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默哀:黑莓興衰記

集體默哀:黑莓興衰記

RIM曾是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之一,直到蘋果和安卓破壞了黑莓的盛宴

如今,這家已直接更名為黑莓的公司銷售額節節下跌,入不敷出

文章概述:RIM曾經是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之一,如今這個昔日政商界人士的寵兒正逐漸被市場所拋棄。一個全球智能機巨擘如何在短短几年時間之內就滑落至此?反應緩慢、缺乏創新、應用匱乏、技術停滯……來看看現任和前任黑莓員工、供應商及合作者講述見證黑莓崛起的興奮和目睹其衰落的心痛。

1984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工程專業學生麥克·拉扎裡迪斯(Mike Lazaridis)和溫莎大學的同專業學生道格拉斯·弗雷金(Douglas Fregin)合夥創辦了一家電子產品及計算機科學諮詢公司,名為Research In Motion,簡稱RIM。該公司多年來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它將重點放在了一項突破性的技術上:一款方便、安全且高效的設備,可供員工在辦公室之外收發電子郵件。他們稱之為黑莓(BlackBerry)。

RIM已成長為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之一。黑莓成了企業高管、政府首腦和好萊塢名人不可缺少的配備——直到iPhone和安卓手機面世,破壞了黑莓的盛宴。如今,這家已直接更名為黑莓的公司銷售額節節下跌,入不敷出。11月21日,黑莓股價收盤略高於6美元,為近15年來的最低水平。

過去兩個月,《彭博商業週刊》採訪了數十位現任和前任黑莓員工、供應商及合作者。他們講述了見證黑莓崛起的興奮之感——以及目睹其走向衰落的心痛之情。

加里·穆索(Gary Mousseau),RIM的第八位員工,軟件開發兼管理人員,1991-2007年在職:我第一次與麥克·拉扎裡迪斯見面,是他面試我。麥克的口才非常好,也是很好的科技傳播者。他極具說服力,我最終接受了13%的降薪加入RIM。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搭起自己的辦公桌。那裡沒有多餘的空間,他們把我安排在接收傳真的地方。我還是負責接收包裹的。那兒又小又擠。我們樓下是個比薩店。

RIM初生

1992年,RIM首席執行官拉扎裡迪斯聘用了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吉姆·巴爾斯利(Jim Balsillie)來幫助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巴爾斯利帶來了一筆抵押貸款,並投資25萬美元換取了三分之一的股份,不久成為聯席CEO。

帕特里克·斯賓塞(Patrick Spence),負責全球銷售與營銷的高級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1998-2012年在職:從思維方式來說,吉姆確實富有戰略性,他對公司的追求也雄心遠大。加拿大人當中,沒有太多像這樣野心勃勃的。

穆索:我們圍繞無線技術,隨性創造了很多產品,但無一具備真正成功的效應。它們只是有趣而已。麥克是一名電氣工程師。那是他的強項和愛好。我們最終決定換掉IBM用於個人通信服務的一款笨重的調制解調器。這就是RIM900,一款翻蓋手機。有人親切稱它為“牛蛙”。我們售出了很多。

吉姆·埃斯蒂爾(Jim Estill),董事會成員,1997-2010年在職:在RIM成立之初,人們對於智能手機毫無概念,也不知道雙向尋呼機是什麼玩意兒。但它們很酷,你掏出一個來,所有人都想把玩一下。

穆索:麥克和我幾個人都像著了迷似的,將Exchange郵箱中的消息自動轉發到系在腰帶的設備上。但那時,你還不能回覆任何消息。有一天,麥克走進來說,他決定停下我們當時正全力以赴開發的所有30個軟件項目,說,“我們要想個辦法,解決郵件不能回覆的問題。”

“黑莓”這個傻名字

1997年,RIM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兩年後,其股票開始在納斯達克交易。巴爾斯利設立了“甜甜圈規則”,如果有員工被發現在談論股價,就必須為公司裡的所有人買甜甜圈。一年後,帶微型QWERTY全鍵盤的RIM950面市。

布魯斯·普恩·提普(Bruce Poon Tip),加拿大企業家、GAdventures公司創始人:我當時參加了一個名為“創新者聯盟”的組織。吉姆走進來,手上拿著初具黑莓外形的原型機。它是深藍色的,鍵盤區是一些凹槽。他說,“這個東西叫黑莓。”大家有些不以為然,覺得這個名字很傻。當時正值互聯網泡沫的高峰。他夢想著人們能隨時收取電子郵件,可那時人們的想法是:“誰會離開辦公室之後還想收電子郵件?”

當時在加拿大,互聯網公司常常抄襲美國的創意。Bid.com被認為是加拿大版的eBay。求職網站JobShark就是美國的Monster.com。它們獲得資金,讓人興奮不已。與此同時,擁有真正顛覆性創意的吉姆走上前來,可是卻沒人認為他會成功。這真是令人不齒。

穆索:我們推出950大約一週前,摩托羅拉推出了Page Writer 250,外觀幾乎與黑莓一模一樣。我們簡直太倒黴了。天哪,他們會毀了我們的市場。但他們在推出這款設備的同時卻沒有推出配套的服務。那只是一款硬件而已。後來,它就一蹶不振了。

用戶定位

RIM早期將銷售和推廣活動的重點都放在企業客戶而非普通消費者身上。

穆索:營銷團隊推出了桌面管理器(能在移動設備上互相轉發消息),主要針對CTO和CEO們。他們要做的就是安裝這個軟件,然後讓電腦開著就行了。

斯賓塞:我們推出一週後,來了一個訂單。那是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他是在網上發現黑莓的。我給他發了一封郵件:“你好,邁克爾,我看到你下了一份訂單。如果你需要任何幫助,請一定讓我知道。”大概30秒後我就收到了回信:“謝謝你,它太讓我興奮了。”

埃斯蒂爾:最初這些設備相當昂貴,但最終成本降了下來。它成了必需品。就像傳真機剛問世時一樣,你必須要有一部才能在商業圈裡立足。

凱文·米沙魯克(Kevin Michaluk),新聞網站CrackBerry.com創始人:黑莓是企業界的寵兒。如果你有一部黑莓,那你肯定是個重要人物,當時很多人連手機都沒有。它幾乎是你在公司的身份象徵。那一閃一閃的紅光簡直令人上癮。

克里斯·基(Chris Key),全球客戶經理與運營商銷售和公關經理,2001-2009年在職:我跟一家大公司的首席技術官會面時,他說黑莓是“電子海洛因”。

斯賓塞:當美國在線收購時代華納時,我們知道自己大獲成功了。這樁交易基本上是雙方高管在黑莓上敲定的。老天,我們真的成了時代精神的一部分。

安德魯·麥克勞德(Andrew MacLeod),負責美國及加拿大業務的現任董事總經理:我曾經在塞浦路斯一家商場看到有店鋪在櫥窗展示黑莓,那真是一種穿越的感覺。

文森特·華盛頓(Vincent Washington),業務發展高級經理,2001-2011年在職:所有人都意識到,我們正在做大事。如果這是一部電影,場景應該是大家一窩蜂湧向拉斯維加斯。

走向大眾市場

雖然黑莓的營銷策略以企業客戶為主,但該品牌依然贏得了消費者青睞。奧普拉·溫弗瑞說黑莓是她的“鍾愛之物”。2004年年底,黑莓在40個國家通過80家運營商銷售,擁有200多萬用戶。

基:2004年,我被派往印度。能為寶萊塢明星提供設備,我興奮極了。我參加了孟買時裝週,帶了一箱黑莓手機。我的一個朋友是《Vogue》的編輯。她把我安排在貴賓區,我喝著香檳,吃著草莓,向眾多名人分發黑莓。

傑西·佈德羅(Jesse Boudreau),負責黑莓軟件業務的副總裁,2004-2008年在職:2006年,黑莓Pearl推出,直板造型,有一個軌跡球,連通性能非常好。它很適合滾動翻閱,還可以播放視頻,而且配有一個攝像頭。在此之前,麥克還說,“這太瘋狂了,我幹嗎要攝像頭?”突然間,黑莓成了消費者的寵兒。

拉伊·吉倫沃特(Ray Gillenwater),董事總經理,2007-2012年在職:我到雅加達的第一天晚上,在麗思卡爾頓酒店的高層房間,與一個獨家經銷商談合同,涉及的金額比我當時一輩子談過的錢加起來都多。我才24歲,一切讓人覺得不真實。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第一年我在麗思卡爾頓酒店住了180天。

華盛頓:我當時的團隊叫Fast100。我們的任務是讓運營商為產品發佈做好準備。我們在世界各地周遊,從德國到巴西再到智利。3年時間眨眼就過去了。沒有我談不下來的單子。我只需要說,“喂,我帶來了黑莓。”

西恩·芬頓(Sean Fenton),客戶經理,2002-2012年在職:當時我們收到大量宴會和活動的邀請。我以前經常感嘆,真不敢相信我坐著商務艙去秘魯、去墨西哥和各種各樣的地方。

華盛頓:我曾在密歇根大學打過橄欖球。一些哥們去了全美橄欖球聯盟(NFL)打球或當教練。他們經常找我,“嗨,你能送我一部黑莓嗎?”於是我想,為什麼不直接把NFL當業務目標呢?在它們32支球隊的技術峰會上,我們爭取到了31支球隊將黑莓作為標準配備。唯一沒成的是達拉斯牛仔隊,他們希望我們付錢給他們使用黑莓。

莉迪亞·費拉科(Lidia Feraco),拉丁美洲高級市場經理,2005-2011年在職:在牙買加和特立尼達推出黑莓時,我們在一家迪斯科舞廳舉辦了獨家發佈會,用紅褐色染料給所有人塗上臨時條形碼文身,人們用黑莓掃描這種文身就可以得到別人的信息。人人都在說,“來掃描我吧。”後來大家放肆起來,將文身塗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夜店裡常說,“嘿,能給我你的電話號碼嗎”,變成了,“嘿,能給我你的PIN嗎?”

吉倫沃特:我們當時是世界的頂級品牌之一。我媽媽尤其感到驕傲。她喜歡看到我登上《Town & Country》雜誌。

布蘭登·肯納爾蒂(Brendan Kenalty),客戶管理,2007-2010年在職:我們搞了一次大規模的音樂會RIM Rocks!。在音樂會前後都有派對。我們請了Van Hanlen和Tragically Hip樂隊。那次活動太火爆了。真的是歡樂時光。

安德魯·萊西克(Andrew Lysyk),項目協調員,2007-2010年在職:我從實習生做起。當時大家都有一種心態:“我們是No.1。我們所向披靡。”

肯納爾蒂:我當時在客戶忠誠維護團隊。人們會說,“你在黑莓負責留住客戶?怎麼會有人需要這個?”

滑鐵盧的“硅谷”

黑莓的成功將55萬人口的滑鐵盧市變成了加拿大的硅谷。據Communitech估計,如今滑鐵盧地區一千多家科技公司每年營收可達300億美元。

泰勒·萊薩德(Tyler Lessard),負責全球聯盟及開發者關係的副總裁,2001-2011年在職:RIM最初那些年的優勢之一,能夠吸引滑鐵盧大學的人才。這是全球公認的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的優秀院校,與RIM真的就隔一條鐵軌。

芬頓:我來自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離滑鐵盧只有1個小時車程,平時你沒事不會去。加入RIM前,我在北電網絡工作。其實我拒絕過它3次。RIM沒有太多繁文縟節和官僚作風,對來自北電這樣的大公司的我而言充滿了機會。

傑米·佩珀(Jamie Pepper),技術支持代表兼分析師,2003-2012年在職:有人買了RIM的股票,因為賺了大錢而興奮至極。我不知道這是否是典型的加拿大風格,但我們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在乎。讓我們高興的只是擁有這個機會。

保拉·戴蒙德(Paula Dymond),渠道銷售經理,2004-2011年在職:吉姆總是想著全局。你若問他一個問題,他會離題萬里。然後他會問,“我回答你的問題了嗎?”我會說,“哦,其實沒有。”他總能想到更遠的地方。每個人都被下達了目標,你必須想辦法完成。有時你會覺得自己是公司的主人。

渴求變化

隨著黑莓的人氣高漲,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以及迅速變化的消費者口味,該公司捉襟見肘。

佈德羅:在4年之內,我們從差不多2000人增加到12000人。我開始看到RIM變得像北電一樣,有了官僚做派,有了毫無意義的程序。決定都是由幾個人說了算。

穆索:有一次參加全體員工大會,我問了一個有關研發的問題。他們立刻就拒絕了我:“噢,研發是給那些不想再幹實際工作的人做的。”這簡直就像一記耳光。“我們不需要新研究。找出漏洞,完善產品就行了。再給菜單增加一些功能。”於是,菜單越來越臃腫。

萊西克:管理層太多了。團隊負責人,然後是經理、主管、高級主管,然後另一個主管。有一段時間,大家認為只有5%至10%的力量被用來研發。這對一家科技公司來說太糟了。

華盛頓:拉扎裡迪斯過去經常參加會議,那場面就像《低俗小說》,他一打開盒子,就會有金光閃閃的設備。我們都迫不及待。2007年左右,這種光彩變得越來越黯淡。

肯納爾蒂:所有的市場研究都顯示,大家想要直板手機。然而黑莓推出的卻是新款翻蓋手機Pearl Flip。銷售人員都驚呆了:“搞什麼鬼啊?我們要的是大屏幕、觸摸屏,直板機。”可他們的態度卻是:“對,但這個新的鉸鏈技術真的很酷。你快看!”現在這款手機可能還有滿滿一倉庫。

萊西克:品質明顯下降了。我當時在負責處理退貨的部門,很多手機無端被退了回來,硬件和軟件都沒問題。人們只是不再喜歡它了。

iPhone來襲

首款iPhone於2007年6月上市。拉扎裡迪斯和巴爾斯利完全沒意識到黑莓的危機,公開貶低蘋果手機,譏笑它電池續航時間太短,安全性太弱。

萊薩德:你看到微軟和Palm不斷創造各種外界認為能挑戰黑莓的產品。但公司內部很自信,“這不可能。”蘋果推出iPhone時也是如此。

基:我還記得參加一家客戶的會議,他們的首席技術官拿著一部iPhone,很多高管也有iPhone。那是一大警兆。大多數黑莓高管的態度是:“黑莓的解決方案是安全的。它能保護企業數據。只要涉及這款設備的商業應用,企業都能保持百分之百地控制。iPhone只是一個音樂播放器,是消費者的玩具。”

戴蒙德:現場銷售人員和運營商都在問:“你們為什麼不做廣告呢?”我記得自己也問過這個問題,高層說:“我們不需要。”RIM的成功全靠與運營商保持良好關係。

華盛頓:我們錯失一個機會,賈斯汀·比伯曾希望代言黑莓,“給我20萬美元和20部手機,我就是你們的品牌大使了。”我們向營銷團隊極力推薦:有一個加拿大孩子,他是土生土長的,所有的新潮少年都會熱情接受。我被轟出來了。他們說,“這孩子只是流行一時,不會一直紅下去的。”我在會上說,“這孩子紅的時間可能會超過RIM。”所有人鬨堂大笑。

淺嘗輒止的改變

2008年5月,RIM推出黑莓Bold9000。隨後一個月,公司股價達到148美元的高點。那年秋季,首款安卓手機上市。

米沙魯克:當iPhone3G和Bold9000同時推出時,我在一篇文章中將Bold9000猛批了一頓,它的瀏覽器完全沒法用。

吉倫沃特:如果黑莓要認真對待消費者,就應該對產品的概念、製造、換代、推廣和銷售方式做出根本性的改變。黑莓也嘗試過改變,但做得遠遠不夠。一切都是淺嘗輒止。曾經有一段時間,做些改變還是來得及的,但當發現總部並沒著手處理系統性問題時,很多人都離開了,我自己也離開了。

庫納爾·古普塔(Kunal Gupta),Polar公司首席執行官(Polar開發在移動平臺上的應用程序,包括黑莓):我們拿到了Storm的測試機,它經常死機,令人崩潰。你習慣了每一款黑莓產品都是成功之作,可Storm打破了這種印象。

佈德羅:麥克·拉扎裡迪斯確實對硬件很在行,但對消費者方面並不嫻熟。他會檢查應用日曆,用各種辦法測試,看它是否崩潰。他有沒有用這種方法測試過地圖應用?沒有。他有沒有測試過照片應用?沒有。公司越來越大,有太多的事令他分心。

運氣還是宿命

2005至2010年間,聯席CEO巴爾斯利遠離了日常運營。他建立了一所國際關係學院,三次嘗試購買北美國家冰球聯盟的一支球隊,但遭到了NHL的反對。

托馬斯·霍默-迪克遜(Thomas Homer-Dixon),巴爾斯利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教授:2010年夏天,我和吉姆在北極的一艘破冰船上參加為期一週的北極圈問題研討會。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其他國家都說,RIM必須向國家情報機構開放。會議結束時,他說:“你們知道我是彼得伯勒市一個電工的兒子。很多人參與構建了這家規模達600億美元的公司,但我要談的卻是運氣。”他歷數了RIM死裡逃生的六個時刻。

憑藉運氣與智慧,他們才得以帶領黑莓重回正軌。有人問,“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他說,“這真的很難說。這是個增長迅速的市場。我們的市場份額或許在縮減,但誰知道呢?”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現實,也是宿命。吉姆認識到,他參與過非同尋常的歷史過程。他可以抗拒,但也不得不退後一步,把一切交給命運。我覺得這有些令人洩氣,但轉而又想,“這是個腳踏實地的人。他經歷了一些有趣的歷史時刻,也準備好了繼續前行。”他完全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他沒有在逃避。

埃斯蒂爾:我2010年離開RIM董事會。RIM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我是個創業型的人,我不知道其實事情已經不妙。

平板產品慘敗

2010年4月,蘋果發佈了史上最成功的消費產品之一iPad。一年後,黑莓PlayBook平板電腦上市,口號是:“業餘者的歡樂時光結束了。”最終慘敗。

阿爾卡利姆·納塞爾(Alkarim Nasser),應用程序開發商Bnotions創始人:2004年夏天我從溫莎大學計算機科學和商務專業畢業,曾在RIM工作過。我們吃到熱騰騰的午餐。工作機會有無限可能。後來,我創建了Bnotions,第一款應用就是為黑莓平臺開發的,那是2009年。直到2010年底,我們才放棄它。黑莓PlayBook竟然沒有配備電子郵件功能。那是致命一擊。我們停止提供黑莓的應用程序,客戶也不再提出要求。

絕處求生

2012年1月,隨著市場份額和股價雙雙下滑,黑莓宣佈巴爾斯利和拉扎裡迪斯將辭去聯席CEO職務。負責產品和銷售的首席運營官託斯滕·海因斯(Thorsten Heins)出任CEO。他曾擔任西門子高管,2007年加入黑莓。

麥克勞德:那顯然是個重大事件,吉姆和麥克決定退居幕後,把領導位置交給新人。在這之前,所有的事都是他倆拍板。他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公司DNA的一部分。吉姆和麥克與RIM幾乎是不可分離的。但讓託斯滕來接任是個保守的過渡。

吉倫沃特:讓一名內部高管接手CEO,我非常擔心。我更不安的是,公司不佳的管理方式仍在延續:錯過交貨日期、產品有瑕疵、營銷軟弱無力等等。

2013年,RIM更名為黑莓,任命女歌手艾麗西婭·凱斯(Alicia Keys)為全球創意總監,備受嘲笑。

首批配備黑莓10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推出,海因斯稱,其“用戶體驗將超越此前所有產品”。

米沙魯克:黑莓10的改變太大了,去掉了老款黑莓的軌跡球,也取消了返回鍵。你對黑莓的使用習慣統統沒用了。

麥克勞德:我們眼下是受到一些挫折,這是商業週期的一部分。但令我鼓舞的是,我們擁有眾多IP、技術資產等。我們的文化核心是創新。而且行業變化速度驚人。如果我們在保險業或鐵路業,我可能不會這麼樂觀,但以月為單位的科技行業,你可以抓住一個熱潮,打贏下一場比賽。

歌手來當創意總監

2013年8月,Fairfax金融控股公司負責人普雷姆·瓦特薩(Prem Watsa)退出黑莓董事會。9月23日,Fairfax宣佈欲以每股9美元的價格收購黑莓並將其私有化。黑莓披露了9.65億美元的季度虧損,將裁員4500人。11月,Fairfax47億美元的競購以失敗收場。海因斯被撤去CEO一職,由Sybase公司前CEO程守宗(John Chen)接任。12月2日,傳言黑莓可能徹底退出硬件業務,程守宗發表致黑莓用戶公開信,“‘待售’標籤已經被撤銷,我們將堅持下去。有關我們已走到末路的說法極度誇張。”

傑夫·蓋得威(Jeff Gadway),現任產品營銷高級經理:如果你參加焦點小組討論,跟消費者談論科技品牌,有一些品牌根本不會再被人們提起。可黑莓不同,人們對黑莓有深厚的感情。如果不是這樣,我很難對我們所做的一切報以信念。人們希望看到黑莓成功。 撰文/Felix Gillette、Diane Brady、Caroline Winter、Hugo Miller 編輯/李文博 翻譯/汪澤

現在下載彭博商業週刊,皆可享受太平洋咖啡升杯禮遇!

文章來自彭博商業週刊App,瀏覽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各大安卓商店下載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