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湧動軍營內外的時代熱詞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2018,湧動軍營內外的時代熱詞

■佔傳遠

奉獻與尊崇

熱詞:軍人依法優先、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軍人非因公外出可以著軍裝

歲末,總有一種情感縈繞心頭。盤點2018年中國軍隊的熱詞,“奉獻”二字註定撥人心絃。今年,中國軍人讓這個詞語再次升溫,也因為軍人的奉獻,更多的掌聲為軍隊喝彩。

時光流逝,一些面孔始終被人們銘記。《我的戰友,生於1998,犧牲於2018》——這是某微信公眾號的一篇“10萬+”文章。對大多數人來說,拇指滑動手機屏幕的一剎那,太多“10萬+”文章一晃而過。但有一種力量讓人動容——

2018年7月30日,陸軍某旅19歲戰士郭豪,在高原演習中突發心臟驟停不幸犧牲,人們在他的頭盔內側,發現“理想高於天,越苦越向前”這樣一句話。這是他的人生格言,他的理想永遠定格在衝鋒的路上。

19歲,郭豪本可以和同齡人一樣,享受美好生活。中國無戰事,和平有犧牲。軍人站立的地方,他們用奉獻守護著歲月靜好。寫在郭豪頭盔裡的10個字,深深地鐫刻在每名軍人心中。

回望2018,我們為犧牲熱淚盈眶,也為信仰心生敬佩。“參加邊境軍事行動,身上有22處傷口,經歷過15次大手術,身體裡仍殘留著4枚彈片……”今年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八一勳章”獲得者韋昌進走到臺前,講述當年驚心動魄的戰鬥場景,感動著無數觀眾。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一年,在韋昌進曾經戰鬥的地方,一位叫杜富國的排雷兵,面對生死抉擇,勇敢地說出“你退後,讓我來”。奉獻永遠是軍人的本色,不因危險退卻,也不因時間流逝褪色。

對軍人而言,分量最重的勳章,是來自社會的尊崇。陽春3月,北京人民大會堂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一次,掌聲獻給了軍人和退役軍人。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全面提升退役軍人工作水平,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正如一場當春乃發生的“及時雨”。

畢業於復旦大學的國防生石洪柱,第一時間將這條新聞轉發到朋友圈。消息一出,朋友圈引來眾人點贊。令人振奮的不止這些,在刷屏的前一天上午,習主席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指出,軍人是最可愛的人,讓軍人受到尊崇是最基本的。必須做好退役軍人管理保障工作。“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就此成為社會風尚。

花朵的追求是芬芳,樹木的追求是成長,星星的追求是閃亮,軍人的追求是榮光。“軍裝、榮譽證書,一樣都不能少。”今年5月,準備休假的火箭軍某旅勤務連士官孟澤滿心歡喜。入伍以來,這是他第一次穿著軍裝回家。以前,父母眼中孟澤穿上軍裝的印象,只存在於一張張照片中。新修訂的共同條令今年施行,明確“軍人非因公外出可以著軍裝”這一新規。透過新一代共同條令,我們看到軍人榮譽越來越有分量,“全社會尊崇的職業”離我們越來越近。

軍裝是軍人的“皮膚”,也是觀察軍人職業榮譽感的一面“鏡子”。2018,“軍人優先”話題依舊火熱。一年來,沿著我國四通八達的交通線,“軍人依法優先”通道在各大火車站、機場不斷開通。這一擁軍暖心之舉,讓官兵們倍感職業榮譽和使命擔當。

我們走向“依法優先”的通道,也踏上另一個“優先”戰場。在國家主權遭受侵犯時,中國軍人莊嚴承諾:“相信我,我能贏!”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時,中國軍人堅定地站出來:“有我在,請放心!”

郭豪在雪域高原倒下了,他的戰友們依然在“生命禁區”堅守;邊境雷區一聲巨響,杜富國負傷了,但更多的勇士還在前行……

英雄,從來不是獨行;奉獻,永遠值得歌頌。一路走來,我們度過極不平凡的2018,我們期待新年的到來,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國防、崇尚英雄的濃厚氛圍,構築崇軍尚武的“精神長城”。

打贏與創新

熱詞:我軍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參加境外規模最大的演習、雙航母“同框”、中國航展“創歷史新高”

沐浴著尊崇的目光,我們繼續前行。進入深秋,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在國防和軍隊建設專題展區,人們全方位體驗到武器裝備發展成果。展區內一個巨大的武器裝備模型展臺,整體外形像一艘巨輪,陳列各類武器裝備模型。這是一個看點十足的年終裝備“嘉年華”。

透過這艘靜態展示的“巨輪”,我們彷彿對4月海上閱兵身臨其境。當戰艦破浪而來,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隆重舉行,一大批新型裝備接受檢閱。這是人民海軍現代化建設進程加速推進的有力佐證。

這一年,服役6年的遼寧艦是關注的熱點。在海上閱兵中,遼寧艦航母編隊精彩亮相賺足了人氣。1個月後,在大連造船廠,軍迷為雙航母“同框”而歡呼。隨後,首艘國產航母啟航,進行首次海試。這一步,標誌著中國航母建造開啟了新的里程。

暫別海上閱兵的“規模最大”,時間的腳步繼續向前,我們再次“創歷史新高”。走出國門,在768平方公里的楚戈爾訓練場,另一種氣勢磅礴正在上演。“東方-2018”戰略演習, 我軍參演的99式主戰坦克、86式步戰車、08式8×8輪式戰車族……各型裝備車輛1000餘臺,這是我軍歷史上派兵出境參加演習規模最大的一次。

“創歷史新高”,在中國軍隊裝備硬實力發展的進程中永遠都是過去時。國防實力的增長,讓走出國門沙場演兵底氣更足,也帶來中國航展上中國空軍的“圈粉”無數。

在第十二屆中國航展上,一條關於殲-10B的飛行視頻刷爆朋友圈。一時間,“推力矢量”這個陌生術語變得家喻戶曉。無獨有偶。運-20靈巧抖動“翅膀”徜徉長空,運-20首席試飛員鄧友明,彷彿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第十屆中國航展,“胖妞”首次亮相,當時是試飛員進行表演。4年過去,駕駛戰機馳騁藍天的人已由部隊飛行員領銜。從試飛員到飛行員的變化,正是裝備快速形成戰鬥力的真實寫照。

打贏人才的戰爭,才能打贏明天的戰爭。只有把手中裝備搞懂摸透,才能讓裝備發揮出最大效能。習主席在中央軍委黨的建設會議上指出,人才資源是強軍興軍的寶貴戰略資源。新質戰鬥力生成既需要裝備硬實力的保障,也離不開人才軟實力的支撐。我們讚歎裝備發展的巨大成就,也點贊千千萬萬鉚在戰位的官兵,在一次次實戰化演習中,讓裝備在他們手中迸發出新質戰鬥力。

歲末關口,我們的指尖再次滑動手機屏幕,100名改革先鋒獲得者名單引人矚目,名單中軍人的名字熠熠生輝。戴明盟,曾第一個駕駛“飛鯊”在遼寧艦完成“驚天一落”。如今依舊在飛行的他,親歷中國航母從無到有的艱難歷程,見證航母戰鬥力一次次突破。

如何快速形成新質戰鬥力?同樣是“改革先鋒”的蔣佳冀和新一代年輕飛行員一直在探索著。他們最渴望的,是打贏未來的戰爭。經歷2次武器裝備換型,操作過3種型號導彈,5次受習主席親切接見,“八一勳章”獲得者王忠心沒有停下腳步,在他看來,“打贏不僅是宏觀層面的事,更需要每一名官兵的努力和擔當”。

變與不變

熱詞:武警部隊領導指揮體制調整、文職人員改革、司號制度恢復、傳承紅色基因

回首這一年,我們在改革的鉅變中走來,也在紅色基因的傳承中出發。

當2018年第一縷陽光,灑在武警浙江總隊紹興支隊的營區,謝瑞,這個第6年的老兵如往常一樣走上哨位。不同的是,營門口的那塊牌子發生了變化。從紹興市支隊到紹興支隊,一字之變,意義非凡。這一年,按照“軍是軍、警是警、民是民”的原則,對武警部隊領導指揮體制進行調整。

根據黨中央決定,2018年1月1日零時起,武警部隊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歸中央軍委建制,不再列國務院序列。

新體制帶來新變化。今年的“退伍季”多了“集體退役”的熱詞。這一年,武警部隊跨軍地改革有序進行,根據中共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退出現役;海警隊伍整體劃歸武警部隊領導指揮;森林、黃金、水電部隊分別整體移交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和國務院國資委。

這一年,改革的進程持續推進。對田巍來說,感觸頗深。今年夏天,這個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求職者,“剛回國時,原本打算到外企工作”。後來,他改變了擇業想法。當時,“全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的消息引發熱潮。一個月後,14萬餘名考生走進考場,田巍正是其中之一。說起選擇部隊的緣由,他認為,新的文職人員制度在文職人員身份屬性、職能定位、崗位設置等方面實現了全面重塑,在部隊工作同樣大有可為。

有軍史專家說:“一支不記得來路的軍隊是沒有出路的。”我們在偉大變革中闊步前行,也在繼承優良傳統中迴歸本色。不管軍隊怎樣改革,體制再變、環境再變,但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始終不變,軍人本色始終依舊。

我軍歷史上,一個叫軍號的物品,承載著我軍官兵英勇頑強的軍人本色。今年國慶節,對第77集團軍某旅俱樂部放映員、中士龔俊之來說,除了假期的喜悅,還有特殊任務讓他期待。這天清晨,他早早來到廣播室,再次檢查營區廣播。過了一會,一陣嘹亮激昂的起床號音,劃破營區的黎明。他和他的戰友在新的作息號聲中,開啟新一天的軍營生活。

那個清晨,這樣的號聲在座座軍營響起。今年,我軍司號制度恢復和完善工作全面展開。人們熱議,“這是光榮傳統的迴歸、紅色基因的迴歸、軍隊血性的迴歸”。軍號的迴歸為何會引起如此關注?有專家認為,它讓號令意識有了“活的載體”、讓紅色基因重新流光溢彩。

軍號聲響起,與一年來全軍開展的“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高度契合。今年6月,中央軍委專門印發《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綱要》。這是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在紅色基因的傳承中,官兵備戰打仗的熱情不斷被激發出來。

迴歸,是為了更好的前行。我們始終牢記,2018新年第三天,習主席向全軍發佈訓令,指引全軍踏上練兵備戰新徵程。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殲-15艦載機成功夜間起降、運-20首次與空降兵部隊聯合訓練……這一年,我們不負重託、不辱使命,聞令而動、遵令而行,掀起了大抓軍事訓練熱潮。

時序交替,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走過2018,我們被尊崇的目光溫暖,我們為奉獻的崇高感動;我們自豪於裝備硬實力的增長,我們探索著新質戰鬥力的生成。我們欣喜地看到,曾經的好傳統正在迴歸。我們也更加堅信,未來的征程會更加壯麗。

2018年熱詞回眸

改革開放40週年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鋒名單中,幾位中國軍人的名字引人矚目。

40年來,國防和軍隊改革與國家改革同步,與國家發展同向。在民族偉大復興的航道上,人民軍隊與偉大祖國搭上同一艘“夢想巨輪”,開啟新航程。

護航10週年

起航、護航、返航……亞丁灣上密密匝匝的航跡線,見證著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國力量。

今年是中國海軍護航10週年。12月9日,第31批護航編隊開啟新徵程,奔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我是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如需幫助,請在16頻道呼叫我。”自2008年12月26日起,這條以漢英兩種語言播發的通告,成為確保亞丁灣索馬里海域中外商船安全航行的“平安之音”。10年間,中國海軍為維繫國際重要水道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

軍民融合

在軍民融合的春風裡,軍工企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第四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上,新型軍隊指揮系統、各類無人設備、遙控武器平臺等一批與部隊戰鬥力相關的強軍利器集中亮相。

更多變化,發生在一座座軍營。軍工人走上演訓場,走近一線官兵,尋找官兵需求,破解制約戰鬥力生成的道道難題。叢林演習,搭載特戰隊員的“山貓”全地形車迅速穿越山林,悄然滲入“敵”後;邊防線上,巡邏官兵踏入深山密林,通過北斗手持機隨時保持“在線”;掃雷一線,軍工人對無人掃雷車的相關性能進行又一輪實地測試……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閃耀軍營,越來越多的軍工企業投入到武器裝備研製中,一件件管用好用的裝備列裝部隊,軍民融合為國防軍隊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新型軍事人才

今年12月,2018年軍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這意味著我軍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正加緊構建。

微課、公開課、在線課程……如今,對大多數官兵來說,打開手機,有了更多新選項。這是與你我息息相關的改革制度,發揮好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這“三駕馬車”的作用,才能讓新型軍事人才不斷湧出。今天的人才培養體系,影響甚至決定著軍隊的未來發展。我們相信,站在新起點上的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必能在新型軍事人才培養上實現新作為,為強軍目標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