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特色的人文景觀:將被時代淘汰的山城“棒棒軍”,曾挑出一座城


棒棒軍是對一個特定群體的稱呼。在重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爬坡上坎,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棒子上繫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沿街遊蕩攬活,他們來自農村,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被重慶市民稱為"棒棒軍",也成為當地獨有的文化符號。

"棒棒"一詞來源於民間。在舊時代,他們大多被稱為“腳伕”或“苦力”,他們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

"棒棒軍"這個名稱大致是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才開始流行,既形象又通俗,很快就被重慶人接納。到了90年代,越來越多的棒棒在重慶活動,他們憑自己雙肩扛下天下,因為他們通常是群體活動,所以又被稱為"棒棒軍"。

90年代一部叫《山城棒棒軍》的重慶方言劇開始播出,使"棒棒軍"這個純粹的民間稱謂進行了一次全國化的命名普及,乃至吸引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關於重慶全市"棒棒"的數量,歷來都有爭議,有說上百萬的,有說三四十萬的。

作為一種特殊的謀生手段,由於"棒棒軍"群體的流動性和隨意性極大,官方不可能獲得具體準確的數字。近年有調查統計,重慶主城的棒棒軍已經開始走向消失的境地。

棒棒軍在過去是一支山城不可缺少的隊伍,是他們每天淌著汗水穿行在大街小巷,給老百姓帶來了生活的便利。

棒棒的產生,源於重慶的特殊地形和港口經濟,整個城區依山而建,出門就爬坡,下船即上坎,搬運東西成為難題。重慶市民於是習慣了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大到買傢俱、電器,小到買幾斤肉,如果不想自己動手,叫一聲“棒棒”,即有人應聲而到。

儘管棒棒軍推動了重慶日新月異的發展,但棒棒卻最終會因城市的高度發展而消失。

有網友如此評價:憑藉一根棒棒謀求全家生活,這是一種地位不高但是極有骨氣的生存方式!是那些憨厚老實、也絕無謀生技能的農民兄弟不甘貧窮的一種積極態度。

還有市民評價:棒棒跟黃葛樹一樣,代表著這座城市市民堅韌樂觀的性格---栽在哪,就活在哪。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這座城市不可摧毀的精神!

圖為重慶街頭的等活的棒棒軍,是他們每天淌著汗水穿行在大街小巷,給老百姓帶來了生活的便利。

圖為重慶街頭的等活的棒棒軍,是他們每天淌著汗水穿行在大街小巷,給老百姓帶來了生活的便利。

圖為重慶街頭的等活的棒棒軍,是他們每天淌著汗水穿行在大街小巷,給老百姓帶來了生活的便利。

圖為重慶街頭的等活的棒棒軍,是他們每天淌著汗水穿行在大街小巷,給老百姓帶來了生活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