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史:名家学派及代表人物简介

一、名家来源

最早的名家可以追溯到与上古礼官,周朝的礼法只有这些少数的人能看到。春秋以来,由于王室权利衰弱,新生地主阶级开始对礼法的质疑,熟悉礼法的礼官充当“讼师”的职责,依据礼法为“当事人”进行刑事辩护,因此称他们为“刑名家”。以后逐渐从“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因为善辩而“闻达于诸侯”所有又称为“辩者”。发展到战国中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使旧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需要社会的公认。这种名实不符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上十分普遍,急需解决。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在三晋便出现专门研究“名实”问题的学派,被后世称为“名家”。

极简史:名家学派及代表人物简介

二、邓析子与“两可说”

邓析子(约BC560~BC501)春秋末期郑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据《荀子·非十二子》载邓析子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意思是说“先王”及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没有必要非遵守不可。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据《吕氏春秋》载邓析子“与民之有讼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跟有官司的人相约,打官司收一件衣服,小官司收一件短衣。(不知道当时郑国的礼法规定了什么,大小官司区分无从考证。)送衣服的人和钱来学习诉讼的人不可胜数。

《列子》书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后人将邓析子思想总结为“两可说”,并用正统的思想评价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我认为世界上的对与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正统的评价我持反对意见,“两可说”并不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而是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立场想问题。

《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反应了“两可说”的思想和言论:洧河发大水,郑国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但得到尸体的要价很高。于是,富人家属就来找邓析,请他出主意。邓析对富人家属说:“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将尸体卖你的,别人是不会买的。”于是富人家属就不再去找得尸者买尸体了。得尸体的人着急了,也来请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对他们说:“你放心,富人家属除了向你买,再无别处可以买回尸体了。”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说辞,是“两可说”的基本思想,是换位思考的结果,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考。

“两可说”广泛用于生活之中,好比孩子被爸爸揍了,妈妈就会持两可说,对爸爸一套说辞,对孩子一套说辞。劝架,民事纠纷调解。都是用的两可说。“两可说”是一把双刃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有的人会让矛盾升级,有的人会让矛盾缓解。至于怎么用,结果在当事人。战国时的外交家,合纵连横都是在两可说的方法下完成的。被现在人精辟的总结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疑后人假托邓析子之名作《无厚》和《转辞》两篇,无考。

极简史:名家学派及代表人物简介

三、惠施与“合同异”

惠子(BC390~BC317)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就职于魏国,最高职务相国。政治主张: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据《战国策·魏二》载因与张仪不和被逐,颠沛流离到楚国,楚王为避免张仪怨恨,就送惠子回宋国。回家后认识了一个老乡,就是大名鼎鼎的庄子,二人均博才多识,辩才犀利,留下许多著名的辩论。

传世典籍中没有惠子专著,他的思想主要体现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合同异”出自他的命题“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大同"和"小同"有差异,这就叫"小同异";万物都相同又都不同,这就叫"大同异",举个例子:(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马(相当于万物);凡是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是相同的,却又同的地方,这就是"大同异"。其中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于马不尽相同,这叫着"小同异"。事物的相同和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同处于统一体之中这是“合”的思想;从而延伸到“万物毕同毕异”的观点,万物都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由此观点推出"氾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论述——这与庄子"万物皆一"的观点很接近。

今天说的个别问题和共性问题,就是“合同异”的体现。

极简史:名家学派及代表人物简介

四、公孙龙与“离坚白”

公孙龙(BC320年-BC250年),东周战国时期赵国人,曾为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

《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

“离坚白”出自《公孙龙子·坚白论》对白色硬石头展开讨论,白色是看的见的“白”,坚是感觉到的“坚”;看不到石头的“坚”,摸不到石头的“白”,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离”——“离”说的是“藏”,是“坚”藏于白石之中,白藏于“坚石”之中;因为“藏”是不见的,见与不见的区别,要分开分析于是就有了“白石”和“坚实”,而没有“白坚石”。这是“离”的思想。将事物分为两方面来区分看待,有利于多方面了解事物的本质,只是公孙龙在“分”的道路上混淆了概念和实物的关系,从而理论越走越偏。

现在的“对事不对人”就是“离坚白”的思想。

五、名家思想简析

“两可说”说明了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认知,在不同立场下,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辞。指导人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合同异”说明了同样的事物跟个别的事物之间相同却又不完全相同。是对事物个性与共性之间区别的探究,并得出万物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结论。

“离白坚”说明了具体事物不同方面的区别,这种区别是普遍存在的,即使看不到,也不能证明没有区别。着重对一件事物不同方面的研究。

“合同异”与“离坚白”,“合”与“离”是对事物概念外延和内涵的延伸。惠施在谈“合”的概念时,不可能不用“离”的方法刨析;公孙龙在谈“离”的时候,不可能离开“合”的概念,只是惠施着重在概念外延的扩大,而公孙龙则着重在内涵的分离。

总结下来就是说,要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然而这些不同又有相同的部分,是古代的辩证法,矛盾论。

六、名家辩论法

1、明确名词概念;2、明确概念所指;3、循名责实,是是非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