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蝗灾抗争史:蝗虫真的能靠“吃货”搞定吗?

蝗虫大军来袭,除了派吃货,古人还想出了哪些妙招?

最近一段时间,小小的蝗虫突然成为热点。

报~东非告急!印度告急!巴基斯坦告急!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沙漠蝗虫,它们成群结队、遮天蔽日,疯狂啃咬一切植被,途经之地,满目疮痍,目不忍视。面对泛滥成灾的蝗虫,多国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沙漠蝗虫到底有多少呢?有人说4000亿只,也有人说1000亿。不管哪个数据是真的,那都是一场浩劫。

中国的蝗灾抗争史:蝗虫真的能靠“吃货”搞定吗?

中国网友比较担心沙漠蝗虫会不会进入中国。专家认为可能性不大,中国与南亚有山川之险,蝗虫想要飞跃世界屋脊,来中国光顾,实在是有心无力。而且我国的地理位置、生态条件不适合沙漠蝗虫生存,它们无法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

虽然东非、南亚的蝗灾很有可能不会蔓延到中国,但蝗虫这个物种,以及它们造成的灾害,可以说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许多年轻网友看到蝗虫反而很兴奋,什么油炸、爆炒、烧烤……好像派吃货就可以抵御蝗灾,把蝗虫吃成濒危物种。那么在历史上,蝗灾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哪些地方呢?古人又想出了好的方法?

蝗灾的特点

中国人抗蝗,那真是一部血泪史。为了有效应对这种生物灾害,尽量减少损失,古代知识分子潜心研究,撰写了不少著作,其中徐光启的《治蝗疏》就是典型代表。他说蝗虫"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糓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蝗灾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在夏秋之交。田里的农作物刚刚长成,马上就可以丰收了,没想到蝗虫来了,把高粱、小麦一扫而空,农民辛辛苦苦忙碌一年,什么都没捞着,还得忍饥挨饿,你说气人不气人。

徐光启还说:"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蝗灾的大规模爆发,往往是在旱灾之后。"旱蝗"这个字眼,常常出现在史书中,先旱后蝗的意思。《明史·五行志》记载了多次"旱蝗":明代宗"景泰六年,淮安、扬州、凤阳大旱蝗",明穆宗"隆庆三闰六月,山东旱蝗",明思宗"崇祯十一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老百姓真是命苦,庄稼缺水绝收了,又屋漏偏逢连夜雨,飞来了蝗虫;受灾程度、死亡人数又得蹭蹭蹭地往上长。《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四十四年,"河南安阳诸县大蝗,按臣令民捕斗蝗者,给以斗谷。仓谷殆尽,蝗种愈繁,田妇至有对禾号泣,立而缢死者",有农村妇女面对遮天蔽日的蝗虫,眼睁睁地看到粮食被吃完,却没有办法挽救;以后靠什么生活呢?绝望之下,她在田野里自杀了。

中国的蝗灾抗争史:蝗虫真的能靠“吃货”搞定吗?

《吴江县志》也记载过一件事情:"南直隶大旱,飞蝗蔽天,官长下令捕之,日益甚。米价骤贵,每石银四两,流丐满道,多枕藉而死,民间以糟糠腐渣为珍味,或屑榆树皮食之。各处设厂施粥,啖者日以数千万计"。当地经受蝗灾,粮食大幅减产,供不应求,导致物价飞涨;买不起食物的老百姓只能饿死了,平时人们嫌弃的泔水竟成了宝贝,还有吃树皮草根充饥的。路边尸体一个接着一个,若不及时处理,还会产生瘟疫。走投无路的百姓为了生存,打家劫舍,占山为王,又衍生武装冲突;最揪心的莫过于人吃人,不忍心吃自己的儿子,就易子相食,子女多的,就把男孩留下,吃掉女儿。旱灾、蝗灾、瘟疫、战乱,环环相扣,活着真难。

蝗灾大规模爆发于夏秋、旱灾之际,并不是偶然的,这与蝗虫的特点息息相关。生活在我们国家的东亚飞蝗,特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对于温度、湿度都有明确要求。天气太冷,水分太多,他们就不能大规模繁殖。夏秋季节,全国普遍都有30多度,气候温暖;北方与南方相比,降水量相对更少,能够满足蝗虫对湿度的要求。如果遇上了大旱之年,蝗虫就高兴了。地表植物减少,它们有开阔的空间产卵,幸存下来的植物,体内含水量比较低,蝗虫特别爱吃;因为是低等生物,它们寿命不长,只能活几个月,为了生存,产卵的数量往往特别多,一只雌虫能产上百个卵。孵化、成长的速度也很快,那么多蝗虫诞生了,地表因为旱灾缺少植被,它们就要成群结队的迁徙,不断获取食物。《治蝗疏》总结了几处蝗灾高发地:"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主要在今天的华北平原。其他地方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华北平原那么严重。

中国的蝗灾抗争史:蝗虫真的能靠“吃货”搞定吗?

抗蝗妙计

蝗灾爆发,老百姓失去了口粮,失去了财产。有的背井离乡,四处乞讨,沦为流民;有的活活饿死,无人安葬,被野兽叼走;对于朝廷来说,蝗灾加重了统治危机,增添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处理不当,各地饥民会揭竿而起,抢夺粮食。为了有效应对蝗灾,古人想出了不少办法。《旧唐书·姚崇传》提到过两种比较典型的,说唐玄宗开元四年,山东蝗灾爆发,各级官府都在思考应对之策。汴州刺史倪若水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更深",黄门监卢怀慎说:"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外议咸以为非。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都怪我们德行不够,工作没做好,把老天爷给激怒了,他老人家派了蝗虫惩罚我们,此时此刻,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端正德行。

古人面对几万、几十万的蝗虫到处肆虐,又没有特别高效的应对办法,心里惧怕、无助,在所难免。"天人感应"的理论告诉他们,这是执政者有问题,上天降下灾祸予以惩罚。因此,治理蝗虫最好的办法是自我反省,请求神灵原谅,于是老百姓就到庙里焚香跪拜,希望上天高抬贵手,皇帝就停止上朝,要求统治集团内部好好反思。"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非常有名,贞观某年蝗灾爆发,唐太宗说蝗虫是上天降下的灾祸,朕吃了它,就可以把灾祸转移到朕身上,减轻寻常百姓的痛苦,后代有老百姓听说此事,感动的泪流满面,特意为唐太宗修庙。当然,这些措施都没有效果,随着灾情愈演愈烈,姚崇听说下面的干部、百姓都不作为,怒不可遏。他说:"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姚相国认为蝗虫与飞蛾一样,有趋光性,应该在晚上点燃篝火,吸引蝗虫,部分烧死,部分活埋。连宰相大人都发话了,下面官员都得执行。仅汴州一地,就杀死蝗虫十四万石。

中国的蝗灾抗争史:蝗虫真的能靠“吃货”搞定吗?

诚然,火烧、活埋的确有效果,但时机也许更重要哦。当蝗虫漫天飞舞时,人们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段。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蝗虫不是一生下就这么"能干",雌虫刚刚产卵,每颗卵只有米粒般大小,几天过后,开始有苍蝇的体型,并学会跳跃,但生殖器官不成熟,这个阶段的蝗虫称之为""。再假以时日,长出翅膀,生殖能力也提高了,才是我们熟悉的蝗虫。所以当它们还是虫卵或者蝻的时候,剿灭难度相对更低。由于体型小,危害轻,不被人们重视。如果能够防患于未然,对蝗灾的防治当然大有裨益。宋孝宗淳熙年间,朝廷下令:

"诸蝗虫初生,若飞落,地主邻人隐蔽不言,耆保不实时申举扑除者,各杖一百许。人告报当职官,承报不受理,及受理而不即亲临扑除,或扑除未尽而妄申尽净者,各加二等。诸官司荒田、牧地经飞蝗住落处,令佐应差募人取掘虫子,而取不尽因致次年生发者,杖一百。诸蝗虫生发飞落及遗子而扑掘不尽,致再生发者,地主、耆保各杖一百。"

南宋官府来了个责任到人,田主发现蝗虫的身影、产卵地,要马上向官府报告,组织有效力量进行铲除;若知情不报,体罚,打一百棍。官员不受理,或者受理了没有铲除干净,罪加一等。蝗虫在谁的田地,谁就有报告义务。这个制度还是比较合理的,在蝗虫弱小的时候进行治理,一旦大规模爆发,地主家的庄稼肯定也会遭殃。他按时上报,既维护自身利益,也保障了附近居民的利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明世宗嘉靖八年,山东昌乐发现许多蝗蝻,前面我们说过,蝻再长大,就可以飞来飞去,危害地方。知县黄轨马上警觉起来,率领老百姓剿杀,当年昌乐就没有发生蝗灾。

中国的蝗灾抗争史:蝗虫真的能靠“吃货”搞定吗?

除了确定责任人,当蝗灾大规模爆发时,官府还对参与捕杀的老百姓出台奖励措施。明孝宗弘治年间,"北直隶畿辅蝗。命民捕蝗,一斗给米倍之",大明王朝有南直隶和北直隶,北直隶、京师附近发生蝗灾,只要你抓到一斗蝗虫,官府就给你相应重量的大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听说杀蝗虫还有物质奖励,民众当然更加卖力了。对于官府来说,这样做有利于灭蝗,也有利于赈灾,本来粮食就被蝗虫吃完了,不把仓库里的食物分发给老百姓,难不成等他们造反吗?

此外,古人还想出了天敌法、农业法等诸多治蝗手段。天敌法就是蓄养蝗虫的天敌,比如养鸡、养鸭,通过他们捕食蝗虫,既可以防灾,还可以节约饲料,一举两得;蝗虫喜欢在干旱的地方生存,那就把旱田改为水田,遇到水,蝗虫马上束手无策。针对夏秋之际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可以种植成熟期更早的农作物,假如夏天就可以丰收,等蝗虫爆发了,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损失不就小了。

中国的蝗灾抗争史:蝗虫真的能靠“吃货”搞定吗?

徐光启与利玛窦

总之,古人办法很多,效果也有一些,但技术水平不高。如果蝗虫数量特别多,恐怕也是收效甚微。遇到社会动荡、朝廷腐败的时候,统治者根本不会在乎老百姓死活,蝗灾发生了,放任不管,不组织有效力量扑灭,最后倒霉的还是民众。网友提出吃蝗虫,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办法,粮食都没了,不吃它又能吃什么呢?吃一段时间还可以,长期就不现实了。你吃蝗虫的速度没有蝗虫吃植物的速度快,蝗虫吃完了植物就飞走了,留下一片寸草不生的土地,你又该吃什么呢?

作者高成,一个热爱历史的孤寡“老人”,喜欢创新,擅长搞怪。今日头条ID:麦园居士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