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问题解决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客户已经跟了很长时间,不管你用了什么方法就是拿不下。与伴侣相处时总有各种矛盾,三天两头吵架。你也试着与对方进行沟通,但是收效甚微。再比如,为了写一份工作报告,你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查了多少资料,可是上司还是不满意,让你一改再改。面对问题,我们似乎总是显得能力不足。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位对解决问题深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告诉我们,

我们之所以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是因为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必须进行深度思考,透过现象去抓住问题本质。

这位学者就是《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的作者——平井孝志。他曾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在多家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任职过,现在他是日本筑波大学的教授,以及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的合伙人,

在这本《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平井孝志借鉴了顶级学府——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一门热门课程“系统动力学”的理论,结合他自己在咨询行业多年的经验,通过大量的案例详细的讲述了如何进行深度思考,如何捕捉现象背后的本质,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是一本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实用手册,我觉得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掌握这种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好的问题解决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一,什么是深度思考?

要进行深度思考,首先你得明白,什么样的思考才算是深度思考。咱们举个例子。

经理A看到最近产品的销量下滑了,于是他就想方设法的去提高销量。他为销售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还搞了各种促销活动,不过销量并没有什么大起色。这个过程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思考,也想到了各种销售对策,这不就是深度思考了吗?还不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另一个经理B的做法。

B没有着急去提高销量,反而转身去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去找销量下滑的原因,比如产品质量、价格、包装、顾客的需求变化、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等等挨个研究了个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产品已不再满足顾客的需求,不适合再销售,应该尽快推出新产品。

所以你看,不是认真思考了,思考了很高深的问题就叫做深度思考,这种思考其实还是浮在表面的思考,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所在。所以呢,我认为所谓的深度思考,一定是逻辑严密、触及到事物本质的思考。

那么,什么是深度思考呢?平井孝志说,所谓深度思考就是通过研究一个事物的模型和动力机制,捕捉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在这里解释两个概念,模型和动力机制。

所谓模型,就是把我们头脑中思考的内容进行可视化,把各种有因果联系的构成要素,用箭头链接起来,形成的一张“因果循环图”。

动力机制,则是沿着长长的时间轴去观察模型的发展变化,以及产生的结果。

好的问题解决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二,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进行深度思考?

其实,我们之所以不能进行深度思考,是因为我们走进了思维定式而不自知。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经理,他就走进了“一出现问题必须马上解决”的定式思维里,根本没去想为什么,只去想得赶紧让销量提上来,结果做了无用功。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平井孝志说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思维定式,说的就是当一个现象发生时,它其实就是一个结果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出倒置这个结果的原因。而很多人则把这个结果当成要做另一件事情的原因。比如:你最近瘦了,要多吃点啊。孩子成绩下降了,赶紧报个补习班。跟女朋友吵架了,赶紧买个口红哄哄她。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一书中,作者列举了9种思维定式,包括满足于普通解、范围适应、依赖框架、止于关键词、执着于初步假设、忘记思考的初衷、注重过程、无法独立思考等等,大家可以对照下,自己是哪种思维定式。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式,才能打破思维定式,开始进行深度思考。

好的问题解决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三,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中,平井孝志直接给出了深度思考的具体方法。可以说非常方便了。就是下面这四个步骤:

第一步,建构模型。

怎么建构模型?就是把一个模型中的五个构成要素加入进去,标注相互的因果关系。这五个构成要素是,一输入源,指的是投入模型中的资源,比如时间、资金等。二是输出点,即模型产生的结果。三是竞争关系,即竞争对手。四是合作关系,即提供支持或合作的对象。五是影响者,指能够影响整体模型的要素,比如上司或老板。举个例子。一个小孩学习成绩很好,在分析原因时,我们就可以构架一个模型,比如下面这样:

好的问题解决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我手画的

第二步,解读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让我们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否则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得出短视的结论。比如二手车与新车的销量关系,如果只靠静态的模型,可能会得出此消彼长的结论,如果结合动力机制来看,会看出短期内的此消彼长,在中长期则变成了共同增长。如下图:

好的问题解决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第三步,改变固有模型。

当我们通过前面两个步骤,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接下来就要解决问题了。怎么解决问题呢?从本质出发,打破固有循环,改变这个模型。改变固有模型,必须先要找到一个支点,这个支点足够改变模型。比如一个人想要减肥,不仅是要“管住嘴迈开腿”,他还必须改变原来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彻底从肥胖的模型中走出来。这个支点就可以从不良生活习惯中寻找,比如不吃含糖的食物,就是一个改变的支点。

第四步,用实践完善思考。

所谓实践出真知,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千万别以为深度思考在前三个步骤就结束了,还早呢。这最后一个步骤,我称作“试错”,是深度思考非常关键的步骤。熟知编程的人,或者经常做实验的理工生应该很清楚这一步的重要性。一个程序写出来,要经过无数次的bug修补,逐步完善。新推出一种新药,要经过几层的试用,不断完善才能推向市场。

无论你得出多么接近本质的答案,都要经过这一步的验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与其说实践是对前三步的执行,不如说它是一个独立的循环。这就有点像PDCA循环了,不断循环,不断改进。


好的问题解决者,都是深度思考者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提供的这套深度思考方法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非常简单易学。实际上,在读到《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之前,我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思考的方法,也以为自己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思考的深度还远远不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思考的深度,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层次。如果你只能简单思考,那就只能得到简单的结论。那些真正的解决问题的高手,都是深度思考者。想做一个问题解决者,而不是问题屈从者,就必须进行深度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