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高曉松讀了很多遍的奇書,你究竟該怎麼讀?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馬爾克斯

這是一部莫言、高曉松讀了很多遍的奇書——《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百年孤獨》不僅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還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莫言、高曉松讀了很多遍的奇書,你究竟該怎麼讀?

有人說,《百年孤獨》不是一本小說,它是魔術。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馬爾克斯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我叫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抱歉,這個名字我也不喜歡,因為名字裡那些普普通通的地點,連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我出生在哥倫比亞的阿拉卡塔卡,幾乎是40年前。對此我也感到很抱歉。我的星座是雙魚,我的妻子是梅賽德斯。這是我一生中發生的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因為有了妻子,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能以寫作為生,我是個膽怯的作家,而我真實的職業是魔術師。”是的,《百年孤獨》或許真的不是一本小說,而是魔術。

今天如果把《百年孤獨》的讀者聚攏成一個國家,那裡的人口可以排進全球前20名。設想一下如下場景仍然讓人覺得震驚:一個國家裡所有的人都決定去讀一本書,而它只是另一個人枯坐陋室、用二十八個字母和兩根手指頭敲打出來的結果。

那麼,這麼一本傳奇的著作,到底寫了什麼?

“不止讀書”的魏小河說:“也許你會說這本書寫了一個家族七代人一百年的故事,話是沒錯,可是這和你讀到的那本書還有很大差距。”

莫言、高曉松讀了很多遍的奇書,你究竟該怎麼讀?

讀《百年孤獨》這本書,你會記得第一代布恩迪亞創建馬孔多的光輝歷史,你會記得吉普賽人帶來的磁鐵和望遠鏡,你會記得曾經發生過一場莫名其妙的失眠症,下過一場連綿不絕的大雨,你會記得有很多混亂的性關係,有數不清的私生子,你會記得第二代布恩迪亞上校參加過一場又一場戰爭,最後成為一個獨裁者,你會記得有一個女孩吃土,有一個女孩飛天,有一個女孩老死不嫁,你還會記得發生的一切都曾被預言,而最後一代布恩迪亞果然長了一條豬尾巴。

你可能還記得更多的細節,但是,很難把它拼湊成一個有著開頭、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因為它比這要大,它是由很多很多故事組成的,就像一條由無數溪流匯成的大河,你難以把握它,只能感受它。並且,你必須投入全部的精力去感受,必須一口氣不睡覺的把它讀完,雖然讀完之後已經忘了大半,但是非如此不可。一旦中斷,就很容易半途而廢,因為事件密度太高,時間在故事中飛快流逝,你很容易讀著讀著便不知今夕何夕。另外,作者故意讓所有布恩迪亞家族的男人們共用相同的名字,所以,倘若不趁著記憶力清晰的時候讀完它,很快就會被他們搞暈了。

《百年孤獨》看似晦澀難懂,人物繁多,時間跨度也很大,那麼為什麼會打動那麼多讀者?

莫言、高曉松讀了很多遍的奇書,你究竟該怎麼讀?

高曉松曾寫道:“我記得小時候我看的時候要列大大的一張表,在上面做上各種標記,然後從一個家族開始,兩個兒子開始怎麼怎麼分下去,最後人越來越多……其實即使你做了那個人物關係表,很多時候你也還是看不懂,理解不了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我當時還想《紅樓夢》的人物也多,但是至少他們的名字好區分呀,這叫林黛玉,那叫薛寶釵,這叫賈寶玉……《百年孤獨》可不是,大家都叫這個名字,奧雷里亞諾二世、奧雷里亞諾三世等。但是如果把這些人的名字分成不同的名字了,大師寫這個東西的目的其實就喪失了一半,作者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描述這是一個多少年來沒有變化的小鎮,一切彷彿都一成不變,但是在歲月變遷中,大家的生活如何變得支離破碎……

但是,細細品讀你會發現,這本書敘述步調氛圍是很平緩的,哪怕經歷戰爭、疾病、衰敗等等大的變故都沒有改變小鎮原有的平淡,馬爾克斯以一種波瀾不驚的情緒敘述整個故事。因為《百年孤獨》採用了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以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興衰歷史展現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發展軌跡,百年輪迴又回到起點;以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孤獨封閉揭示了拉美歷經百年發展仍舊停滯不前嚴重落後的原因,從某個意義上說,作品設置的馬孔多鎮不僅是拉美的一個縮影,也是整個人類生存的隱喻,“反映出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的深邃內質

莫言、高曉松讀了很多遍的奇書,你究竟該怎麼讀?

這部書在中國影響巨大,從銷量上來說,它是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國多年來銷售排行榜第一。不只是讀者們喜歡這部書,重要的是它對中國當代作家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應該說80年代中國文學的變革是跟這部書有關係的,這部書可以說非常有效的影響了中國八九十年代以來最有創新性的一批作家,像莫言、賈平凹、閻連科、劉震雲、阿來、餘華、蘇童、格非、陳忠實等等。作家王蒙也曾說,對新時期中國文學的影響,沒有比加西亞·馬爾克斯更甚者了。

莫言曾說起,他第一次看到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1984年,當時他在軍藝讀作家班,在魏公村的書店裡面,第一次讀到小說前十幾頁的時候,他渾身發熱,非常激動,他說自己再看了一會就不敢再看下去了,他覺得這個小說太了不起了,他再讀下去,他會完全被它控制,所以這本書他不敢看,他把書放下來,跑回軍藝,回到宿舍坐下來就開始寫,可見《百年孤獨》給他的影響有多激烈了。

北大教授陳曉明說:“《百年孤獨》這部書,對中國作家來說,具有某種啟示錄式的一種意義。”所以你今天讀中國作家的作品,可能或多或少都可以在作品的人物、語言、敘述這些裡面,看到一點《百年孤獨》的影子。《百年孤獨》啟發了中國作家,幾乎在瞬間點燃了中國作家的想象,打開了現實主義的那種開放性的道路。你像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大家就看到,跟《百年孤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了。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文學作品,那些著名的作家,他們相互之間的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耶魯一位文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他在80年代他寫了一本書叫《西方正典》,他就認為西方在莎士比亞之後的作家,在文學的傳承上,都是莎士比亞的兒子。”

莫言、高曉松讀了很多遍的奇書,你究竟該怎麼讀?

陳曉明教授認為,閱讀《百年孤獨》這樣的作品對我們的寫作、閱讀也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和訓練,能夠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歷史、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物;去重新發現生活、發現一個新的世界;能夠理解更加複雜的人、更加複雜的生活、更加複雜的命運;能夠自信面對自己的生活和道路;擁有一種更寬廣的胸懷,更堅定的態度。同時閱讀這樣的經典名著,對我們的閱讀智力和我們的耐心也是一種考驗。能夠認真的讀下《百年孤獨》這個作品,會喚起我們對文學的那種想象力,能讓我們對文學的體會和感受力上幾個檔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