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傳說”發生在濰坊諸城相州?這個齊魯濰州密州解讀亮了!

濰坊諸 城 的 梁 祝 傳 說

始於晉代的濰坊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7年公佈。

“梁祝傳說”發生在濰坊諸城相州?這個齊魯濰州密州解讀亮了!

自古至今,關於梁祝的傳說,可謂流傳廣而久遠,遍及國內外眾多地區,其內容也大致相同。而濰坊諸城的梁祝傳說卻別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實、美麗、親近、悲壯而獨具特色。傳說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

其一,在位於濰坊諸城市北部的相州鎮梁山屯村,村民聲稱,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傳說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親也曾辦過塾堂,不幸積勞成疾,三十幾歲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為命,日子逐漸敗落下來。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兒,自幼體弱多病,家中生活僅靠母親僱短工經營幾畝薄地為生。待山伯長到十六歲時,母親怕誤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儉用,攢些積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遠的小梁山的塾堂裡讀書,因塾師曾是梁山伯父親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處處受到師父的關照,學績甚好。

小梁山上的塾堂遺蹟至今尚存,大門石墩及書房寢室清晰可辨。也就是在這裡,梁山伯結識了女扮男裝前來讀書的祝英臺,兩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稱,感情篤深。一晃三年過去,直至學業完成下山之時,山伯也未察覺出英臺的真實身份,並執意要送一送祝賢弟。兩人邊走邊聊,暢敘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諸城市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上,才被英臺勸住,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

“梁祝傳說”發生在濰坊諸城相州?這個齊魯濰州密州解讀亮了!

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至今猶在,是一座不大的懸砌拱橋,石橋面上磨蹭光滑,仍相當結實,這裡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就在這小石橋上,英檯面對相處三年的梁兄,愛戀之情再難自制,於是提出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許配山伯,並叮囑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親。見山伯應允後,兩人才依依惜別。

當山伯再回山拜別師父時,才從師母那裡得知英臺即是小九妹,趕忙前往祝家提親。誰料,祝員外已將英臺許配給了馬文才。當梁山伯知道祝員外已將英臺強行許配馬文才後,連英臺也不曾見一面即被逐出門外,回家後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終日咳嗽,湯水不進,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今天的肺結核。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時,囑咐母親說:“我死後不要到別處葬,就埋在裡丈河北岸。”因他知道,馬文才家就在當今安丘市官莊鎮的馬家莊子村,英臺出嫁必經此地,死後也想再見英臺一面。說完後山伯一命歸天,年僅十九歲。梁母果然依照兒子的囑咐,將山伯遠葬到現今石橋子鎮裡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其二,在諸城市石橋子鎮西的祝家樓村,村人亦稱,祝英臺就是該村祝員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樓村的四角上,四樓對應,祝員外即家居東北樓。當時祝家子嗣大排行,英臺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紅兒,只因祝員外膝下無子,又禁不住英臺苦苦請求,於是就同意了英臺女扮男裝去小梁山求學。

英臺上山以後,一直隱瞞真實身份,兩年過去竟無人察覺,直到第三年臨近學業將止,才被師父窺出些端倪,他見英臺方便時與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師母便暗中留意,果然發現了英臺的女兒身。師父思忖良久後說:“反正也快終業了,還是不張揚為好,傳出去會壞了人家的名聲。”於是英臺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臺回家以後,方知父親已為自己許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來提親被父親拒絕,便終日以淚洗面,再聞山伯已殉情而死,葬於裡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並在嫁妝一事上百般糾纏,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轎時又提出必須在裡丈河北岸落轎一次,以祭拜梁兄亡靈,否則絕不上轎,這才上演出裂冢化蝶那一場戲來。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祝家樓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認有英臺其人,更不是祝家樓人。多少年來,凡是表現《梁祝》內容的戲劇、電影、鼓詞等,一概不準進村演出,也不許祝姓村人到外村聽看,並延續著一個梁祝不通婚的風俗。據另姓村人介紹,祝家認為,本族出了祝英臺這樣一位女子,沒有家教,有辱門風,故不得宣揚。這樣的否定和做法恰恰證實了祝英臺確是祝家樓人。

其三,在諸城市北石橋子鎮裡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條通往安丘市官莊鎮馬家莊子村的舊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於土丘之上,封土之上雙頂並立,墓周雜草叢生,墓體青草覆蓋,立於墓上,南望渠河,北覽安丘,東西兩道行人,盡收眼底,這就是梁祝冢。據裡丈村人講,這裡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傳說有兩種,一說是祝英臺出嫁那天,風和日麗,花轎剛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風四起,英臺即要求落轎,前去祭拜梁兄亡靈,到得墓前,英臺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絕,聲淚俱下,歷數梁兄情意後,撞碑而死,家人遂將英臺合葬於此。一說是當時確有墳墓裂開之事,英臺鑽入,遂翩翩飛出兩隻蝴蝶,把個馬文才急得繞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兒蒺藜。細觀墓周,確有層層蒺藜草纏繞。

“梁祝傳說”發生在濰坊諸城相州?這個齊魯濰州密州解讀亮了!

諸城的《梁祝》傳說據考最早始於晉代或南北朝時期,完整故事形成於唐,由藝人傳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在梁祝的傳說中,諸城人歷來都認定梁祝的故事就發生在諸城,梁山伯和祝英臺就是諸城人,而且有真村名、真地點,更有真人物、真情節,較之其他地區的傳說更完整,更真實。傳說流傳之廣,影響之深,無處能比。諸城人常以本地出過這樣一個故事而津津樂道。老到叟嫗,小到稚童,都能知曉並講出梁山屯的梁山伯和祝家樓的祝英臺的愛情故事,並會到裡丈河北去指冢為證。

“梁祝傳說”發生在濰坊諸城相州?這個齊魯濰州密州解讀亮了!

梁祝的傳說主要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間文化的積澱,代表了民間文學中積極向上的部分。諸城的梁祝傳說之所以久傳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僅因為梁祝是諸城人,更因為它代表了人民大眾的心聲。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透過祝英臺女扮男裝所表現的反抗封建禮教的表層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會進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喚女權迴歸這一深層的民族潛意識。如果沒有梁祝的悲劇,人們就不會認識到傳統的包辦婚姻制度的弱點和侷限,就無法看到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傳統的婚姻制度就將繼續保持原樣。

“梁祝傳說”發生在濰坊諸城相州?這個齊魯濰州密州解讀亮了!

如果說,梁祝婚姻被殘酷葬送具有強烈的悲劇意義,那麼它的“化蝶”結尾便富有積極意義。活著追求不到的東西,在死後繼續“追求”,終於得到。“化蝶”的結局,正是日益厚積的衝擊封建禮教的強烈社會心理的生動反映。千百年來,這種結局鼓舞著人們向一切頑固封建勢力作頑強的抗爭

本文摘自:今日諸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