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公元1593年,正當西班牙剛剛向英國報了仇復興了“無敵艦隊”,重新確立了西歐霸主的地位後,在遙遠的東方,一場決定了東亞霸主地位的戰爭也剛剛打響。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日軍裝備有大量質量精湛的火繩槍

就在前一年,剛剛統一了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下令進攻朝鮮,至於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國內武士人口太多、分封土地不夠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想確立自己東亞霸主的地位。戰爭一開始,疏於戰事的朝鮮政府軍被日軍打的落花流水,國內重要城市紛紛陷落,朝鮮國王被迫逃到鴨綠江邊,眼看朝鮮就要亡國之際,做為宗主國的大明帝國發兵了。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為了這次出兵,大明可謂是做足了準備,基本上當時全國為能打的幾鎮邊軍盡數抽調人馬,組成了這次規模不小的遠征軍。下面是明軍出兵的明細:

經略大臣宋應昌、提督將軍李如松

副將楊元將中軍,下統:

參將楊紹先率領寧前等營馬兵339名;

標下都司王承恩領薊鎮馬兵500名;

遼鎮遊擊葛逢夏領先鋒右營馬兵1300名;

保定遊擊梁心領馬兵2500名;

大同副總兵任自強並遊擊高異、高策共領馬兵5000名;

標下游擊戚金領車兵1000名。

共一萬零六百三十九名。

以副將李如柏將左軍,下統:

副將李寧、遊擊張應種領遼東正兵、親兵共1189名;

宣府遊擊章接領馬兵2500名;

參將李如梅領義州等營軍丁843名;

參將李芳春領馬兵1000名;

參將駱尚志領南兵六百名;

薊鎮都司方時輝領馬兵1000名;

薊鎮都司王問領車兵1000名;

宣府遊擊周弘謨領馬兵2500名。

共一萬零六百三十二名。

副將張世爵將右軍,下統:

本官並遊擊劉崇正領遼陽營並開原參將營馬軍1534名;

原副總兵祖承訓領海州等處馬軍700名;

原副總兵孫守廉領瀋陽等處馬軍702名;

原加銜副總兵查大受領寬佃等處馬軍590名;

薊鎮參將吳惟忠領南兵3000名;

標下都司錢世禎領薊鎮馬兵1000名;

真定遊擊趙文明領馬兵2100名;

大同遊擊谷燧領馬兵1000名。

共一萬零六百二十六名。

另有續到的薊鎮步兵2800餘名,應援朝鮮軍隊3600名。

兵力總計將近四萬人。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明北軍十分依賴落後的三眼火門槍

可以發現此次出兵的一大亮點,就是很多人都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班底,像戚金是戚繼光的侄子,吳惟忠等薊鎮將軍都是從原來戚家軍裡面出來的,這四萬人的大軍中更是有3000精於倭戰的浙軍還有大批的薊鎮邊軍(戚繼光曾擔任薊州總兵16年),這說明在萬曆皇帝的心中,他十分認可戚繼光以及他帶出來的人馬在針對日本人作戰上比其他軍隊更有優勢。而用李氏一族作為這支大軍的統帥,也是凸顯了李家在遼東顯赫的地位,而作為實際主帥的李如松,更是新興邊將中的佼佼者。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李如松年紀輕輕便獲得可萬曆皇帝的信任

在軍備方面,明政府也是做足了功課,在獲悉日軍擁有大量火繩槍之後,明政府出動了野戰的王牌軍隊——車營。火炮方面以輕小型的佛朗機炮和虎蹲炮為主,但是吸取了在寧夏一役中明軍缺乏攻城重火力這一教訓後,明政府於1592年底改進出了新式的攻城大炮——大將軍炮(不同於以往的小鐵炮),並在此次戰役中首次投入使用。雖然和歐洲的加農炮相比,大將軍炮有諸多不合理之處,而且威力也遜色很多,但在這個時期的東亞地區,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火力之王。因為在重火力方面下了大功夫,明軍在輕武器方面的準備就略顯不足。在第一次出兵朝鮮之際,明軍竟然沒有準備一支火繩槍,而是全部使用的北軍最習慣的火門槍,其中數量最龐大的就要數三眼銃和快槍了,另外還有數量眾多的火箭和少量百子銃。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大明車營

1593年一月初六,明軍兵至平壤,大戰一觸即發。當然在正式開戰之前,明日之間發生了一個議和的小鬧劇,對於整場戰役來說,不值一提。

一月八日清晨,平壤之戰打響,此前按照明軍的戰略安排,薊鎮遊擊吳惟忠與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軍攻打牡丹峰,另有朝鮮僧兵一部配合;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痺日軍,力攻城南蘆門;東門外,也有部分明軍在河岸設伏。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依河而建的平壤城城防並不強大

戰役開始後,明軍沒有貿然攻城,而是用佛朗機炮、虎蹲炮在遠距離先來了一波火力覆蓋。雖然平壤城城池不高(城牆高度也就4米多)城體也不夠厚,但是就佛郎機的火力而言,還是傷不到平壤城體的。當然,李如松對此應該也是很清楚,畢竟在寧夏的時候,他就已經見識到了佛郎機的攻城實力有多麼捉急。不過輕型火炮的目的並不是在於破壞城體,而是利用射擊範圍比日軍鳥銃遠的優勢,壓制住城頭日軍的火力。如此一來,明軍的攻城隊就可以挺進了。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缺乏重火力攻城的明軍依然只能使用人海戰術

果然在幾輪炮轟之後,明軍開始攻城,憑藉著戰車的掩護,明軍的先頭部隊很快就到了城下。雖然只有四米高,但要爬上去,還是非常辛苦的,而此時明軍為了防止傷到自己人,火炮方面是停火的。一旦離開了戰車的保護和火炮的掩護,日軍火繩槍的威力就凸顯了出來。在首輪進攻下,明軍嚴重受挫,一方面是因為腐敗的軍政使得大量的募兵經常被欠餉,因此戰鬥意志本來就不高,另一方面,李如松在戰鬥前特意下的軍令,大家不許搶人頭。在那個沒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年代,當兵就是想掙個錢混口飯吃。既然當將軍的斷了我們的財路,那我又何必這麼賣命呢?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虎蹲炮和佛郎機的輕型火炮是明軍的主要裝備

眼看明軍出現敗退之勢,李如松只得出動戰鬥力極強的家丁部隊前往支援和督戰,而自己也在斬殺兩名逃兵之後,大呼道:“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

有了主帥的經濟獎勵作保證,明軍發瘋了般的衝向平壤城,而為了最大程度的鼓舞士氣,李如松“向前做登城狀,身邊眾將見狀一齊向前 ”。神機營副總兵駱尚志親自帶領浙兵攻上城南的含毯門城樓,並奪下了日軍的大旗。

在最難攻克的城北七星門,明將張世爵用事先準備好的大將軍炮轟開了城門,隨後明軍蜂擁而入。在幾處城門紛紛被明軍攻克後,平壤之戰進入了尾聲。在隨後的巷戰中,明軍憑藉人數優勢,迫使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帶兵從東門撤退,隨後在東門伏擊的明軍又一次對日軍展開了攻勢。最後,小西行長帶著不滿五千的殘兵南逃,明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李如松用計以最小的傷亡結束了戰鬥

據戰後統計,明軍僅僅斬獲日軍的首級就達到一千六百四十七。但日軍的傷亡總數不止這些,其連同被炮火轟炸、硝煙薰燒及其它原因而死的,總損失超過萬人以上。而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總的來說,明軍贏得很光彩,但是就作戰水平而言,卻比同時期的歐洲落後的多。對於只有一個子城(牡丹亭)而且城牆只有4米沒有甕城的平壤小城來說,明軍的進攻卻顯得有些吃力,一方面在於自己軍事制度的缺陷,而另一方面也是說明了明軍沒有可靠實用的重火力攻城炮可以使用(大將軍炮很容易炸膛,所以明軍輕易不用),這也是後來明軍對歐洲加農炮過分依賴的一個原因。在攻城方面,由於重火力的缺失,明軍依然只能採用中世紀時的蜂擁攀城戰術,實在不是很高明,只能說幸虧對手是更為落後的日軍,如果是同時期的西班牙人或者法國人,即使是利用朝鮮人的平壤城體,也能給予明軍更大的創傷。

當然,這次攻城戰也是有一些亮點的,比如明軍在戰車上的運用,可以再衝鋒的道路上很好的保護明軍士兵不受日軍的殺傷,可以說這是戚繼光將軍軍事改革後的明軍一大近代特色。而在牡丹亭的血戰中,南軍依舊採用著戚繼光所改進的鴛鴦陣,在火力和人數上皆佔劣勢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擊敗日軍,緩解了城北明軍的壓力,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平壤之戰——近代武器下的中世紀攻城戰

戚繼光改進的鴛鴦陣堪稱東亞的近代陸軍方陣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