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春秋时的“吃货”,却因贪吃害死了自己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你即使再坏也不会加害自己的骨肉,俗话说的好“虎毒不食子”,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也有例外,历史上往往就有如此狠心之人。你看楚汉说刘邦为了躲避项羽的追杀把自己的孩子都能踹下车,我为了活命只能牺牲孩子了。但凡是这种情况往往是遇到紧急情况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的想害死自己的孩子,可我下面说的这为却完完全全是个禽兽。

他是春秋时的“吃货”,却因贪吃害死了自己

视角转到春秋之时的齐国,齐桓公在位时:

齐桓公可以说非常厉害了吧?他是春秋霸主政治之后的第一个霸主,年轻时极有作为,管仲刺杀他他都没有计较,他看管仲有才干还任命管仲为相,管仲后来也是尽心竭力为齐国做了很多事,往往雄主也要贤臣辅助,失去贤臣之后雄主也会走下坡路,齐桓公就是这样的问题,到了晚年身边多出了许多小人,齐桓公任用了一批奸臣,这才使得齐国退出了争霸的行列,齐桓公所宠信的人有一个叫做易牙。

易牙一不会写词论道,二不懂治国安邦之策,在齐国为什么会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呢?原因就是易牙会做菜,他是擅长于调味,烹饪技艺很高,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历史上厨子上位的前面也有一例,辅助商汤灭夏的伊尹也是个神厨,然都是厨子境界却相差甚远,伊尹不仅厨艺高超,他还懂得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道理,而这个易牙就是一个雍人(指古代掌宰杀烹饪的人),他只会做饭其它什么都不懂。

他是春秋时的“吃货”,却因贪吃害死了自己

有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齐桓公只是开玩笑的戏言,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却牢记在心,一心想着讨好齐桓公的他便开始为此忙碌,他认为国君尊贵不能吃那些太老的肉,小孩子的肉嫩,想到自己的儿子已经4岁,就选用自己儿子的肉做成肉汤(真是禽兽)。桓公喝到了从未尝过的肉汤,便把易牙叫来询问:"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出了事实,齐桓公得知真相,内心很不舒服,然齐桓公认为易牙忠心,从此桓公宠信易牙。

他是春秋时的“吃货”,却因贪吃害死了自己

这件事被管仲知道,管仲认为易牙是个小人,在他临死之前告诉齐桓公:“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请国君务必疏远易牙、卫开方、竖刁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齐桓公虽然犹豫但还是照做了,然而齐桓公没有吃到易牙做的美食很难受,于是又召易牙回宫。

第二年,齐桓公重病不起,易牙与竖刁等拥立公子无亏,齐国五公子发生内战。易牙等人封锁宫门,不许任何人进宫。宫内无法供应饮食,齐桓公被饿死在宫里。一代霸主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发人深省,当然最后易牙政变失败,关于易牙的结局,民间传说易牙干政失败后避居彭城,操烹饪业至终,而易牙食疗菜在彭城(今徐州)广为流传。

他是春秋时的“吃货”,却因贪吃害死了自己

管仲是个大忠臣,他也是真正看透世事的智者,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爱于君?《孟子》也曾记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可惜齐桓公一代霸主是以因贪图嘴上的享受反而落得如此下场。以史为鉴,人无完人。

也有道是“王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易牙是一个优秀的厨子但他无伊尹之才亦无伊尹之志,安心做个厨子多好,何必枉费了孩子的生命,留下了坏名声。功名利禄多么可怕,虎毒不食子啊,可见过分的名利会让人丧失良善迷失本心。

求关注o(* ̄︶ ̄*)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