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鈞窯,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

鈞瓷釉色是自然窯變的釉色,所謂窯變是指瓷器在窯內燒成時,受多種因素影響,出窯後,呈現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

北宋/金 鈞窯天青釉盤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 北宋/金 鈞窯天青釉盤

2018香港佳士得秋拍成交價:72.5萬

直徑26釐米,估價30-40萬

具體說是同一種釉料、同一器型、同一種施釉方法在同一個窯爐內燒製而出現各不相同、千變萬化的釉色或意境,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之說,是人意不可為的純天然形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

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

△ 鈞窯鼓釘三足洗,故宮博物院藏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飾鼓釘二週(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頭足。洗內施天藍色釉,外為玫瑰紫色釉。底刷黃褐色薄釉,繞底一週有支燒痕,並刻有“一”字標記。

此件洗屬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無損。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紋為鈞窯器之特徵,是為傳世官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臺靜憩軒用”為清代官款。

鈞窯月白釉梅瓶,北宋,故宮博物院藏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瓶唇口,短頸,溜肩,弧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月白色釉,近足處無釉。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三足爐,故宮博物院藏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爐敞口,折沿,短頸,鼓腹,平底下承以三個乳足。裡、外施月白色釉,外壁飾大片的紫紅色斑塊,頗似天邊的燦爛雲霞,給人以無盡的美感。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故宮博物院藏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稜,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稜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三”。

此尊風格古樸、莊重,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傳世鈞窯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數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據現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託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目前全世界所見僅約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還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鈞窯天藍釉盞託,北宋,故宮博物院藏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盞與託連燒,圓口,中部出託沿,圈足中空。通體施天藍色釉。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故宮博物院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字“三”。

 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

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鈞窯天藍釉盤,北宋,故宮博物院藏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裡、外施天藍色釉,外壁施釉不勻,有流釉現象。口沿處釉層較薄,隱隱映出灰色胎體。

在宋代,鈞窯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