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彩色稻田、森林療愈,能食、能宿、能看、能賞的飛牛牧場,農會不僅研發新產品、培訓新農人,還為農民提供金融信貸。農業價值廣泛,傳統生產價值只佔20%。如何挖掘剩餘的80%?臺灣的“精緻”“創意”,能給大家不少啟示。

從1945年起,臺灣農業經歷了恢復發展—以農補工—重工輕農—工業反哺農業—調整轉型幾個階段。長時間的“盤剝農業”政策使得臺灣農業逐漸喪失了優勢地位,自2002年加入WTO之後,國際貿易自由化更對臺灣外向型農業帶來了競爭與衝擊,使得臺灣農業面臨轉型與升級。

1970年到1980年臺灣農業發展遭受到較大挫折,農村蕭條,農業生產下降、農地廢耕,臺灣當局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84年邱創煥在此現象下提出了“精緻農業”構想,精緻農業的發展是臺灣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進步,傳統農業逐漸發展成農業與商業相輔助的多元化產業,農業企業化經營,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與科技化,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村產業升級。

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臺灣島面積的2/3以上,生態資源極為豐富,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具備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

目前,臺灣的農業已經走在了世界農業的前列,有很多值得大陸農業借鑑的地方。

1

臺灣創意精緻農業的六大特徵


1、生產科技化

在高新技術方面,臺灣積極發展自動化技術、生物技術等。目前在農業生產上應用的自動技術有農作物受災預測及遙測、地理資訊系統、衛星定位技術等。在品種改良上,通過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對特色產品不斷換代升級。由一位農民建設的七彩火龍果園,20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於研發創新,以百香果、水蜜桃、木瓜等水果與火龍果授粉,改良提升口感和香氣,生產出口味豐富的火龍果,科技含量極高。

2、生態景觀化

臺灣的休閒農業發展始終堅持生態為先,以生態提品質、向生態要效益。每一座休閒農場的頂層設計都獨具匠心,追求精緻、美觀、自然、和諧之美,讓人既能感受現代科技文明的魅力,又能充分體驗田園風光的韻味。

各個休閒農場都有滿眼的綠色、新鮮的蔬菜水果、五顏六色的花卉、清新宜人的空氣、舒適宜居的農業莊園等等,為人們營造了一個遠離塵囂、修養身心的美好空間。可以說一座休閒農場就是一處美麗自然景觀。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3、知識體驗化

臺灣休閒農業緊緊抓住“休閒”兩個字做文章,讓農業文明與旅遊文化相融合,設計了一系列旅遊項目,帶給遊客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多方位的刺激和體驗。比如走馬瀨農場,設有農業休閒及農場遊憩等三十多種設施,設計了包括蘭花會館、草原餐廳、滑草、騎馬、露營等一日遊到多日遊的旅遊項目,遊客既可以欣賞遊覽,又可以參與互動。

據瞭解,臺灣的多數休閒農場都開發了針對大人、小孩等不同層次遊客所需要的產品,不僅實現了產品景觀化,而且實現了知識體驗化。

4、產品精細化

各個農場和企業都十分重視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都善於根據自身特色研發出自己的主導產品、系列產品、創意精品。如臺一教育休閒農園的蜂蜜系列產品,走馬瀨休閒農場的牧草系列產品,蓮生生物科技公司的蓮花系列產品,蘭花生物科技休閒園區的蘭花系列產品,均很有特色。這些食品、用品、藥品、保健品、旅遊紀念品,讓遊客目不暇接,而且做工上乘、質量保證、包裝精美、攜帶方便,使遊客愛不釋手。

企業產品的成功挖掘、開發,增加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延長了產品鏈條,帶動了產業發展,增加了企業收入,支撐企業永續發展。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5、經營組織化

臺灣休閒農業的生產和經營都堅持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原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包括農會、合作社、農業產銷班以及策略聯盟等農業合作組織體系。依照“農會法”規定,建立省、縣、鎮三級農會,三級農會相對獨立,上級農會不干預下級農會人事、財務,但下級農會接受上級農會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

農會涉及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實行合耕合營、共同營銷、統一加工、統一運用新技術、購置生產資料等,確保產品標準統一。根據市場需求,建立產業產銷班,通過共同投資、經營、運銷,彰顯團隊力量,讓小農場聯合實現現代企業化的經營管理,提高市場競爭力。建立策略聯盟,設立農業策略聯盟基金會,各農業組織結合各自稀缺的有限資源進行聯盟,通過共同研發、互相授權、物流協議、合作生產及股權投資等方式,在生產、加工、物流、休閒、貿易等領域進行合作,提高核心競爭力,共擔風險,實現雙贏。

6、產銷一體化

臺灣休閒農業不僅產品多元化,而且實現了產銷綜合化。相當一部分休閒農場實現了聯合經營,將觀光、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行業整合起來,實現了不同領域的合理分工和合作,實現了休閒農業各個產業價值鏈條的效益最大化。此外,各休閒農場均實行高效的旅遊網絡營銷,建立信息網絡銷售平臺,主要內容有“新聞發佈、景點介紹、遊區地圖、旅遊線路推介、住宿餐飲服務、留言系統、訂票服務、網上訂房”等多種服務內容,在機場、車站、酒店設置統一標識的旅遊服務中心,向遊客推介旅遊線路及景點。

臺灣通過發展休閒農業,不僅讓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使農村變得美麗多姿,還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加速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事實證明,休閒農業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有市場需求、蘊藏巨大發展潛力、有助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朝陽產業,是利國利民、一舉多效的新興產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2

三個維度案例深剖臺灣“走心”農業


1、創意農業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農業價值廣泛,傳統生產價值只佔20%。如何挖掘剩餘的80%?臺灣的“創意”,給了大家不少啟示。

彩色稻田成景點

花蓮縣“種稻子”的事,讓人印象頗深!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當地一位私企老闆斥資數千萬,引入彩色水稻種植,吸引了萬千遊客。

彩稻是一種變種水稻,它的葉子不止是綠色。在稻田不同的位置栽種不同的稻米品種,通過精細巧妙的排列組合,不同顏色的葉子,在稻米生長過程中自然鋪陳出美麗的圖畫,形成多姿多彩的“彩色稻田”。

將稻子用來作畫、供人觀賞,稻田成為旅遊景點,這是文化創意農業,由傳統農業種植衍生出的一種新業態。

森林療愈

臺大農學院的“森林與農業療愈”,也讓人耳目一新。

臺灣農學院有面積50萬畝的實驗林場和實驗農場,在休閒觀光農業之外探索健康療養農業,形成了療愈模式。森林與農業療愈,包括食療、瑜伽、心理治療、呼吸調整等多個方面,有成體系的治療方式、專業的引導者,參與者以活動方式參與,經過三天兩夜的治療,壓力可得到有效緩解。

為了驗證這一點,學院出資,由參與者自行選擇醫院,提前做醫學檢查,接受治療後再做同項檢查,可明顯看出心血管、腦波等指標趨於向好。此研究由農學院和醫學院合作,相關的科學論文《森林環境對人心血管疾病及生活品質之影響》,已於2016年被著名醫學期刊PLOS選用發表。

專家說,如果將農業發展分階,生產性農業為第一階,休閒觀光農業為第二階,健康療養農業則是第三階。“我們的健康療養農業有著醫學研證。”

用醫學研究做依據,用數據來說話,這種模式很值得借鑑。大陸有很多地方自然資源優良,也在主打“森林康養”牌,如能引入新模式,和脫貧攻堅相結合,無疑將實現多贏。

在大陸,有著不少森林中的小鎮,交通便利、設施完善,不過業態多為農家樂,若發展健康療養農業,可實現轉型升級。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臺灣休閒農業第一人”張清來有著這樣的名言:農地不僅是地,還是風景、是文化。農業不應僅僅是農業,它還是文化業、教育業、環保業、旅遊業。

這樣的理念正被很多臺商臺農帶到了大陸。大陸很多地方現代農業獨具優勢,臺商臺農“登陸”應帶著臺灣的先進科技及模式,結合當地優勢,共同推動雙贏!

2、牧場經營創新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能食、能宿、能看、能賞

還產精美伴手禮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大名鼎鼎的飛牛牧場,竟然只有200多頭牛,用於觀賞的僅10來頭,可每年卻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到訪。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飛牛牧場“牛”在哪裡?走進牧場大門,觸目所及並沒有牛,只有鮮花、綠草。經過一片坡地,在自然起伏的山坡上,方見十餘頭牛悠閒自在地吃草或打盹。再步行20來分鐘,穿越茂密的樹林,才抵達奶牛養殖區。有養殖就有汙染,就有異味,但飛牛牧場卻顛覆了傳統的養殖概念,把牧場打造成了景區、景點,能食、能宿、能看、能賞。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在“奶牛媽媽”的住處,遊客能看到牛奶生產的全程,還可以親手擠牛奶。這種零距離的接觸,受到學齡期孩子的熱捧,家長也喜聞樂見,讓孩子參與其中,認識、感知農業。如今,飛牛牧場已成為親子游勝地,九成遊客屬於“家庭總動員”。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不僅僅是觀光。牧場還打造出牛奶的各類衍生產品,成為遊客愛不釋手的伴手禮。除了鮮奶、奶酪、煉乳、餅乾、棒冰等奶製品,還有牛奶面膜、潤膚霜、香皂,更有奶牛造型的各式創意用品和小擺件。牛奶製品專賣店裡人來人往,遊客穿梭在貨架間,挑選稱心的物品。

傳統種養、精深加工、觀光旅遊深度融合,讓我們感嘆,看到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大陸農家樂雖然已告別“一雞多吃”的陳舊模式,也引入了精深加工、體驗農業等新方式,但對遊客吸引力不夠,僅停留於“看”,而臺灣農業更“走心”。走心,體現在細節上,也體現在深度上,圍繞一個產品不斷做深。苗栗縣的公館鄉農會,開發了“好”字系列上百個產品。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看過牧場、農會,的大陸企業家大受啟發,著手把自家產業要打造成多業態的休閒觀光地。

3、組織農業

農會花重金搞技術推廣

培養職業農民

百度“桃米社區”,出來10萬條搜索結果,“生態”二字頻頻出現。走進這個1999年“9·21”大地震後重建的小山村,猶如步入了原生態的自然區,潺潺溪水清澈,沿溪而上,多種植物並存。有閒情的話,還可找到19種青蛙、42種蜻蜓、58種鳥類,物種的多樣性,令人目不暇接。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生態雖美,但“人”才是桃米的魂。重建中,新故鄉基金會幫助村子找到自己的特點——生態好、青蛙種類多,決定做青蛙觀光,售賣青蛙知識。基金會培訓村民辨識青蛙,社區發展協會帶領村民挖掘產業特色,發展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的生態旅遊。如今,每年的生態產業收入達3000萬人民幣。

桃米社區生產、生活、生態融為一體,在基層組織的引導下,生態保護已成為全村1200多人的自覺行動。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來到花蓮縣壽豐鄉農會的賣場“豐華再現館”,第一眼就看到有機蔬菜售賣專區。壽豐鄉有8000多人務農,農會從2002年起推廣有機栽培,現已打造90畝有機基地,有機食品宅配會員超過一千戶。

農會將每年收入的62%用做技術推廣,和院校合作,研發新產品、系列衍生品,形成了富有區域性的產地商標。通過包技術、包銷路、包價格,指導農民進行有機栽培;同時發展體驗農業,把消費者引到田間地頭,讓他們認識和體驗有機食品,擴大知曉度。“剛開始做有機,要與農民打契約,現在完全不用,大家自覺進行有機栽培。

真走心 臺灣“精緻”興鄉的六個密碼


臺灣農會與農民是合作的關係,但農會成員都來自於農民,每戶務農者可有一人參加農會。農會培養職業農民,引導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這確保了農產品的安全。農會收入除了用做技術推廣,更重要的是,農會面向全臺提供金融信貸,而且本農會的農民貸款,可享受折扣。

農會與農民的合作,讓農民真正成為市場主體,迸發出活力,農會引領了臺灣現代農業的發展。

小結

大陸農業的生產、銷售等很多環節是分割的,金融又是長期的短板。借鑑臺灣農會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利於大陸構建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消費合作等“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面向市場,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