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业问题

前几年经历的工厂信息化项目。前期招标洽谈结束后,乙方进行全面调研。在甲方人员带领下,走访询问各个环节需要什么功能,流程怎么跑。业务人员便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提出需求。最终经过近1年的调研整理,形成系统的需求方案。进入实施阶段或者系统上线后,才发现,出现了很多问题,系统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一个失败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业问题

代表性的问题如下:

1)部分环节,从小的功能,到大的流程、模式等业务逻辑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变更。

2)部分环节,因基础数据缺失、上游环节的问题,导致需求未能实现或打折扣。

3)部分环节,在异常频发与效率低下的现状下,直接实施信息系统,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

4)部分环节,因制度、流程的导向,或状态的不稳定,导致功能停用,继续依赖手工处理。

5)实施完成后,企业一使用,才发现未满足职能管理部门的数据需求,未实现上层管理的需要。

6)系统上线后,企业(甲方)管理人员看不到明显的效益提升,或管理水平的提升。埋怨乙方不专业,花钱没成果。

......

一个失败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业问题

信息化的实施人员,看到这些是不是很熟悉。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国内大大小小的企业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都说信息化系统成功率低,这话一点都不假。从大多数企业需求的难易程度来说,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大。我经过反思,最直接的体会就是“需求”问题最大。

信息系统的最大特征就是“固化”。模式的固化、规则的固化、标准的固化、方法的固化、数据的固化等。而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需求不明确,状态不稳定”。这个矛盾,就是信息化项目失败的根源。

一个失败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业问题

很多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把项目丢给乙方,指望花钱买一套信息系统就能提高管理水平,或者让信息化部门配合,全面负责需求的调研与实施。在我看来,这就是有钱没地方花,找个理由给相中的乙方公司罢了。但凡对管理与信息化稍有理解,都不会这么蛮干。

一些优秀的企业,会在前期先请咨询团队专门做改善优化,管理提升,之后再做固化。因为他们明白,单靠软件实施团队,擅长代码不擅长业务,遇到需求不明确,状态不稳定的情况,是不可能成功的打造出一款客户满意、并能带来多大改变的信息化系统。

一个失败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业问题

在那次反思之后。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只要自身准备充分,也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问题。如何准备?比如:

1)管理层必须了解信息化的本质与用途,并能够充分了解现状,认识不足。能够在目标领域,提前构思未来目标和需要的状态。

2)根据实际情况,提前着手准备。将信息化实施前1-3年定性为内部管理提升阶段。

3)指定或成立专职组织(负责人必须全职,与信息化部门协作),结合需求,全面摸清现状,策划业务优化思路。

4)结合实际需求,组织团队持续对模式、规则、标准进行优化、固化,形成相对稳定的运作状态。

5)宏观上对企业的业务逻辑全线贯通,规划各信息系统的关联方式,模拟信息流运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6)全面策划信息化状态下的管理方式、业务操作方式。明确各个环节逻辑需求,功能需求,界面需求,报表需求,数据与分析需求。明确哪些环节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哪些借助人工+信息系统。最终形成清单。

一个失败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业问题

如果企业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信息化实施人员入场后,就能够快速对接,明确需求与目标状态。整个系统实施周期也会大大缩短,实施费用也会相应降低。同时,企业通过对自身的全面提升,其业务运作和管理水平,较之前也会稳定到更高的水平上。此时,就应该使用信息系统来固化成果,信息化的条件就算成熟了。

如果想要信息系统成功实施,企业就一定得抛弃花钱买软件的观念。因为信息化就不是买个商品直接拿来用那么简单。他是一套实际业务的运作思路,是企业问题与未来设想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否能够全力以赴的准备、配合实施,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因此,甲方要为自己的管理目标负责,乙方要为系统功能的实现负责。

如果您喜欢管理与优化相关知识,点击右上角“关注”,可时常看到我的一些实践性总结与知识分享。希望对您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