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冬至吃餃子?

2018年12月22日冬至記

為什麼冬至吃餃子?

他生活在東漢末年,最大的問題不是兒女情長,而是怎麼才能混個溫飽,而且不能得病!當時的長沙太守,一個是湖南省長張仲景,您聽著可能有點熟悉對了,這位可不是一般的省長,他是一位醫生,更是傳說中的醫聖!張仲景退休返回老家河南南陽時,正逢入冬,寒風似乎無雪花紛飛,平民衣不蔽體,面黃肌瘦,許多人凍壞了耳朵。

為什麼冬至吃餃子?

所謂醫者父母心,張仲景回省之後依然記掛此事,研究出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祛寒嬌耳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補腎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撈出來切碎裡上面皮再下鍋。他覺得這種食物長的好像耳朵呀,還能治療耳朵,那就叫它嬌耳好了。於是張仲景受徒弟們在南陽東關找了個據點,煮了大鍋的祛寒嬌耳湯。這一天正是冬季,張仲景發了公示,為了防止耳朵凍壞了,平民每人得到一碗湯,兩個嬌耳,他們吃了後,耳朵發熱!為了紀念行醫濟世造福一方的醫聖張仲景,人們紛紛仿照嬌耳的樣子去做食物,在每一個東西和年關使用,這就是餃子的來歷。歲月沖刷,時過境遷,人們不再需要祛寒嬌耳湯保護耳朵,但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一直被延續。現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