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雲中誰寄錦書來——平安夜前隨想

——棲居江南系列之八十一

「原創」雲中誰寄錦書來——平安夜前隨想

秋 鏑

轉眼之間,棲居江南已走過四季。溫潤如玉的江南,冬季也是如此的安和寧靜,少了北國的凜冽朔風,少了北國的漫天飛雪。今晨行走在長街之上,手機中赫然躍出了老家朋友的一則信息——“平安夜將至,祝你平安幸福。”

多麼樸素的問候啊!古往今來,平安幸福都是人類執著的追求、現實的理想,是一個不朽的哲學命題。叔本華主張從生命意志的角度來定義幸福,他曾說:“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國王更幸福。”但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亦有生老病死,人的生命不可能永遠處於最佳的狀態。故而,叔本華把人的種種痛苦歸結為人的無窮的慾望,正因“慾壑難填”,人才時常處於痛苦之中,就像鄔勇教授說的那樣,“叔本華的幸福學說在悲觀中沉淪”。朱熹也說過:“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則必不能反終而知所以死。”,理想真的能引領生命超越新的境界,平安幸福是一種美好理想對現實的觀照。

「原創」雲中誰寄錦書來——平安夜前隨想


在自媒體迅速發展的當前,人與人的溝通已是暢通快捷了,試問那些每天問候我們“平安”的話語是否能堅持很久呢?抑或是哪個賣茶小妹的搭訕,抑或是哪個售樓小哥的諮詢回訪,商業性的一句“你好”,缺少了溫情,卻讓我們早已漠然了,但不能忽視來自親人、朋友的問候,哪怕不是天天都問候,哪怕是你也很忙,感恩生命的溫度,感恩時代的眷顧。問候平安幸福,不論是在節日,還是在平凡的每一天,有人問候就是牽掛和惦念,因為這問候讓我們的手機和內心都提升了溫度。

《呂氏春秋》中有言:“天生人而使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既然慾望產生感情,我們當學聖人,學會分辨感情,節制感情。從珍惜生命的角度,珍惜真摯且樸素的感情,感恩生命中每一天每一次的“早安”、“晚安”......因為不是由衷的牽掛和惦念,誰也不可能做到日日時時都會想起問候你、在意你的冷暖安否。

「原創」雲中誰寄錦書來——平安夜前隨想


徐志摩曾寫給林徽因這樣的話,為很多人引用:“時光如水,總是無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這份無關功利、無關風月的問候,是對平安幸福的詩意註解。紅塵滾滾,我們總在夢想與現實中游走,在渴望與頓悟的光影裡徘徊。任時光荏苒,笑看草長鶯飛,情動冷月清秋。行走遠方,我已習慣了面對清燈冷雨的日子,一句在西曆聖誕平安夜前的問候,卻讓我感慨萬千。縱使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存在,我們期盼平安幸福的理想卻是共同的,樸素且現實的。

白落梅寫過一部書名為《在最深的紅塵裡重逢》,她說“一個過於懷舊的人,並一定是因為過去多麼燦爛,而是他不能安於現狀。”雖然我也不再是青春年少,但詩卷與經歷薰陶的人生激情仍然在向理想奔流。沒有了推杯換盞的迷惑,沒有了人浮於事的煎熬,我仍然在求索。也許是對現狀的不滿,但絕不是對未來的空想,究其本源,只為母親那期許的眼神和深深的牽掛,也為友人遠隔千里的問候,也為平凡日子裡的一份雲端邂逅。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間所有的悲歡離合,不一定都只有經歷、品嚐過才會讓我們刻骨銘心。於你,於我,於他(她)......夢想、祝福抵達的地方,在我們的記憶中、生命裡,都是難以忘懷的,真實可愛的。

漂泊總是有一些苦的,但自從心存那份對溫情的牽掛和渴求,我的心卻是溫情依舊的,苦中透著微甜、且日日在變。

不只是問候的節日才會收穫心的悸動,情才會氾濫。歲月如歌,心兒芳華依舊。你就是我在冬季邂逅的人間四月天,你也是點染我這縹緲孤鴻影的飛動流雲。漫漫人生長路,我願窮盡生命之愛,如繁花裝點有你在的前路,我願燃燒餘生之血液,化為爐火溫暖你行將沾冷的心房。弱水三千獨取一瓢,凡塵百相只守唯一。每天問候一聲平安,只因不想辜負燦如蓮花的歲月和不容易的人生。

感恩歲月,問候你我,溫情永在,砥礪人生。

這——也許就是我餘生最美的修行。

「原創」雲中誰寄錦書來——平安夜前隨想
「原創」雲中誰寄錦書來——平安夜前隨想


2018年平安夜前 於麗日錫城圖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