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一、無為的概念

“無為之術”概念有三,一曰“無為”,二曰“為無為”,三曰“無為而無不為”。楚簡“無為”寫作“亡為”,內涵不變。一是對“為”的否定,二是對對“無為”的肯定及對“為”的否定。三是對“無為”的肯定及對“為”的雙重否定。三者之間,環環相扣,互為因果。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無為之術”概念同時還包含著多個哲學概念,我們不妨用數學中集合與元素的方法來進行整理。首先給定一個集合叫“無為集合”,其中包含“不爭、無執、知足”等元素,再對各項元素分而論之。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二、無為的邏輯

“無為”是對“為”的否定。因為“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所以“聖人居無為之事”,對”無為“進行了肯定。肯定“無為”的目的是要“無敗、無失”,轉換成肯定句就是“功遂”、“善果”、“成事遂功”。為了能實現這個目的“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能為”,在充分肯定“無為”就是“輔萬物之自然”這個基礎上,就可以實現“無為而無不為”了。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無執”的邏輯,因為“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以現實的例子說明“執之者失之”的道理,所以“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以到達“無執故無失”的目的,並且引述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道理。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不爭”的邏輯,是用了兩個現實中的例子來寓意其道理,“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谷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百谷王”與“聖人”的例子均是遵循了“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知足”的邏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思考“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持與亡孰病?”闡述“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的道理,令人自己思考“知足”自行判斷“知止”。“罪莫重乎貪慾,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通過反面例子來說明“不知足、不知止”的危害,闡述“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的道理,通過做到“知足以靜”到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目的。“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無為”的本質是通過否定一種做法,推崇另外一種做法,並不是消極避世不求作為。得從“輔萬物之自然”說起,“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通過“萬物”的這些現象,生髮了“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的“無為”智慧,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作於纍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現實中而來的智慧應用於做事之中表現為“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在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開始謀劃,在國家還沒有昏亂之前就開始治理。在事情還小的時候就已經處理了,在事情還很容易的時候就已經解決了。這就是“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三、無為的原則

“無為”的邏輯是遵循“萬物”之道理,輔助”萬物“之自然。無為的目的對人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對做事來說是“事遂功成”,對於治理國家而言是“深根固柢之法,長生久視之道”。那么遵循道理,達成目的,需要堅守那些原則?

1、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無為)

2、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

3、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恃。(無執)

4、臨事之紀,慎終如始。(無執)

5、成而弗居,功遂身退。

這裡面缺少一個環節,就是天下已經大亂了怎么治?小事已經發展大了,易事已經積攢的難了,怎么搞?“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已經“不道”了怎么辦?(總結不全,容後再補)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四、無為的實踐

1、無為之於侯王治國: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之法,長生久視之道也。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乏物滋彰,盜賊多有。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有呼屬:視素抱朴,少私寡慾。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老子對侯王的期望

道恆無為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道始無名,善始善成。

道恆無名。樸雖細,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2、無為之於大夫輔君主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3、無為之於君子用兵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喪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蒞之,戰勝以喪禮居之。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4、無為之於善者為事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混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5、無為之於不言之教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聖人知“知其然”,所以“行不言之教”。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不言之教”,如上“無為”之邏輯,並非以之言相告應當如何,而是以列舉實例來寓意其道理,以問句引發其思考,以討論的方式去闡述道理。道理不是知識,通過語言傳播,比如有所曲折,你接受到的內容,未必是我的中本義。不如啟發思考,讓你自己體悟其中道理。

郭店楚簡《老子》中的“無為”

簡文參考李零校定本

2018年6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