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源於文化積澱

此次課標修訂,高中古詩文背誦篇目由14篇增至72篇。正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關於立德樹人要求,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要從娃娃抓起,必須要在學生時代就有足夠的積累。沒有足夠的積累,就談不上深入挖掘,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就談不上文化自信。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背誦正是積累古詩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的不二法門。

但,現代人實在太忙了,大人忙著五光十色,小孩子忙著掙分數,尤其是高中生,忙著掙分擠上高考獨木橋。這下好了,課標修訂了,你即使為了擠上獨木橋去,也總該花時間背誦一些經典了吧。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前赤壁賦》)“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賦》)隨手拈來新課標要求背誦的兩小段古文,這就是外美內甘、具聲韻文字之優雅,富人生古今之哲理的“古文”,也正是我中華文化的經典寶藏。

然,學校圖書室的國學書籍總是少有人問津。國學被認為是夫子之道,酸腐呆板,再加上文言文“深奧晦澀”,年輕人總是看不下去。上網聊天,誰要用上“失敬失敬”這樣的話,就會被認為是老學究,不合時宜。究其緣由,該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基礎教育中語文及其它學科都淡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降低了古詩文學習要求。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昔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樂之美,唯親耳聆聽,方可知其魅力所在。

昔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高山流水、霖雨之操、蹦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此次高中語文課標修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作出背誦等具體要求正是著力於培養下一代年輕人“善聽”、“窮其趣”。

只有當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深厚的積澱,能夠“善聽”、可以“窮其趣”,才能夠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作者 胡勝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