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問題解決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一個客戶已經跟了很長時間,不管你用了什麼方法就是拿不下。與伴侶相處時總有各種矛盾,三天兩頭吵架。你也試著與對方進行溝通,但是收效甚微。再比如,為了寫一份工作報告,你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查了多少資料,可是上司還是不滿意,讓你一改再改。面對問題,我們似乎總是顯得能力不足。為什麼會這樣呢?一位對解決問題深有研究的日本學者告訴我們,

我們之所以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是因為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必須進行深度思考,透過現象去抓住問題本質。

這位學者就是《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這本書的作者——平井孝志。他曾就讀於日本東京大學、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曾在多家全球知名的諮詢公司任職過,現在他是日本筑波大學的教授,以及羅蘭貝格戰略諮詢公司的合夥人,

在這本《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平井孝志借鑑了頂級學府——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一門熱門課程“系統動力學”的理論,結合他自己在諮詢行業多年的經驗,通過大量的案例詳細的講述瞭如何進行深度思考,如何捕捉現象背後的本質,如何去解決問題。這是一本專注於解決問題的實用手冊,我覺得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掌握這種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的方法。

好的問題解決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一,什麼是深度思考?

要進行深度思考,首先你得明白,什麼樣的思考才算是深度思考。咱們舉個例子。

經理A看到最近產品的銷量下滑了,於是他就想方設法的去提高銷量。他為銷售員進行了專門的培訓,還搞了各種促銷活動,不過銷量並沒有什麼大起色。這個過程中他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思考,也想到了各種銷售對策,這不就是深度思考了嗎?還不是!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另一個經理B的做法。

B沒有著急去提高銷量,反而轉身去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去找銷量下滑的原因,比如產品質量、價格、包裝、顧客的需求變化、市場環境、競爭對手等等挨個研究了個遍,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該產品已不再滿足顧客的需求,不適合再銷售,應該儘快推出新產品。

所以你看,不是認真思考了,思考了很高深的問題就叫做深度思考,這種思考其實還是浮在表面的思考,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所在。所以呢,我認為所謂的深度思考,一定是邏輯嚴密、觸及到事物本質的思考。

那麼,什麼是深度思考呢?平井孝志說,所謂深度思考就是通過研究一個事物的模型和動力機制,捕捉事物的本質的過程。

在這裡解釋兩個概念,模型和動力機制。

所謂模型,就是把我們頭腦中思考的內容進行可視化,把各種有因果聯繫的構成要素,用箭頭鏈接起來,形成的一張“因果循環圖”。

動力機制,則是沿著長長的時間軸去觀察模型的發展變化,以及產生的結果。

好的問題解決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二,是什麼阻礙了我們進行深度思考?

其實,我們之所以不能進行深度思考,是因為我們走進了思維定式而不自知。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個經理,他就走進了“一出現問題必須馬上解決”的定式思維裡,根本沒去想為什麼,只去想得趕緊讓銷量提上來,結果做了無用功。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這本書,平井孝志說這是一種“因果倒置”的思維定式,說的就是當一個現象發生時,它其實就是一個結果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找出倒置這個結果的原因。而很多人則把這個結果當成要做另一件事情的原因。比如:你最近瘦了,要多吃點啊。孩子成績下降了,趕緊報個補習班。跟女朋友吵架了,趕緊買個口紅哄哄她。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一書中,作者列舉了9種思維定式,包括滿足於普通解、範圍適應、依賴框架、止於關鍵詞、執著於初步假設、忘記思考的初衷、注重過程、無法獨立思考等等,大家可以對照下,自己是哪種思維定式。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思維定式,才能打破思維定式,開始進行深度思考。

好的問題解決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三,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這本書中,平井孝志直接給出了深度思考的具體方法。可以說非常方便了。就是下面這四個步驟:

第一步,建構模型。

怎麼建構模型?就是把一個模型中的五個構成要素加入進去,標註相互的因果關係。這五個構成要素是,一輸入源,指的是投入模型中的資源,比如時間、資金等。二是輸出點,即模型產生的結果。三是競爭關係,即競爭對手。四是合作關係,即提供支持或合作的對象。五是影響者,指能夠影響整體模型的要素,比如上司或老闆。舉個例子。一個小孩學習成績很好,在分析原因時,我們就可以構架一個模型,比如下面這樣:

好的問題解決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我手畫的

第二步,解讀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是讓我們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否則很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得出短視的結論。比如二手車與新車的銷量關係,如果只靠靜態的模型,可能會得出此消彼長的結論,如果結合動力機制來看,會看出短期內的此消彼長,在中長期則變成了共同增長。如下圖:

好的問題解決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第三步,改變固有模型。

當我們通過前面兩個步驟,找到了問題的本質,接下來就要解決問題了。怎麼解決問題呢?從本質出發,打破固有循環,改變這個模型。改變固有模型,必須先要找到一個支點,這個支點足夠改變模型。比如一個人想要減肥,不僅是要“管住嘴邁開腿”,他還必須改變原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徹底從肥胖的模型中走出來。這個支點就可以從不良生活習慣中尋找,比如不吃含糖的食物,就是一個改變的支點。

第四步,用實踐完善思考。

所謂實踐出真知,這可不是一句空話。千萬別以為深度思考在前三個步驟就結束了,還早呢。這最後一個步驟,我稱作“試錯”,是深度思考非常關鍵的步驟。熟知編程的人,或者經常做實驗的理工生應該很清楚這一步的重要性。一個程序寫出來,要經過無數次的bug修補,逐步完善。新推出一種新藥,要經過幾層的試用,不斷完善才能推向市場。

無論你得出多麼接近本質的答案,都要經過這一步的驗證,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與其說實踐是對前三步的執行,不如說它是一個獨立的循環。這就有點像PDCA循環了,不斷循環,不斷改進。


好的問題解決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這本書提供的這套深度思考方法論,思路清晰、邏輯嚴密,非常簡單易學。實際上,在讀到《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之前,我曾一度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思考的方法,也以為自己能夠進行深度思考。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自己思考的深度還遠遠不夠。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 思考的深度,決定了我們看問題的層次。如果你只能簡單思考,那就只能得到簡單的結論。那些真正的解決問題的高手,都是深度思考者。想做一個問題解決者,而不是問題屈從者,就必須進行深度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