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第四堂:自律——独立的基石

孩子要学会独立,就要知道如何自律,自律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变得强大的要素。只有自我控制,自己规划的孩子才能获取更好的生活态度与更大的成功。

“自律”在心理学上表示为“自我控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自我控制”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遗传。

二是后天环境。

前者确立了我们管理情绪和控制冲动能力的基线水平,也就是说,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自我控制”的难易程度。

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使环境的影响能够延伸到“自我控制”的“基因束缚”中。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属于他律道德;10岁之后,属于自律道德。

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划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此时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

培养儿童的自律意识,应该根据儿童发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特点,有针对地施加环境的影响,从而促使孩子较好地”自我控制“。

从这个角度讲,自律要从娃娃抓起,而且越早越好。

以下提供可参考的一些做法:

1、自律的父母,孩子通常都不会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中提出一个观点: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父母是孩子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孩子则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自律、自尊、自强,孩子就更倾向于自律、自尊、自强。因此,在自律这条漫长的修行道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样。

2、树立清晰一致的规则意识。清晰一致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并提供如何实现他们目标的指导。在很多幼儿园里,老师会给孩子们分发小红花来奖励孩子的良好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得到即时、可接受的反馈,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好的),什么是错的(不好的),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规则、遵循规则,并在规则范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

3、给孩子适合其年龄的自由。在清晰一致的规则范围内,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选择决定,自由支配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充分的自由状态能够让孩子的情绪处于放松状态,大脑神经通道更加畅通,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感知、记忆和思考。

4、多玩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类似于过家家这样的富有想象力的游戏,比结构化游戏(乐高积木)需要更多的思考、计划和自我管理,能够帮助开发孩子的执行功能或大脑前额叶与目标实现和自我管理有关的区域。换言之,玩更多有想象力的游戏的孩子会较快发展执行功能,能更好地与朋友合作、在分配任务重有更高的参与度及责任感,同时获得认知灵活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5、适当延迟满足。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是参与抑制过程的重要生理器官,而3-5岁是大脑前额叶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3-5岁是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期间,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要刻意关注想要的东西,而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如玩玩具、想想开心的事情,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6、保持耐心,始终保持耐心。作为一名正常的家长,肯定是会不耐烦孩子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与捣蛋,但是这确实是孩子的天性。

家长的耐心可以帮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沉稳、淡定,遇到事情不那么急躁。尤其是孩子单独完成某个任务或者事情,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或者孩子因为年级小表现出笨拙,家长的冷静与耐心,可以极大的给孩子自信心与继续坚持做下去的动力。耐心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自律的路上更加顺利。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第四堂:自律——独立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