀的部队依然拥有巨大的优势,但已经不如10万对70万那么悬殊。


其次,北伐军面对的三大北洋军阀,虽然总兵力高达70余万,但是北伐战争却不是一场集结全国兵力的大决战,因此,北伐军面对的敌人,并非在所有时候都具有绝对优势。事实上,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之后,北伐军面对的敌人,始终是孙传芳和吴佩孚的40万大军,张作霖的东北军并未参与南方的战争。

孙传芳和吴佩孚虽然坐拥40万大军,两人却完全无法做到密切配合,相反,两个人不但没有合作,反而互相落井下石。孙传芳不顾唇亡齿寒,坐拥大军,却眼睁睁看着吴佩孚的部队被消灭殆尽,却始终不发兵增援,企图做鹤蚌相争之后的渔翁。

然而孙传芳却没想到,他不是渔翁,北伐军更不是鹤蚌,北伐军在战争中愈打愈勇,越战越强,孙传芳的短视直接导致他在遭遇进攻之时毫无援兵,最终被北伐军消灭。

而到了进攻东北王张作霖的二次北伐时,国民党四大新军阀经过疯狂扩充部队,总兵力已经高达百万,反而被进攻的东北军数量居于劣势。东北军因此败退关外,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北伐军的战斗力远强于北洋军阀部队。北伐军,尤其是以黄埔系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此时拥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解放全中国的高昂斗志,因此,北伐军广大士兵和军官作战英勇,悍不畏死。同时,包括黄埔军校师生在内的一大批军官经过战争的锻炼迅速成长,北伐军军官的军事才能也远强于洋军阀部队。

北伐军拥有更英勇的官兵、更正确的战略、更充沛的人才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饮马长江,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并在二次北伐之后,将东北军赶出关外,成为关内的统治者。


鸢飞九天2018


10万北伐军能打倒不下70万的北洋军阀是有特定历史条件的,应该说选了一个最恰当的时间。这里首先要说下北伐之前北方局势的一些变化。

北伐开始之前,北洋军阀理论上不止70万,除了张作霖30万、吴佩孚20万和孙传芳的20万之外,还有冯玉祥的国民军20万,山西阎锡山的10万,算起来兵力超过了百万,但是这百万大军之间问题很多。

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击败直系军阀以后,大举入关,因为地盘等问题和冯玉祥发生矛盾,最后还发生了郭松龄的叛变。虽然最后依靠日本人的支援,张作霖击败了郭松龄,但是实力受到很大损伤。而且直隶的李景林、山东的张宗昌两个人已经成为了半独立的势力,并不完全听命于张作霖。

吴佩孚借助倒奉的风潮在湖北东山再起以后,虽然也很快拼凑出了20万大军,但是这些部队大多是原来的地方部队,战斗力于当初直系巅峰时期的部队不能相比。

而孙传芳借助第二次直奉大战前的江浙战争,击败占据浙江的皖系军阀卢永祥取得浙江地盘,又击败奉系夺取了江苏等省,从偏居福建一隅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风光一时,不过地盘扩张太快,新收编的部队太多,这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更糟糕的是冯玉祥因为第二次直奉大战时曾经倒戈造成吴佩孚的失败,而在郭松龄的叛乱中又支持了郭松龄,这使得吴佩孚和张作霖两个人都非常痛恨冯玉祥。所以吴佩孚虽然是借助倒奉的风潮东山再起,但是一旦掌握了军队,马上就和张作霖媾和,最后两个人达成协议,联合倒冯。最后张吴两人联合阎锡山,集中起了50万大军对冯玉祥的20万国民军发动了军事进攻。

然而进攻并不顺利,战争开始以后,由于直系内部对于吴佩孚因为个人恩怨擅自把联冯倒奉变成了联奉倒冯不满,吴佩孚部前线主将靳云鹗和同属直系的孙传芳两人密谋私下联合冯玉祥倒奉,李景林也因为曾经和郭松龄有联系而不容于奉系而参与了这一计划。虽然最后因为泄密,此事以靳云鹗被解职,李景林部被奉军包围缴械,孙传芳没有内应而不得不偃旗息鼓而告终,但是此事还是严重影响了战事的进行。

最后足足打了4个月,张吴阎的联军才击败国民军,攻占南口。但是联军也损失惨重,而更重要的是,此时北伐已经开始,吴佩孚在攻占南口以后匆匆命主力南下,8月25日到达汉口时,北伐军已经于22日突破平江、岳阳防线,攻入湖北,兵临战略要地汀泗桥。而吴佩孚南下的援军因上鸡公山劝请靳云鹗复职而按兵不动,北伐军27日攻克汀泗桥,吴佩孚错失战机,士气大受打击。加上孙传芳因为之前和吴佩孚的嫌隙,也不肯发兵救援,最终导致了吴佩孚的兵败。

而等孙传芳参战时,由于吴佩孚兵败,北伐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兵力并不比孙传芳少。加上孙传芳新收编的部队也有很多倒戈,最后孙传芳也被击败。

到了此时北洋军阀才意识到形势不对,联合起来对方北伐军时,冯玉祥也从苏联返回,在五原重整部队,加入北伐,而山西阎锡山为形势所迫,也参与其中。此时北伐军和其友军,兵力上已经超过了北洋军阀,加上双方士气上的差距、苏联的援助和民心所向,最终北伐取得了胜利。





不沉的经远


首先北伐军有民众的支持,在北伐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尤其共产党在全国各地积极的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了各种工会,农会,这些人积极的配合北伐军,为北伐战争做出了很重要的后勤保障。另外,当时国民党刚刚建立,很多的青年将领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有积极作战,为北伐立下了很大功劳。

第二,其实北伐军在当时远远不止十万,当时北伐军在北方也有盟友,冯玉祥当时有40万军队,阎锡山在当时有30万军队,而且川军军阀杨森等地方势力也在徘徊中。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扩张的非常迅速,而且当时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各部进攻非常迅速。另外,北洋军阀虽然有百万之众,但是很不团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都各怀鬼胎,希望北伐军消耗其他军阀的势力。

第三,北伐军实力强劲,官兵都有信仰。北伐军前期主要是由桂系和粤系官兵组成,桂系和粤系官兵战斗力很强悍,而且桂系和粤系在民国时期也多出名将,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薛岳,叶挺这些名将都是广西或者广东人。北伐军虽然只有十万之众,但是基层官兵大都毕业于黄埔军校,这些人年轻有为,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而且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战斗力十分强悍。


平民军事说


这个问题简单说一下。

首先,北洋军虽然拥有70多万军队,但是并不是一家亲,北伐军虽然只有10万但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团体。北洋军阀很多是被各个击破的,北伐军首先攻击吴佩孚,此时的孙传芳按兵不动,认为只有吴佩孚亡了,北伐军累了才是出兵的好时机。没想到吴佩孚覆灭后,北伐军并没有累,而是士气更加高涨,转而攻击孙传芳。孙传芳一线部队一触即溃,孙此人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五省联帅的位置也是仗着其他军阀内斗捡漏捡来的。于是孙做了一个错误决定,放弃江南固守江北,企图依靠长江天险跟北伐军划江而治。但北伐军并不是军阀,人家不是来抢地盘,而是来除军阀,自然不会满足江南的地盘而已。失去江南的孙传芳,没了战略纵深就没了回旋余地,收缩回来的兵力斗志全无根本经不住北伐军雷霆一击。不得已,孙传芳求救张作霖,张作霖虽然支援了一些武器装备,但并没有直接出兵驰援。孙传芳独木难支,自然败下阵来。

孙传芳之后,冯玉祥起兵响应北伐,阎锡山也成了蒋军,山海关以内再也没有一支力量能够阻止北伐军了。之后的关内虽然经过数次动荡,各省军阀依然存在,但各省至少在名义上是服从国民政府的。直到东北易帜,北洋军阀也就成了历史名词了。

北洋军长期混战造成相互之间没法联合御敌,小地主心态的北洋军阀只关心自己的地盘,没有大局意识。没有意识到北伐战争不是军阀之间的抢地盘战争,而是有着统一建国理想的新兴政党的革命战争。低估了北伐军的革命斗志,低估了这次北伐国民政府的决心,也没有意料到北方军阀不光见死不救还背后插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