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默哀:黑莓兴衰记

集体默哀:黑莓兴衰记

RIM曾是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之一,直到苹果和安卓破坏了黑莓的盛宴

如今,这家已直接更名为黑莓的公司销售额节节下跌,入不敷出

文章概述:RIM曾经是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之一,如今这个昔日政商界人士的宠儿正逐渐被市场所抛弃。一个全球智能机巨擘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滑落至此?反应缓慢、缺乏创新、应用匮乏、技术停滞……来看看现任和前任黑莓员工、供应商及合作者讲述见证黑莓崛起的兴奋和目睹其衰落的心痛。

1984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工程专业学生麦克·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和温莎大学的同专业学生道格拉斯·弗雷金(Douglas Fregin)合伙创办了一家电子产品及计算机科学咨询公司,名为Research In Motion,简称RIM。该公司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它将重点放在了一项突破性的技术上:一款方便、安全且高效的设备,可供员工在办公室之外收发电子邮件。他们称之为黑莓(BlackBerry)。

RIM已成长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之一。黑莓成了企业高管、政府首脑和好莱坞名人不可缺少的配备——直到iPhone和安卓手机面世,破坏了黑莓的盛宴。如今,这家已直接更名为黑莓的公司销售额节节下跌,入不敷出。11月21日,黑莓股价收盘略高于6美元,为近15年来的最低水平。

过去两个月,《彭博商业周刊》采访了数十位现任和前任黑莓员工、供应商及合作者。他们讲述了见证黑莓崛起的兴奋之感——以及目睹其走向衰落的心痛之情。

加里·穆索(Gary Mousseau),RIM的第八位员工,软件开发兼管理人员,1991-2007年在职:我第一次与麦克·拉扎里迪斯见面,是他面试我。麦克的口才非常好,也是很好的科技传播者。他极具说服力,我最终接受了13%的降薪加入RIM。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搭起自己的办公桌。那里没有多余的空间,他们把我安排在接收传真的地方。我还是负责接收包裹的。那儿又小又挤。我们楼下是个比萨店。

RIM初生

1992年,RIM首席执行官拉扎里迪斯聘用了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吉姆·巴尔斯利(Jim Balsillie)来帮助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巴尔斯利带来了一笔抵押贷款,并投资25万美元换取了三分之一的股份,不久成为联席CEO。

帕特里克·斯宾塞(Patrick Spence),负责全球销售与营销的高级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1998-2012年在职:从思维方式来说,吉姆确实富有战略性,他对公司的追求也雄心远大。加拿大人当中,没有太多像这样野心勃勃的。

穆索:我们围绕无线技术,随性创造了很多产品,但无一具备真正成功的效应。它们只是有趣而已。麦克是一名电气工程师。那是他的强项和爱好。我们最终决定换掉IBM用于个人通信服务的一款笨重的调制解调器。这就是RIM900,一款翻盖手机。有人亲切称它为“牛蛙”。我们售出了很多。

吉姆·埃斯蒂尔(Jim Estill),董事会成员,1997-2010年在职:在RIM成立之初,人们对于智能手机毫无概念,也不知道双向寻呼机是什么玩意儿。但它们很酷,你掏出一个来,所有人都想把玩一下。

穆索:麦克和我几个人都像着了迷似的,将Exchange邮箱中的消息自动转发到系在腰带的设备上。但那时,你还不能回复任何消息。有一天,麦克走进来说,他决定停下我们当时正全力以赴开发的所有30个软件项目,说,“我们要想个办法,解决邮件不能回复的问题。”

“黑莓”这个傻名字

1997年,RIM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两年后,其股票开始在纳斯达克交易。巴尔斯利设立了“甜甜圈规则”,如果有员工被发现在谈论股价,就必须为公司里的所有人买甜甜圈。一年后,带微型QWERTY全键盘的RIM950面市。

布鲁斯·普恩·提普(Bruce Poon Tip),加拿大企业家、GAdventures公司创始人:我当时参加了一个名为“创新者联盟”的组织。吉姆走进来,手上拿着初具黑莓外形的原型机。它是深蓝色的,键盘区是一些凹槽。他说,“这个东西叫黑莓。”大家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这个名字很傻。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的高峰。他梦想着人们能随时收取电子邮件,可那时人们的想法是:“谁会离开办公室之后还想收电子邮件?”

当时在加拿大,互联网公司常常抄袭美国的创意。Bid.com被认为是加拿大版的eBay。求职网站JobShark就是美国的Monster.com。它们获得资金,让人兴奋不已。与此同时,拥有真正颠覆性创意的吉姆走上前来,可是却没人认为他会成功。这真是令人不齿。

穆索:我们推出950大约一周前,摩托罗拉推出了Page Writer 250,外观几乎与黑莓一模一样。我们简直太倒霉了。天哪,他们会毁了我们的市场。但他们在推出这款设备的同时却没有推出配套的服务。那只是一款硬件而已。后来,它就一蹶不振了。

用户定位

RIM早期将销售和推广活动的重点都放在企业客户而非普通消费者身上。

穆索:营销团队推出了桌面管理器(能在移动设备上互相转发消息),主要针对CTO和CEO们。他们要做的就是安装这个软件,然后让电脑开着就行了。

斯宾塞:我们推出一周后,来了一个订单。那是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他是在网上发现黑莓的。我给他发了一封邮件:“你好,迈克尔,我看到你下了一份订单。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请一定让我知道。”大概30秒后我就收到了回信:“谢谢你,它太让我兴奋了。”

埃斯蒂尔:最初这些设备相当昂贵,但最终成本降了下来。它成了必需品。就像传真机刚问世时一样,你必须要有一部才能在商业圈里立足。

凯文·米沙鲁克(Kevin Michaluk),新闻网站CrackBerry.com创始人:黑莓是企业界的宠儿。如果你有一部黑莓,那你肯定是个重要人物,当时很多人连手机都没有。它几乎是你在公司的身份象征。那一闪一闪的红光简直令人上瘾。

克里斯·基(Chris Key),全球客户经理与运营商销售和公关经理,2001-2009年在职:我跟一家大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会面时,他说黑莓是“电子海洛因”。

斯宾塞:当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时,我们知道自己大获成功了。这桩交易基本上是双方高管在黑莓上敲定的。老天,我们真的成了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安德鲁·麦克劳德(Andrew MacLeod),负责美国及加拿大业务的现任董事总经理:我曾经在塞浦路斯一家商场看到有店铺在橱窗展示黑莓,那真是一种穿越的感觉。

文森特·华盛顿(Vincent Washington),业务发展高级经理,2001-2011年在职:所有人都意识到,我们正在做大事。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场景应该是大家一窝蜂涌向拉斯维加斯。

走向大众市场

虽然黑莓的营销策略以企业客户为主,但该品牌依然赢得了消费者青睐。奥普拉·温弗瑞说黑莓是她的“钟爱之物”。2004年年底,黑莓在40个国家通过80家运营商销售,拥有200多万用户。

基:2004年,我被派往印度。能为宝莱坞明星提供设备,我兴奋极了。我参加了孟买时装周,带了一箱黑莓手机。我的一个朋友是《Vogue》的编辑。她把我安排在贵宾区,我喝着香槟,吃着草莓,向众多名人分发黑莓。

杰西·布德罗(Jesse Boudreau),负责黑莓软件业务的副总裁,2004-2008年在职:2006年,黑莓Pearl推出,直板造型,有一个轨迹球,连通性能非常好。它很适合滚动翻阅,还可以播放视频,而且配有一个摄像头。在此之前,麦克还说,“这太疯狂了,我干吗要摄像头?”突然间,黑莓成了消费者的宠儿。

拉伊·吉伦沃特(Ray Gillenwater),董事总经理,2007-2012年在职:我到雅加达的第一天晚上,在丽思卡尔顿酒店的高层房间,与一个独家经销商谈合同,涉及的金额比我当时一辈子谈过的钱加起来都多。我才24岁,一切让人觉得不真实。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第一年我在丽思卡尔顿酒店住了180天。

华盛顿:我当时的团队叫Fast100。我们的任务是让运营商为产品发布做好准备。我们在世界各地周游,从德国到巴西再到智利。3年时间眨眼就过去了。没有我谈不下来的单子。我只需要说,“喂,我带来了黑莓。”

西恩·芬顿(Sean Fenton),客户经理,2002-2012年在职:当时我们收到大量宴会和活动的邀请。我以前经常感叹,真不敢相信我坐着商务舱去秘鲁、去墨西哥和各种各样的地方。

华盛顿:我曾在密歇根大学打过橄榄球。一些哥们去了全美橄榄球联盟(NFL)打球或当教练。他们经常找我,“嗨,你能送我一部黑莓吗?”于是我想,为什么不直接把NFL当业务目标呢?在它们32支球队的技术峰会上,我们争取到了31支球队将黑莓作为标准配备。唯一没成的是达拉斯牛仔队,他们希望我们付钱给他们使用黑莓。

莉迪亚·费拉科(Lidia Feraco),拉丁美洲高级市场经理,2005-2011年在职:在牙买加和特立尼达推出黑莓时,我们在一家迪斯科舞厅举办了独家发布会,用红褐色染料给所有人涂上临时条形码文身,人们用黑莓扫描这种文身就可以得到别人的信息。人人都在说,“来扫描我吧。”后来大家放肆起来,将文身涂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夜店里常说,“嘿,能给我你的电话号码吗”,变成了,“嘿,能给我你的PIN吗?”

吉伦沃特:我们当时是世界的顶级品牌之一。我妈妈尤其感到骄傲。她喜欢看到我登上《Town & Country》杂志。

布兰登·肯纳尔蒂(Brendan Kenalty),客户管理,2007-2010年在职:我们搞了一次大规模的音乐会RIM Rocks!。在音乐会前后都有派对。我们请了Van Hanlen和Tragically Hip乐队。那次活动太火爆了。真的是欢乐时光。

安德鲁·莱西克(Andrew Lysyk),项目协调员,2007-2010年在职:我从实习生做起。当时大家都有一种心态:“我们是No.1。我们所向披靡。”

肯纳尔蒂:我当时在客户忠诚维护团队。人们会说,“你在黑莓负责留住客户?怎么会有人需要这个?”

滑铁卢的“硅谷”

黑莓的成功将55万人口的滑铁卢市变成了加拿大的硅谷。据Communitech估计,如今滑铁卢地区一千多家科技公司每年营收可达300亿美元。

泰勒·莱萨德(Tyler Lessard),负责全球联盟及开发者关系的副总裁,2001-2011年在职:RIM最初那些年的优势之一,能够吸引滑铁卢大学的人才。这是全球公认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的优秀院校,与RIM真的就隔一条铁轨。

芬顿:我来自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离滑铁卢只有1个小时车程,平时你没事不会去。加入RIM前,我在北电网络工作。其实我拒绝过它3次。RIM没有太多繁文缛节和官僚作风,对来自北电这样的大公司的我而言充满了机会。

杰米·佩珀(Jamie Pepper),技术支持代表兼分析师,2003-2012年在职:有人买了RIM的股票,因为赚了大钱而兴奋至极。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典型的加拿大风格,但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乎。让我们高兴的只是拥有这个机会。

保拉·戴蒙德(Paula Dymond),渠道销售经理,2004-2011年在职:吉姆总是想着全局。你若问他一个问题,他会离题万里。然后他会问,“我回答你的问题了吗?”我会说,“哦,其实没有。”他总能想到更远的地方。每个人都被下达了目标,你必须想办法完成。有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主人。

渴求变化

随着黑莓的人气高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及迅速变化的消费者口味,该公司捉襟见肘。

布德罗:在4年之内,我们从差不多2000人增加到12000人。我开始看到RIM变得像北电一样,有了官僚做派,有了毫无意义的程序。决定都是由几个人说了算。

穆索:有一次参加全体员工大会,我问了一个有关研发的问题。他们立刻就拒绝了我:“噢,研发是给那些不想再干实际工作的人做的。”这简直就像一记耳光。“我们不需要新研究。找出漏洞,完善产品就行了。再给菜单增加一些功能。”于是,菜单越来越臃肿。

莱西克:管理层太多了。团队负责人,然后是经理、主管、高级主管,然后另一个主管。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只有5%至10%的力量被用来研发。这对一家科技公司来说太糟了。

华盛顿:拉扎里迪斯过去经常参加会议,那场面就像《低俗小说》,他一打开盒子,就会有金光闪闪的设备。我们都迫不及待。2007年左右,这种光彩变得越来越黯淡。

肯纳尔蒂:所有的市场研究都显示,大家想要直板手机。然而黑莓推出的却是新款翻盖手机Pearl Flip。销售人员都惊呆了:“搞什么鬼啊?我们要的是大屏幕、触摸屏,直板机。”可他们的态度却是:“对,但这个新的铰链技术真的很酷。你快看!”现在这款手机可能还有满满一仓库。

莱西克:品质明显下降了。我当时在负责处理退货的部门,很多手机无端被退了回来,硬件和软件都没问题。人们只是不再喜欢它了。

iPhone来袭

首款iPhone于2007年6月上市。拉扎里迪斯和巴尔斯利完全没意识到黑莓的危机,公开贬低苹果手机,讥笑它电池续航时间太短,安全性太弱。

莱萨德:你看到微软和Palm不断创造各种外界认为能挑战黑莓的产品。但公司内部很自信,“这不可能。”苹果推出iPhone时也是如此。

基:我还记得参加一家客户的会议,他们的首席技术官拿着一部iPhone,很多高管也有iPhone。那是一大警兆。大多数黑莓高管的态度是:“黑莓的解决方案是安全的。它能保护企业数据。只要涉及这款设备的商业应用,企业都能保持百分之百地控制。iPhone只是一个音乐播放器,是消费者的玩具。”

戴蒙德:现场销售人员和运营商都在问:“你们为什么不做广告呢?”我记得自己也问过这个问题,高层说:“我们不需要。”RIM的成功全靠与运营商保持良好关系。

华盛顿:我们错失一个机会,贾斯汀·比伯曾希望代言黑莓,“给我20万美元和20部手机,我就是你们的品牌大使了。”我们向营销团队极力推荐:有一个加拿大孩子,他是土生土长的,所有的新潮少年都会热情接受。我被轰出来了。他们说,“这孩子只是流行一时,不会一直红下去的。”我在会上说,“这孩子红的时间可能会超过RIM。”所有人哄堂大笑。

浅尝辄止的改变

2008年5月,RIM推出黑莓Bold9000。随后一个月,公司股价达到148美元的高点。那年秋季,首款安卓手机上市。

米沙鲁克:当iPhone3G和Bold9000同时推出时,我在一篇文章中将Bold9000猛批了一顿,它的浏览器完全没法用。

吉伦沃特:如果黑莓要认真对待消费者,就应该对产品的概念、制造、换代、推广和销售方式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黑莓也尝试过改变,但做得远远不够。一切都是浅尝辄止。曾经有一段时间,做些改变还是来得及的,但当发现总部并没着手处理系统性问题时,很多人都离开了,我自己也离开了。

库纳尔·古普塔(Kunal Gupta),Polar公司首席执行官(Polar开发在移动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包括黑莓):我们拿到了Storm的测试机,它经常死机,令人崩溃。你习惯了每一款黑莓产品都是成功之作,可Storm打破了这种印象。

布德罗:麦克·拉扎里迪斯确实对硬件很在行,但对消费者方面并不娴熟。他会检查应用日历,用各种办法测试,看它是否崩溃。他有没有用这种方法测试过地图应用?没有。他有没有测试过照片应用?没有。公司越来越大,有太多的事令他分心。

运气还是宿命

2005至2010年间,联席CEO巴尔斯利远离了日常运营。他建立了一所国际关系学院,三次尝试购买北美国家冰球联盟的一支球队,但遭到了NHL的反对。

托马斯·霍默-迪克逊(Thomas Homer-Dixon),巴尔斯利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教授:2010年夏天,我和吉姆在北极的一艘破冰船上参加为期一周的北极圈问题研讨会。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其他国家都说,RIM必须向国家情报机构开放。会议结束时,他说:“你们知道我是彼得伯勒市一个电工的儿子。很多人参与构建了这家规模达600亿美元的公司,但我要谈的却是运气。”他历数了RIM死里逃生的六个时刻。

凭借运气与智慧,他们才得以带领黑莓重回正轨。有人问,“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说,“这真的很难说。这是个增长迅速的市场。我们的市场份额或许在缩减,但谁知道呢?”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也是宿命。吉姆认识到,他参与过非同寻常的历史过程。他可以抗拒,但也不得不退后一步,把一切交给命运。我觉得这有些令人泄气,但转而又想,“这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他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历史时刻,也准备好了继续前行。”他完全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他没有在逃避。

埃斯蒂尔:我2010年离开RIM董事会。RIM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我是个创业型的人,我不知道其实事情已经不妙。

平板产品惨败

2010年4月,苹果发布了史上最成功的消费产品之一iPad。一年后,黑莓PlayBook平板电脑上市,口号是:“业余者的欢乐时光结束了。”最终惨败。

阿尔卡利姆·纳塞尔(Alkarim Nasser),应用程序开发商Bnotions创始人:2004年夏天我从温莎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商务专业毕业,曾在RIM工作过。我们吃到热腾腾的午餐。工作机会有无限可能。后来,我创建了Bnotions,第一款应用就是为黑莓平台开发的,那是2009年。直到2010年底,我们才放弃它。黑莓PlayBook竟然没有配备电子邮件功能。那是致命一击。我们停止提供黑莓的应用程序,客户也不再提出要求。

绝处求生

2012年1月,随着市场份额和股价双双下滑,黑莓宣布巴尔斯利和拉扎里迪斯将辞去联席CEO职务。负责产品和销售的首席运营官托斯滕·海因斯(Thorsten Heins)出任CEO。他曾担任西门子高管,2007年加入黑莓。

麦克劳德:那显然是个重大事件,吉姆和麦克决定退居幕后,把领导位置交给新人。在这之前,所有的事都是他俩拍板。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公司DNA的一部分。吉姆和麦克与RIM几乎是不可分离的。但让托斯滕来接任是个保守的过渡。

吉伦沃特:让一名内部高管接手CEO,我非常担心。我更不安的是,公司不佳的管理方式仍在延续:错过交货日期、产品有瑕疵、营销软弱无力等等。

2013年,RIM更名为黑莓,任命女歌手艾丽西娅·凯斯(Alicia Keys)为全球创意总监,备受嘲笑。

首批配备黑莓10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推出,海因斯称,其“用户体验将超越此前所有产品”。

米沙鲁克:黑莓10的改变太大了,去掉了老款黑莓的轨迹球,也取消了返回键。你对黑莓的使用习惯统统没用了。

麦克劳德:我们眼下是受到一些挫折,这是商业周期的一部分。但令我鼓舞的是,我们拥有众多IP、技术资产等。我们的文化核心是创新。而且行业变化速度惊人。如果我们在保险业或铁路业,我可能不会这么乐观,但以月为单位的科技行业,你可以抓住一个热潮,打赢下一场比赛。

歌手来当创意总监

2013年8月,Fairfax金融控股公司负责人普雷姆·瓦特萨(Prem Watsa)退出黑莓董事会。9月23日,Fairfax宣布欲以每股9美元的价格收购黑莓并将其私有化。黑莓披露了9.65亿美元的季度亏损,将裁员4500人。11月,Fairfax47亿美元的竞购以失败收场。海因斯被撤去CEO一职,由Sybase公司前CEO程守宗(John Chen)接任。12月2日,传言黑莓可能彻底退出硬件业务,程守宗发表致黑莓用户公开信,“‘待售’标签已经被撤销,我们将坚持下去。有关我们已走到末路的说法极度夸张。”

杰夫·盖得威(Jeff Gadway),现任产品营销高级经理:如果你参加焦点小组讨论,跟消费者谈论科技品牌,有一些品牌根本不会再被人们提起。可黑莓不同,人们对黑莓有深厚的感情。如果不是这样,我很难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报以信念。人们希望看到黑莓成功。 撰文/Felix Gillette、Diane Brady、Caroline Winter、Hugo Miller 编辑/李文博 翻译/汪泽

现在下载彭博商业周刊,皆可享受太平洋咖啡升杯礼遇!

文章来自彭博商业周刊App,浏览全文及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 Store或各大安卓商店下载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