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宫廷乐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隋代宫廷乐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如果我们要谈到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就必须先要从它做出的源头之一的燕乐开始讲起。那么燕乐是什么样的音乐呢?我们所说的燕乐又有宴乐之称,简而言之它就是统治阶级在宴会上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隋唐到宋元时期宴会使用的最多的一种音乐,它也专供娱乐欣赏的,也是一种美轮美奂的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中国西周一些史书中称为“房中乐”,而这个房中乐也就是当时的燕乐。在天子后宫中的后妃多喜欢演奏与欣赏此类音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上一个皇帝喜欢优雅的音乐,在前世新声是清雅的音乐,与胡人音乐合作的部分是燕乐。”如果仔细研读先秦诗歌中的书籍,如历史悠久的《诗经》中就有对燕乐的记载。西汉王朝中也有此类音乐,可以说大部分燕乐都是雅乐的一种变式、一种分支。秦汉时期的燕乐性质上与其在唐、宋的性质不同。后世记载,认为广义上的燕乐,是指中原汉族人民与塞外少数名族音乐融合后的一种全新音乐形式。而他的狭义概念却有所不同,多专指唐十部乐这种音乐形式中的第一部。追溯到隋唐时期,燕乐正处于一种急速的发展期,这和当时的民族的大融合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这种趋势使得汉族音乐和塞外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更好的交流。我们也看到,在隋代,隋王朝的权贵也对其重视和爱好。隋文帝建立王朝之初,宫廷中的乐官迟迟无法对于主流雅乐进行定义,在这个情况下就颁布法令确立了燕乐为主要音乐,而大多数专门的训练和表演的机构也正是此时所建立的。隋朝统治阶级在全国各地广泛的进行宫廷乐工招募工作,召集乐师演奏来供统治阶级享乐。所以说燕乐重在表演与享受,是一种奢华的音乐。

隋代宫廷乐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隋唐时的燕乐是非常发达的,而这个时候的这种音乐是与隋朝的乐舞不能分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乐舞是把隋朝以前留下来的乐舞和少数民族中的乐舞进行融合产生的。在南北朝时期,那正是中国第二次经历种族大迁移的时期,其中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是战乱与冲突。被称为五胡十六国的北朝在此次波澜壮阔的变更中为北方诸多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提供了舞台。正是因为各个地区不同的人们相互学习促进了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北朝的上层阶级正是推动南北朝乐舞与百戏发展的最坚实的力量。这个时代文化在客观现实中得到了重组,音乐与舞蹈等文化缓和了日益激化的北方民族矛盾,也部分解决了民族间的文化斗争,可谓北朝的发展奠基了隋代的辉煌。

隋代宫廷乐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经历了长久的南北朝战乱以后,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国家从破碎走到了统一,这是极不容易的。而伴随着国家的更替与制度的改革,隋朝皇帝也不得不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变革,皇帝开始变更音乐体制,而《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这七个著名的乐部名称正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到了隋炀帝时,皇帝杨广非常懂得享乐,他喜于追寻新鲜事物,在艺术方面有一定造诣。他曾营建洛阳城时参与设计,使之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皇城更是有独特的布局与整齐划一的建筑风格。他对于乐舞方面也有不同的追求,据说在其年轻的时候深受音乐文化的熏陶,即使登基帝位以后也没有放弃此项爱好。

隋代宫廷乐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隋朝继承了前朝音乐文化,将“燕乐”推上了中国音乐的历史大舞台。其中七部乐与九部乐正是汉朝民间音乐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衍生出来的。七部乐与九部乐对汉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之深,其也影响了传统琵琶音乐。“七部乐”与“九部乐”成为隋代通常的表现形式后,对传统演奏形式造成很大的影响。燕乐的表演形式中重视的是恢弘大气的场面表演多时间长,甚至一场乐舞可以持续到天明。据史料记载,在隋炀帝时期一场乐舞的表演参与者可以多达一百二十人。

隋代宫廷乐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将音乐与仪式相结合,乐舞的演奏不仅是一场表演,更像是一种拥有独特美感的意识。在七部乐与九部乐逐步得到发展后,琵琶演奏开始注重表演的形式,将更多“礼”的形式融入演奏中,虽然琵琶灵活的演奏形式与清脆的声音并不适合作为一种仪式乐器。但在七部乐与九部乐为核心的隋代乐舞中,不得不说其也不多不少向“礼”的方向做出了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