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打打殺殺的男孩子——一個焦慮媽媽對孩子的誤讀和期望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我兒子快5歲了,看動畫片時愛選打鬧的片子,如神兵小將、奧特曼等;在家裡玩玩具,有時也念唸叨叨模仿打仗;畫畫時喜歡畫小人打架;平時跟小朋友喜歡玩打架的遊戲;買書的時候也總是要買奧特曼、鎧甲勇士、植物打殭屍……參觀了動物園之後,我讓他畫個小動物都不樂意。

我擔心孩子太痴迷於打打殺殺,興趣太狹窄了,我覺得都影響他的審美趣味了。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要持續多久?什麼時候興趣面會拓寬?我該怎麼引導呢?

一位疑惑的媽媽

痴迷打打殺殺的男孩子——一個焦慮媽媽對孩子的誤讀和期望

胡慎之心理

這位疑惑的媽媽,我可以稱呼你為“焦慮的媽媽”嗎?

焦慮是因為內心中對一些自己渴望控制的事情,缺乏控制感,甚至可以理解為失控感。

有幾個問題請你先問問自己:

一、你在擔心的是什麼?

二、你的擔心是否有確實的依據?

三、你的擔心會否和孩子的表現之間有關聯?

我們回答第一個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的擔心來自於自己內心期望的破滅,自己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還有一些我們認為的無力解決的事情可能會引發的恐懼。

從這些來看,先問自己你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或者你內心有沒有“理想孩子”的存在?

假如有一個多才又很乖、很溫和的孩子存在於你內心中,你真實孩子的打打殺殺的確會讓你擔心。而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孩子有可能沒有被你承認存在,沒有被你看見。如此,他的內心是否有很多的委屈和憤怒。如果他有,那他怎樣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如何去釋放他的攻擊性?

痴迷打打殺殺的男孩子——一個焦慮媽媽對孩子的誤讀和期望

胡慎之心理

我們都說,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特別媽媽的愛更是“偉大”。我並不認同這一點。有很多的父母,需要的是“我愛我愛你的那種感覺和體驗”。所以,父母究竟是成全和成就孩子,還是隻是滿足父母自己內心中間“愛孩子”的願望(我們稱之為“自戀之愛”),有時候並不很清晰。當然,這很難清楚界定。

但是,如果我們需要“自戀之愛”來滿足自己的自我價值和自尊感,孩子就有可能成為“被溺愛著的被忽略者”。很拗口,但確實如此。

有個故事經常被講成各種版本。說有個媽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長大後犯罪了,要被砍頭,孩子的最後要求就是見見自己的母親,並且唯一要求就是再吸一次母親的乳頭。母親答應了,結果孩子咬掉了母親的乳頭,並對母親說:你小時候如果對我嚴厲些,讓我自己去處理一些事情,我就不會這樣。

這個故事就是溺愛自戀母親的悲劇故事。

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規律,在每個年齡段有屬於彼年齡段的特點,並有他們必須完成的功課。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適時滿足孩子,適時退出。而自戀的母親是沒有“退出”機制的,當然也不會尊重孩子的需要。

因為,孩子是那類母親的成就和價值來源,也是用來彌補她自己幼年缺失的工具。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被父母看到這些,他會很壓抑。對待一個很“負責又無法離開的媽媽”,孩子只能壓抑其攻擊性,把這些攻擊發洩到其他地方。當然,孩子還會認同媽媽對待他的方式。“

憤怒充滿攻擊性的孩子”一定匹配著“控制的父母”。有個專業名詞叫“與攻擊者認同”,說的就是孩子在幼年的時候認同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不想成為被打者,那就成為打人的那個人。

5歲的孩子,需要在無所不能中慢慢接受自己無力控制一切的現實,但又不是很甘心,所以,他們會在一些攻擊類遊戲中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將來,可能在一些相對安全的遊戲中,再釋放。最後,在“和平競爭”中去釋放,達到攻擊性的昇華。如果孩子太早被打破無所不能感,或者一直在被溺愛中沒有打破這種感覺,那孩子就會固著在那個年齡段(心理發育水平不再隨著生理年齡增長而提高),無法社會化。

以上這些,會否是孩子成長中你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痴迷打打殺殺的男孩子——一個焦慮媽媽對孩子的誤讀和期望

胡慎之心理

第二個問題:你的擔心是否有確實的依據?

我們總會為自己的擔心找到合理的解釋或者理由。最好的理由就是“別人的孩子不是這樣的”或者“應該是怎樣的”。

這又呈現出一個關於媽媽的問題:你是否承認自己的孩子是獨立獨特的個體。

成長,不是成為“同人”,恰恰是尊重每個孩子成長為他們自己。孩子的性格與父母的性格特質、家庭環境、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有很大關聯。

而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假如我們把孩子的表現用“對錯好壞”定義了,那作為媽媽一定會去太多地干涉,也就是控制孩子成長,讓孩子變成自己內心的“理想孩子”,成為滿足自己的工具。

當孩子感受到他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一個“滿足媽媽的工具”,心裡是很不樂意的。既然無法與媽媽溝通表達,那就用行為來表達情緒吧。就好比有很多懦弱但充滿憤怒的青春期孩子,看武俠小說,代入自己做白日夢,想象自己是大俠,消滅一切壞人。但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很多行為規範內化到心裡了,所以他們可能只是想想。而5歲的孩子,行為規範還沒有建立,所以,他們很難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他們的行為,來自“媽媽是否允許”,以及媽媽對待自己的態度。

痴迷打打殺殺的男孩子——一個焦慮媽媽對孩子的誤讀和期望

胡慎之心理

第三個問題:你的焦慮是否與孩子的表現有關聯?

這個問題似乎前面已經回答,答案就是一定是有關聯的。一個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媽媽過於干預,那孩子走路可能會學得很慢,也可能會經常摔跤。這個看似是孩子自身能力問題,卻和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很大關聯;一個孩子總是吃飯或者穿鞋很慢,那他旁邊一定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在催促。這是規律,也可以說是人際關係裡很有趣的地方,是模式和配對。

如果你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充滿暴力的孩子,若孩子愛你,他一定會去滿足你的擔心,真成為那樣的人,這就是“心想事成”。

你想,你在擔心中,其實投射了一個“暴力孩子”在你孩子身上,他想解釋,想告訴你他不是這樣的。但因為你擔心,所以你不願意承認和接受。孩子無法在與你的關係中有成就和滿足,當然也會沒有存在感。

他會發現,只有自己成為媽媽擔心的那個人的時候,媽媽才會給到自己更多關注,其他的表現媽媽並不是很感興趣,也不會對自己其他的行為有互動。那要引起關注的方式,只有用媽媽“最在意”的。當然,因為媽媽老是不承認我存在,沒有認同和接受我,所以我恨媽媽,用媽媽最擔心的事情不斷呈現給媽媽,讓媽媽感受到無力和憤怒。這也是蠻有趣的,最起碼我可以表達我的憤怒了。

最簡單的邏輯“你讓我不舒服,我也讓你難過”,這是不是報復者常有的邏輯呢?

有人是用愛去建立關係,而有的人是用恨去建立關係的。有句話:打是親,罵是愛。其實,真正能感受到這句話的人,恰恰是被忽略、沒有存在感的人。因為打罵畢竟有互動,有情緒和情感的表達,這比被忽略和無視,感覺要好很多。

因此,你孩子的行為,有多少是你造成的?有多少是因為你忽略他他在吸引你的注意?又有多少是在表達他內心的憤怒呢?

這位媽媽,當你為孩子成長中的必然規律擔心,又在期待你5歲的孩子“拓展興趣愛好”的時候,你或許需要思考下以上的問題了。

痴迷打打殺殺的男孩子——一個焦慮媽媽對孩子的誤讀和期望

胡慎之心理

又三個問題,如果你思考清楚,或許可以解決你的焦慮和困惑。

一、理想孩子對於你的意義是什麼?

二、如果你孩子真的是“暴力”的孩子,你會如何看自己,你認為別人會怎樣看你?

三、我真的是一個可以尊重和愛護孩子的媽媽嗎?孩子除了是我的孩子以外,他是否可以成為他自己?

當然,同時建議你去觀察下你的家庭關係中,是否還有一些問題被忽略了。

一、父親在孩子5歲時必須進入到孩子規則的建立中,成為孩子的榜樣,並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與保護;

二、夫妻關係中隱藏的怨恨和不滿,一定會被孩子感受到,並且孩子會自然成為干預父母關係的人。如果不能,那孩子就會進入自己的世界裡,感受受傷,並儘量切斷與外界的關聯,迴避現實帶給他們的挫折感;

三、孩子的喜好是否被父母尊重,且在被滿足或者協助其滿足的過程中,獲得成就體驗,並能去享受好奇的事情帶給自己的體驗,也就可以延續那樣的愛好;

四、家庭中照顧者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有矛盾或者完全不同,如果有也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這樣的壓力是否會通過“製造衝突”去釋放;

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孩子會去替代父母去完成一些父母自己無法接受的東西。比如:一直是好人的父母,一直道德感很強的父母,會無意識把自己不能接受的“自私攻擊的缺點”投射給孩子,孩子會替代父母去完成。這也就是為什麼道德感強又總是想著別人的父母恰恰培養了一個“自私又不遵循道德”的孩子。

不知道這位媽媽是否能夠理解這些。

父母需要陪伴孩子成長,不做過多幹預;愛孩子首先要尊重和信任他,這是基礎;真正的愛,是以成全和成就對方為原則的。

如果你無法接受這些,或者感覺自己暫時無法做到,那就嘗試做一位學習型的媽媽吧,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孩子是父母天然的治療師。

媽媽愛孩子,從解決自己的焦慮開始。別讓孩子成為媽媽的“照顧者”。

痴迷打打殺殺的男孩子——一個焦慮媽媽對孩子的誤讀和期望

胡慎之心理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