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敗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業問題

前幾年經歷的工廠信息化項目。前期招標洽談結束後,乙方進行全面調研。在甲方人員帶領下,走訪詢問各個環節需要什麼功能,流程怎麼跑。業務人員便根據自己的理解,分別提出需求。最終經過近1年的調研整理,形成系統的需求方案。進入實施階段或者系統上線後,才發現,出現了很多問題,系統也基本處於癱瘓狀態。

一個失敗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業問題

代表性的問題如下:

1)部分環節,從小的功能,到大的流程、模式等業務邏輯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變更。

2)部分環節,因基礎數據缺失、上游環節的問題,導致需求未能實現或打折扣。

3)部分環節,在異常頻發與效率低下的現狀下,直接實施信息系統,造成更多的問題出現。

4)部分環節,因制度、流程的導向,或狀態的不穩定,導致功能停用,繼續依賴手工處理。

5)實施完成後,企業一使用,才發現未滿足職能管理部門的數據需求,未實現上層管理的需要。

6)系統上線後,企業(甲方)管理人員看不到明顯的效益提升,或管理水平的提升。埋怨乙方不專業,花錢沒成果。

......

一個失敗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業問題

信息化的實施人員,看到這些是不是很熟悉。據瞭解,這種現象,在國內大大小小的企業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都說信息化系統成功率低,這話一點都不假。從大多數企業需求的難易程度來說,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大。我經過反思,最直接的體會就是“需求”問題最大。

信息系統的最大特徵就是“固化”。模式的固化、規則的固化、標準的固化、方法的固化、數據的固化等。而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需求不明確,狀態不穩定”。這個矛盾,就是信息化項目失敗的根源。

一個失敗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業問題

很多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把項目丟給乙方,指望花錢買一套信息系統就能提高管理水平,或者讓信息化部門配合,全面負責需求的調研與實施。在我看來,這就是有錢沒地方花,找個理由給相中的乙方公司罷了。但凡對管理與信息化稍有理解,都不會這麼蠻幹。

一些優秀的企業,會在前期先請諮詢團隊專門做改善優化,管理提升,之後再做固化。因為他們明白,單靠軟件實施團隊,擅長代碼不擅長業務,遇到需求不明確,狀態不穩定的情況,是不可能成功的打造出一款客戶滿意、並能帶來多大改變的信息化系統。

一個失敗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業問題

在那次反思之後。我覺得,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只要自身準備充分,也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問題。如何準備?比如:

1)管理層必須瞭解信息化的本質與用途,並能夠充分了解現狀,認識不足。能夠在目標領域,提前構思未來目標和需要的狀態。

2)根據實際情況,提前著手準備。將信息化實施前1-3年定性為內部管理提升階段。

3)指定或成立專職組織(負責人必須全職,與信息化部門協作),結合需求,全面摸清現狀,策劃業務優化思路。

4)結合實際需求,組織團隊持續對模式、規則、標準進行優化、固化,形成相對穩定的運作狀態。

5)宏觀上對企業的業務邏輯全線貫通,規劃各信息系統的關聯方式,模擬信息流運作,查找問題,解決問題。

6)全面策劃信息化狀態下的管理方式、業務操作方式。明確各個環節邏輯需求,功能需求,界面需求,報表需求,數據與分析需求。明確哪些環節藉助信息系統實現,哪些藉助人工+信息系統。最終形成清單。

一個失敗的信息化案例反映出的企業問題

如果企業能夠做到以上幾點,信息化實施人員入場後,就能夠快速對接,明確需求與目標狀態。整個系統實施週期也會大大縮短,實施費用也會相應降低。同時,企業通過對自身的全面提升,其業務運作和管理水平,較之前也會穩定到更高的水平上。此時,就應該使用信息系統來固化成果,信息化的條件就算成熟了。

如果想要信息系統成功實施,企業就一定得拋棄花錢買軟件的觀念。因為信息化就不是買個商品直接拿來用那麼簡單。他是一套實際業務的運作思路,是企業問題與未來設想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是否能夠全力以赴的準備、配合實施,直接決定了項目的成敗。

因此,甲方要為自己的管理目標負責,乙方要為系統功能的實現負責。

如果您喜歡管理與優化相關知識,點擊右上角“關注”,可時常看到我的一些實踐性總結與知識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