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第四堂:自律——獨立的基石

孩子要學會獨立,就要知道如何自律,自律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強大的要素。只有自我控制,自己規劃的孩子才能獲取更好的生活態度與更大的成功。

“自律”在心理學上表示為“自我控制”。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能夠做到“自我控制”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是遺傳。

二是後天環境。

前者確立了我們管理情緒和控制衝動能力的基線水平,也就是說,遺傳基因決定了個體“自我控制”的難易程度。

後者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使環境的影響能夠延伸到“自我控制”的“基因束縛”中。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兒童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以前,屬於他律道德;10歲之後,屬於自律道德。

他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具體劃分為4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和公正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範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此時兒童的道德判斷達到了自律水平。

培養兒童的自律意識,應該根據兒童發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的特點,有針對地施加環境的影響,從而促使孩子較好地”自我控制“。

從這個角度講,自律要從娃娃抓起,而且越早越好。

以下提供可參考的一些做法:

1、自律的父母,孩子通常都不會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中提出一個觀點: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父母是孩子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孩子則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自律、自尊、自強,孩子就更傾向於自律、自尊、自強。因此,在自律這條漫長的修行道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

2、樹立清晰一致的規則意識。清晰一致的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並提供如何實現他們目標的指導。在很多幼兒園裡,老師會給孩子們分發小紅花來獎勵孩子的良好表現。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能夠得到即時、可接受的反饋,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對的(好的),什麼是錯的(不好的),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規則、遵循規則,並在規則範圍裡作出正確的決定。

3、給孩子適合其年齡的自由。在清晰一致的規則範圍內,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選擇決定,自由支配時間。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充分的自由狀態能夠讓孩子的情緒處於放鬆狀態,大腦神經通道更加暢通,使孩子能夠更好地感知、記憶和思考。

4、多玩充滿想象力的遊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類似於過家家這樣的富有想象力的遊戲,比結構化遊戲(樂高積木)需要更多的思考、計劃和自我管理,能夠幫助開發孩子的執行功能或大腦前額葉與目標實現和自我管理有關的區域。換言之,玩更多有想象力的遊戲的孩子會較快發展執行功能,能更好地與朋友合作、在分配任務重有更高的參與度及責任感,同時獲得認知靈活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5、適當延遲滿足。兒童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神經生理學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是參與抑制過程的重要生理器官,而3-5歲是大腦前額葉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3-5歲是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期間,讓孩子學會“等待”,不要刻意關注想要的東西,而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如玩玩具、想想開心的事情,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6、保持耐心,始終保持耐心。作為一名正常的家長,肯定是會不耐煩孩子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與搗蛋,但是這確實是孩子的天性。

家長的耐心可以幫助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更加沉穩、淡定,遇到事情不那麼急躁。尤其是孩子單獨完成某個任務或者事情,中間可能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或者孩子因為年級小表現出笨拙,家長的冷靜與耐心,可以極大的給孩子自信心與繼續堅持做下去的動力。耐心的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自律的路上更加順利。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第四堂:自律——獨立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