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北京開幕,鐵凝、莫言等重量級作家都來了

今日,北京晴空萬里,“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

鐵凝、莫言、吉狄馬加、麥家、陳曉明、張清華等中國作家、學者,陳安娜、山口守、李點、娜佳等外國翻譯家、漢學家,齊聚一堂,從各個角度解讀阿來以及他的作品,一起走進阿來的文學人生。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北京開幕,鐵凝、莫言等重量級作家都來了

開幕式上,鐵凝、莫言、麥家和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社長劉東風,共同為《阿來散文集》揭幕。該文集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包括阿來《成都物候記》《一滴水經過麗江》《大地的階梯》《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和《讓岩石告訴我們》5部散文集作品。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北京開幕,鐵凝、莫言等重量級作家都來了

↑鐵凝

1982年,阿來開始發表詩歌,於是高原群山成為他書寫的對象。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致辭中回憶,自己曾經與阿來去新疆參加一個活動,一下飛機,那拉提草原撲面而來的綠,讓大家迷醉其中。只有阿來,抬著他沉重的相機離開了喧鬧的人群。他趴了下來去,鏡頭對準了草原上一支獨自搖曳的小花。那朵小花,打從來到世上,是從未被人注意過的。一路上,阿來都在專注於這樣的無名花草,發現它們短暫而異乎尋常的美麗。“作為旁觀者的我,那一刻,心生敬意又滿懷感動。”鐵凝說,對於自然,阿來有非同尋常的興趣和耐心,又自然而然地成為他筆下的文字。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北京開幕,鐵凝、莫言等重量級作家都來了

↑莫言(左)與阿來(右)

大家的眼中,阿來是一個“博物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也回憶了一段經歷。前不久莫言和阿來一起去阿爾及利亞,途經一段城牆,城牆下有一株植物。一人問,這是什麼?阿來答曰:朝鮮薊。莫言不信,回來一查,果真是朝鮮薊,不由得佩服阿來。

莫言說,這次研討會題目是“邊地書、博物志、史詩”,這三個詞概括了阿來創作和他大半生的生涯,在文學上沒有邊地,只有好的和不好的,只有引人矚目和不引人矚目的。文學沒有邊地和中心之說,但阿來的文學已經是文學的中心,從他寫自己家鄉一方土地開始,他的文學開始引人矚目。如果世界文學是百花園,阿來就是百花園中具有特色那部分,必將隨著時間推移,彰顯出更多特點,讓更多人意識到他的寶貴。

莫言認為,舉辦這樣一次國際研討會,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我們對這個作家閱讀好幾十年,學者研究了幾十年,翻譯家翻譯了幾十年,希望通過這個研討會,更加全面地閱讀阿來、研究阿來,翻譯家更準確地翻譯阿來。”莫言笑稱“這是個七嘴八舌的研討會,希望對阿來的創作有積極的推動。”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北京開幕,鐵凝、莫言等重量級作家都來了

↑陳安娜

瑞典漢學家陳安娜也是莫言的翻譯,第一次聽到阿來的名字,是因為他是《科幻世界》編輯。她說,西方讀者看到的阿來作品基本上就是《塵埃落定》,但她本人最喜歡的是阿來的短篇小說集《阿壩阿來》。阿來短篇小說中的“靜”讓她印象最為深刻。

她認為,“寂靜”的特質,加強我們對周圍事物的知覺力,使得我們思想敏銳。阿來為他的故事情境營造的“靜”,如此幽邃綿長,以致於從事情開始到結束,讀者內心都保存這份“靜”,“對於北歐國家讀者來說,阿來作品對自然的關切,很適合我們口味。不要光看阿來的長篇《塵埃落定》《空山》,也要把短篇翻譯出去,讓大家看到阿來的‘靜’。”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北京開幕,鐵凝、莫言等重量級作家都來了

↑第一排從左到右分別是:吉狄馬加、鐵凝、莫言、阿來

隨後,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表示,在我們每個閱讀者的眼中,作家阿來迄今為止的全部寫作,已經以一種他獨有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名字叫“阿來的世界”。有的作家就是著作等身,也未必能稱得上是一個在更高精神層面和文本形式上都具有創造性的開拓者。”我以為這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少數,這樣評價阿來並非是出自我們的友誼,如果是那樣我就會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我的祝賀之情。所以我要首先對他創作的這一系列作品,在文本以及個性抒寫方面的創造性成就給予最充分的肯定。毫無疑問他是當下中國為數不多的最傑出的作家之一。”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北京開幕,鐵凝、莫言等重量級作家都來了

↑麥家

著名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專程趕到北京參加本次研討會,他說,自己喊阿來為“阿哥”,和別人喊的“阿哥”不同,他是發自內心的帶著親切隨和。他曾與阿來在同一個城市生活15年,有七八年和阿來情同手足、親如兄弟。他說自己的作品能被大家認可,70%歸功於阿來,30%歸功於父母。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北京開幕,鐵凝、莫言等重量級作家都來了

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北京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