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登紫来桥观龙眠河水,走东大街探清代肆坊!


安徽省桐城市,古时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周置桐国。1989年8月,安徽省政府公布桐城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桐城,曾拥有中国唯一的一座正圆形的城池。今日,当人们来到桐城市,尚能看到一座“东作门”,这是近年来依据古城门原貌复建的。图:古今东作门。

今天我们的主角不是东作门,而东作门以东一座古桥——紫来桥。最早建桥时的捐助人名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历史上的紫来桥曾多次被洪水冲毁。每次冲毁,当地贤才名仕都来参与捐钱修建。图:紫来桥全貌。

话说在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张廷玉捐了六千两银子用以重修古桥。从那以后,桐城人把她改名为“良弼桥”。良弼桥修好后,有个秀才还专门为此写了一上联“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因为对联出的巧妙,一时间,竟没人对上。多年后,有个驿丞在桐城吕亭驿中避雨时,突发灵感,终于对出了下联“吕亭驿中避雨,雨至五鼓雨停”。


紫来桥,曾有桐溪桥、子来桥等名称。这座古桥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桥西头第一孔用麻石砌拱券,其它四孔用巨型长方条石铺砌,呈方形。桥的迎水面设尖形分水墩,今西头第一垛分水墩不存。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印证着老桥的古朴与沧桑。

走在古桥上,既能一览“桐城母亲河”龙眠河的潺潺流水,河畔两岸新旧老城的繁华盛景,又可远眺城北的山峦叠嶂。笔者前往时,正近午时,古桥附近格外宁静。忽而,桥下传来嬉笑声,探头看去,原是河边绿道上有当地居民闲情散步路过。昔时人们在此取水用水的时光早已过去,今日河滩又成为人们健身休闲之地。

从东作门过紫来桥,便到达了曾经桐城县城东门外重要街道——东大街。有读者问了,她这有啥重要性呢?上篇北大街说道桐城历史上曾拥有“七省通衢”美誉。而这个东大街是陆路水路交汇之地,东连至孔城和枞阳的东路大道,南北串连安庆府北上京师的驿道。


因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历史上这里的商业十分兴盛,大街两侧商铺林立。至今,这条近500米街道两旁仍然保留着集中成片的传统民居和商铺,包括街道两侧完整连续的传统商业界面,是桐城古城“内学外商”格局的重要表现。图:东大街貌及部分建筑。

东大街自紫来桥南呈微弧形向东北向延伸,麻条石横铺街道,富有中国古街特色。街道两侧为店铺,鳞次栉比,多清代建筑,大都石彻单台基,木构架屋身,砖砌墀头,两坡屋面。建筑形式以抬梁式为最普遍,采用榫卯结合,砖石结构的营造方法,错落有致。

说到东大街,笔者最后多说几句。上期北大街一文笔者提到今日北大街旧名东大街,而今日东大街在清代街道图中并未作说明,参考清代康熙、道光两版县志,并非空穴来风。至于其中更名的故事及缘由,笔者能力有限,望知情读者相告,特此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