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運營中的五個錯誤常識

文章分享了關於產品運營中的五個誤區,你踩坑了嗎?

产品运营中的五个错误常识

一個互聯網的外行人跟一個從業多年的內行人相比有什麼區別呢?前者的觀點來自於個人對於互聯網產品的觀察,從網絡上看到的互聯網文章和書本知識。而後者的除了理論知識外,還來自於自己的親身實踐。

打仗畢竟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很多時候,理論跟實踐不是一回事。我最近在產品運營中對於這個道理深有感觸。其實甭說是行外人,行內人也一樣,有些你之前一直自以為是的事情,等到真正做過後才發現原來並不是那樣,也會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1、流量多就真的好嗎?

“流量是越來越值錢了”,“我們一定要努力吸引更多的流量”,行業內的人經常會把類似的話掛在嘴邊。

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網民越來越多,帶寬速度越來越高,上網資費越來越便宜,但是互聯網產品要流量卻更難了。網民的上網時間大部分被幾家大的巨頭收割了。

對於一些小公司,特別是創業公司來說流量變得特別寶貴。好在流量不是隻有花錢購買這一種方式,還有一些其它獲取流量的方式,如跟大平臺合作,平臺提供流量,自己提供服務或資源。微信為摩拜、京東提供入口都屬於這種方式。

所謂的合作,肯定是雙方都要獲利的。有的是為了扶持自己的乾兒子,有的是為了賺錢,收入分成。

我一朋友所在的公司,他們跟一個大的廠商合作,廠商負責提供流量,給他們導用戶,他們公司負責商品售賣和產品運營。看似一件雙劍合璧的事情,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雖然廠商給的流量不錯,但是他們的商品銷售卻不是很好,收入沒有達到預期。而且當初設定的分成比例廠商佔大頭,即使收入翻倍,分到他們手裡的錢也沒多少。加上當初簽訂的合同所限,他們又不能擴充產品品類。一年算下來,項目賺的錢,還不夠公司的人力成本。不得已,最終雙方共同協商在合同未到期之前終止了合作。

流量多就真的好嗎?其實是好的,但是別人的流量不可能白給你,如果你用了過高的代價去換取了流量,那可能就不值得了。而且要看看對方的流量與自己的受眾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即使把用戶拉過來了流失也會很嚴重。

2、跟隨熱點就一定有用嗎?

當一個熱門事件爆出後,媒體們都會爭相報道。一時間,打開各大新聞APP你會發現,他們的頭條內容都是一樣的。

跟隨熱點也是一種常見的運營手段,可蹭熱點並不一定有用。

跟隨熱點也要分是沾什麼光,有的是藉此提高品牌知名度,有的是想提高產品的下載量,有的是想提高產品銷量。

如果是內容產品的話,跟隨熱點的確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即使不會給品牌增加多大影響力,不會給產品新增多少用戶,至少會提高內容的閱讀量。

但如果是電商轉化那就另當別論了。我們當時藉助一個社會熱點推廣了某個產品,雖然點擊量不錯,但是銷量並不好,一天只賣了一單。當時我們也有監測那個事的熱度,熱度雖然不低,但在花錢這事上,用戶的消費還是相對理智的。當然也很有可能跟我們的產品質量有關。

3、打折促銷的效果就一定好嗎?

有過運營經驗的人,會很熟悉運營的各種手段,但是在什麼時間採取什麼樣的運營方式還是有講究的。

舉個例子,老闆給運營部門設定的KPI是提高收入,然後運營的同學搞了一個打折促銷的活動,把一些熱門商品打一折銷售。活動效果很好,訂單量提升了很多,但是由於客單價太低,所以整體的收入下降的特別厲害。雖然訂單量數據不錯,但並沒有完成KPI,老闆依然要追責。

不同的運營手段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是產品上線伊始,為了拉用戶,培養用戶習慣可以使用一些打折促銷手段。但如果目的不是這樣的話,搞促銷顯然就不合適了。

價格一直都是讓用戶最敏感的,也最有吸引力,只要你的活動不含貓膩,拿出來的產品不是太小眾,打折促銷的效果應該都會挺不錯。只是要考慮一下這種自掏腰包、自己犧牲收益的推廣方式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4、明星效應一定有用嗎?

除了跟隨熱點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藉助明星效應,例如請明星代言,發佈會找明星站臺。有時候在工作中跟同事聊起某個競品的成功時,也會歸功於是明星代言。

其實很多公司是請不起明星的,成本太高。我們也不要唯明星論,把範圍擴大一下,不侷限於娛樂圈的明星,還包括各個行業的成功人士,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大咖。

不同行業的大咖知名度不同,有的行業受眾比較窄,即使把這個領域中的大咖搬出來也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就遇到過這種尷尬,曾經跟某個領域的大咖合作。雖然那位老師在專業領域內的造詣不錯,但由於那個領域的受眾不多,知道那個老師的人也少,結果我們推出的產品也被市場冷落了。

大咖可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但是最關鍵的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如果商品質量不行,需求又不強的話,即使有大咖助力效果也不一定好。

5、把內容推薦到好的位置就一定有效果嗎?

兩家公司合作,互相為對方的產品做推廣,需要給對方一些好的位置,這時候你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輪播圖了。

這個位置最好,而且顯示的是圖片,更明顯,肯定用戶點擊的最多。第一張不行,給第二張,第二張不行的話,第三張也可以,雙方之間還可能討價還價。

如果是外行人看一個APP中哪個位置的點擊量最高,他可能也會說是輪播圖。但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最開始當我瞭解到輪播圖的點擊量的時候也挺意外的,但是經歷過幾個產品發現都如此後也就認可了。即便如此,很多運營人員依然會要求有輪播圖功能,而且多多益善,因為這便於他們去吸引一些大咖或公司來平臺入駐,對於大咖來說給輪播圖做推廣是個很大的吸引力。

好的位置依然有用,但只是作用不同了,不再只是作為產品功能和內容的強入口,也以廣告位的形式存在。

#專欄作家#

雲瑞,微信公眾號:馬虎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片刻產品經理,6年產品人,走在內容社交產品路上,死磕產品設計,喜歡玩各種APP,玩桌球,打羽毛球,歡迎與大家交流。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