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城市就業景氣指數高?報告:新一線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8日電 日前,中信證券研究部宏觀研究團隊發佈的一份我國就業市場分析報告指出,一直以來,新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的CIER(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指數持續高於一線城市,且新一線

報告顯示,中國就業市場發展總體平穩。雖然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存在就業壓力,但由於經濟總量不斷增長以及就業市場的逐步完善,就業壓力相對有限。

一方面 ,人口紅利逐漸消失。2012年以來隨著老齡人口占比的提升和出生率的走低,我國適齡勞動力人口占比出現拐點,就業人口的增量面臨萎縮。另一方面,GDP增速從兩位數回落至一位數,就業人口增長也逐年放緩。

報告稱,不同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因產業轉型升級而出現積極變化。

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加快和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拉動經濟增長所需的就業數量開始減少。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整體就業彈性開始下降,從最高的15%下降至2017年的0.7%。特別是從2014年開始,就業彈性顯著下滑,從4.9%快速回落至0.7%。產業層面中,由於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提升速度往往比第三產業快,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和科技強國等戰略的實施,我國工業部門的結構轉型取得一定成效,技術水平有所提升,因此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開始超過第二產業。2012年以來,第二產業就業人員逐年減少,服務業就業人員則逐年上升,兩者差距有所拉大。

報告指出,雖然我國每年均提前或超額完成既定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且失業率等指標表現平穩,但實際上,由於高校畢業生數量連年創新高、產業結構轉型速度加快以及供給側改革等原因,我國一直以來面臨著結構性就業的矛盾。

報告稱,1999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僅為100萬左右,而2009年高校畢業生達到500萬,且連年創歷史新高。2018年高校畢業生達到820萬。學生人數的不斷提升,一方面從總量層面影響著就業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基數越來越大造成就業結構性錯配壓力的上升。特別是專業集中度上升造成的崗位工種缺失。

報告顯示,2015年開始的“去產能”和2016年開始的“環保督查”對一些地方的週期行業就業帶來一定壓力。相關資料顯示,僅河北省在去產能過程中減少的工作崗位有100多萬個,其中涉及鋼鐵企業42.6萬人,在去產能過程中受到間接影響的相關產業分流人數約50萬人。另外,環保限產令企業同樣面臨失業問題。截至2017年6月底,京津冀“散亂汙”企業超過17.6萬家。其中,2017年河北省共排查出企業10.9萬家,關停取締無證無照、治理無望的企業6.9萬家;天津對治理無望的9081家企業進行關停取締。


哪些城市就業景氣指數高?報告:新一線


中信證券就業市場分析報告截圖

在區域差別方面,報告稱,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就業的區域性偏差較大。

一二線城市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更多,但同時就業壓力也較大。低線城市的人口存在流出壓力,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該特點更加凸顯。一直以來,新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的就業景氣度指數持續高於一線城市,且新一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