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體打醬油到票房創紀錄,看看好萊塢的亞洲面孔

2018年,《摘金奇緣》《海王》《網絡謎蹤》……好萊塢推出了多部影片,從臺前到幕後,亞裔人才和題材的崛起,讓世界銀幕上彰顯出亞洲之光,不過,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摘金奇緣》上映後,主演吳恬敏在網絡上發佈一封信,以她從被忽視到“創造歷史”的經歷、好萊塢亞裔故事稀少的現狀,動情地呼籲亞裔美國人的支持,“將來我們能去講述更多自己的故事”。

演員 頻接橄欖枝

今年夏天,《摘金奇緣》在美國上映,它是自1993年的《喜福會》以來,第二部由全亞裔出演的好萊塢重頭戲。女主角美籍華裔演員吳恬敏站在了舞臺中央,事實上,在這部影片之前,她已經在美劇《初來乍到》中,憑藉飾演的華裔移民家庭“虎媽”潔西卡一炮而紅。她在好萊塢奮鬥多年,深知亞洲女演員的不容易,她在演員生涯中推掉了不少花瓶的角色,默默努力打磨演技,直到《摘金奇緣》中,這是她首次出演好萊塢六大影業出品的電影。


從集體打醬油到票房創紀錄,看看好萊塢的亞洲面孔


圖說:《摘金奇緣》 網絡圖

相比女演員,在好萊塢,總有“亞裔男性相較之下比較沒有魅力”的奇怪觀點,《摘金奇緣》中男主角亨利·戈爾丁身為英國馬來西亞混血亞裔,當出演男主角的機會時,不少網友質疑他“拿到角色是因為他是半個白人。”戈爾丁回應說,“我與所有試鏡這個角色的演員一樣,也都經過了每一道試鏡關卡。”另一部《網絡謎蹤》的主演美籍韓裔演員約翰·趙所飾演的大衛·金這個角色,除了具有亞裔姓氏之外,電影的故事和角色的情緒轉折,沒有絲毫種族色彩。“這個角色不一定要是亞裔。”約翰·趙說。

而相比其他來自亞洲國家演員,這些年華人演員在好萊塢電影中承擔的戲份則越來越重、番位也越來越靠前。隨著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以及電影製作資金和技術的全面升級,好萊塢越來越重視中國電影市場,不斷向中國演員拋出橄欖枝。除了耳熟能詳的成龍、李連杰、陳沖、章子怡等,這些年從在《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中被粉絲稱為“打入了好萊塢核心”的甄子丹,還是躍躍欲試闖蕩好萊塢的李冰冰,又或《雲圖》裡的周迅,包括由迪士尼出品的真人電影《花木蘭》更是啟用劉亦菲作為電影女主角……好萊塢已不再像過去那樣,把華人演員定位在“打醬油”“跑龍套”的角色上,或啟用白人或日韓等其他亞洲國家的演員去扮演中國人角色。

導演 有了金招牌

12月7日,《海王》如期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為了迎合中國市場檔期,甚至比北美整整提前了兩週。在北京的首映禮上,這部影片的亞裔導演溫子仁直言自己是中國人,只是生在海外,他很興奮將自己最自豪的一部作品帶到中國。

事實上,溫子仁出生於馬來西亞,成長於澳大利亞。11歲時,他在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自那時起便立志做導演。從《電鋸驚魂》在全球引起轟動,讓觀眾記住了這位一臉書卷氣的“恐怖小子”,到《招魂》系列的6.4億美元票房,成為最賣座的恐怖電影之一,再到溫子仁臨危受命接棒執導商業影片《速度與激情7》在全球席捲了超過15億美元的票房,成為全球電影票房史上的第7位,這位“中國人”已經躋身世界一流導演的行列。從目前影片的口碑看,溫子仁的《海王》再次捍衛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從集體打醬油到票房創紀錄,看看好萊塢的亞洲面孔


圖說:導演溫子仁(右)在《海王》發佈會上 網絡圖

近年來在好萊塢,除溫子仁之外,亞裔導演的面孔正在逐漸增加。《摘金奇緣》是華裔導演朱浩偉和關凱文共同創作。在此之前,朱浩偉還執導了北美熱門商業影片《驚天魔盜團》的續集。此外,在好萊塢還有執導過4部《速度與激情》系列影片的亞裔導演林詣彬,以及漫威影業新作《永恆族》導演、在好萊塢獨自打拼的中國籍女導演趙婷。

亞裔導演在北美市場正在慢慢獲得更多的機會。其實好萊塢並不是只在近年才能看到亞裔導演的身影。1993年,中國香港導演王穎在北美創作《喜福會》,便大獲成功。不僅在北美獲得3290萬美元票房,還引發北美範圍的熱議,評論普遍稱讚“該片對4位人到中年的華人移民母親和她們美國化的女兒做出了細緻入微的刻畫”。

隨後,吳宇森的《變臉》《碟中諜2》,李安的《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好萊塢,如今的中國導演不僅可以傳遞中國文化,也能引領世界潮流。

題材 無需問東西

31年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9項大獎的全亞裔主演陣容講述的是100多年前《末代皇帝》的故事,近二三十年來,隨著亞洲特別是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美國市場對亞裔的故事開始產生了興趣。

今年在北美引起轟動的《摘金奇緣》,作為一部愛情喜劇片更是創下了好萊塢三年內同類型影片中的票房新高,首周就獲2500萬美元成績,並在上映第二週以票房僅下降6%的數字蟬聯票房榜首。要知道好萊塢製片廠一向以來擔憂世界觀眾的接受能力而不敢輕碰全亞裔面孔的影片。數據也似乎在證明,除了少數寶萊塢影片外,很少有亞裔電影能在亞洲以外地區大熱而廣為知曉。那麼,如此情況下,《摘金奇緣》又是怎麼火起來的呢?


從集體打醬油到票房創紀錄,看看好萊塢的亞洲面孔


圖說:《摘金奇緣》是自《喜福會》以來,第二部全亞洲面孔的好萊塢重頭戲 網絡圖

《摘金奇緣》是根據美籍新加坡裔作家凱文關的同名小說改編,為了這部小說她曾與新加坡富豪們共處兩年以獲得靈感,出版後連續蟬聯熱門暢銷榜,為電影市場提供了雄厚IP基礎。拋開它表層的亞裔人設不談,《摘金奇緣》的核心敘事其實依舊是好萊塢典型的麻雀變鳳凰的浪漫輕喜劇故事。雖然,這樣的題材在亞洲也許並不稀奇,但對美國來說,卻可能還頗為新鮮,因而反映在票房上也就成績喜人了。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體量的不斷擴大,特效技術、創作理念的不斷完善,中國電影與好萊塢之間的差距正在慢慢縮短。東方夢工廠曾和美國夢工場動畫聯合制作首部中美合拍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在全球收穫5億美金票房,該片也是全球最成功的中美合拍動畫電影之一。中國和亞洲,正在通過自身的努力,讓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順暢。好的題材,無需問東西。(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