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黑镜》,太疯了

很多人对这届的《黑镜》抱着十分好奇的态度。

听说能控制剧情?听说有五个小时长?听说有亿万个故事版本?

《黑镜:潘达斯奈基》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这届《黑镜》,太疯了


片长: 90分钟 / 312分钟(交互总时长)

《黑镜:潘达斯奈基》是《黑镜》的特别篇。

男主斯蒂芬,是一位年轻的程序员,他正在将小说《潘达斯奈基》改编成一款游戏,幸运的是,一家游戏公司老板看中了斯蒂芬的游戏项目,这款游戏的未来,斯蒂芬的生活,将由观众的一系列选择决定。

在剧上线之前,天天心中的担忧大于期待,因为HBO在今年年初就播出过历史上第一部交互式美剧——《马赛克》, 结果并不怎么样。

换成Netflix来做,情况就会好点了吗?

确实,好了一点

“交互”形式的美剧,对观众来说仍然是很新鲜的。

在《黑镜》中,观众亲手体验了一把上帝身份。

能操控主角早餐吃什么,听什么歌,还能控制男主拿烟灰缸砸他爹,打架时能控制他踢人家的蛋蛋……


这届《黑镜》,太疯了



更甚的情况,还能控制生死。

我们能控制男主跳楼自杀,甚至还能控制他杀人分尸。

更有意思的是,男主意识到了“我们”的存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抗我们对他的操控。

这届《黑镜》,太疯了


这届《黑镜》,太疯了


甚至我们还能和男主进行交流,当然是Netflix已经设定好的台词。

这届《黑镜》,太疯了


这届《黑镜》,太疯了


这届《黑镜》,太疯了


最后,在不同的选择导向下,能得到五个不同的结局。

所以,你看的《黑镜》有极大的概率和我看的《黑镜》不一样。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觉得这剧真了不起啊,简直是一款又刺激又暴力的真人游戏。

但是,但是。

在游戏过程中的某些时候,观众会选错走进死路,导致男主制作的游戏迅速流产或者其他,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大结局,你只能按照Netflix留给你的唯一选项返回重看重选。

也就是说,观众并不拥有完全的自主选择权。

还有一些时候,两个选项没什么区别,无论你选择哪个意义都不大。

这就造成大多数观众在花两三个小时终于抵达结局时,已经没有心力再去探索其他结局。

还有一些观众会经常走进死胡同,快速失去观看热情。

当然,也会激起部分观众的挑战欲望和对其他剧情的探索激情。

也因此,观众对《黑镜》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很严重,有人大呼流B,有人不屑一顾。

豆瓣上给四星的人较多,天天也选择给四星。

作为游戏,它不是那么好玩。

作为美剧,它也不是很好看。

要说它的主题,《黑镜:潘达斯奈基》表达的有些混乱,大体上是:

斯蒂芬,一个程序员加抑郁症患者,为了让玩家误以为拥有自由意志,他画了满墙的分支图来设定游戏剧情,但其实游戏创造者在决定最终的游戏结局。


这届《黑镜》,太疯了



这届《黑镜》,太疯了


这届《黑镜》,太疯了


而我们兴冲冲的玩《黑镜:潘达斯奈基》,以为在我们自己的自由选择下,耗尽精力百般幸苦终于让少年创作成功,但其实呢?Netflix在决定我们。

谁才是真正的上帝呢?

Netflix似乎在借此讽刺观众,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

被誉为史上最牛逼科幻剧《黑镜》,不应该是这个水平。

《黑镜》一直都是评论家心目中的宠儿,资深追剧爱好者离不开的谈资,因为它每次播出时都在向全世界输出话题。

以前的《黑镜》,看一集四十分钟至少会原地思考俩小时。

现在看俩小时,我的内心一片空白。

《黑镜:潘达斯奈基》,占用了用户更多的时间,却没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而且这种“交互”新形式,让它不再不适合墙内的资源党,也就是说不适合99%的我们。

就好像是让别人玩你想玩的游戏,你就只能干巴巴地看着。

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力,让这部剧最大的优点——趣味性,大打折扣。


这届《黑镜》,太疯了



不过,天天对于这种交互式的新鲜玩法抱着很积极的态度。

因为它让我想到了美剧《相对宇宙》。

——一些微小选择的重要性。

同一个人,在黑暗面前,她选择自残,后来成为了短命的小提琴手。

而如果她选择伤害别人,她便是嗜血无情人人畏惧的杀手。


这届《黑镜》,太疯了



一些微小的选择决定了她的一生,正是在说明:

生活就是我们各种选择的总结。

如果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啊

这届《黑镜》,太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