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今天情人节,明天除夕,后天正月初一,我在这里祝您及您的家人:新年进步,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幸福吉祥!财源滚滚!阖家安康!恭喜发财。这年有人在家过,有人出去旅游,如出去过节,我建议你去张家口万全,体现一下冰雪节,那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觉得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写的就是这里,现万全已经披上节日盛装,万全准备就续,就等三十晚上吃完饺子就开锣了,到万全您必须看万全打掍。说来“打棍”的兴起与张家口历史上重要的商业地位有着紧密的联系。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打棍是河北省万全绝无仅有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舞蹈,属于广场艺术。张家口在明清时期被称为“东口”,与“西口”杀虎口相呼应,同为山西商人北上贸易的要道。商业的繁荣发达促使镖局兴盛一时,宋林就是众多镖师之一。相传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专为宣化大同一线护镖的龙池屯镖师宋林,将武术中的棍棒技巧与当时万全的民间社火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形式的社火表演,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又以棍术社火表演为基础与地方戏曲融合成为武打戏,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万全打棍”。“打棍”距今已有143-155年历史,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包容并蓄,获得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是深受万全及周边地区人民欢迎的地方戏种之一。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打棍”最大的特色在于“打”。一般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其中“打”是将传统武术舞蹈化,是对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而“打棍”中的“打”是真实的棍术格斗,是没有任何修饰和简化的原始武术动作。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打棍”的特色,那应该说一般戏曲是演员在模仿格斗,而“打棍”则是武师在唱戏。正因此,从“打棍”诞生之初,其就以真实高效的格斗技法、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征服了无数观众,也区别于其他戏曲独树一帜传承百余年。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打棍”使用的棍有三种:一种是穗子棍,棍长五尺左右,棍的上端有铁环,铁环上另缀着约有6寸长的一节短棒;另一种叫齐眉棍,棍长按照打棍人的身高而定,取从脚到眉的长度;再一种就是两根三尺长的短棍,由左右手各持一根。“打棍”的棍种多,棍法也多变,常用的有二龙头、不见天、三楼腿儿、子春秋、三十二下、霸王奉鼎、五虎、夜叉、缠丝、阴魂棍、杆子棍、勺子棍、七棍、北棍、单棍等近二十种棍法套路。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过去,每年正月初一龙池屯村开始打棍,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十六。表演者身穿戏服,双方将领各带一队手下,手持棍、刀、锤等兵器,威风凛凛,在街中心摆开圈子,拉开阵势,加上锣鼓伴奏,双方开始兵对兵、将对将,用多种棍法穿插开打,场面酷似电视荧屏上的武打片,惊险刺激,棍棒碰撞声噼啪震耳,好不热闹。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由于“打棍”以棍术格斗为基础,适合改编成打棍戏的故事题材有限,加上年久失传,因此“打棍”流传下的剧目仅剩五六出,比较精彩、有代表性的为《岳飞大战金兀术》、《敬德把关》等。“文革”期间,老一辈的“打棍”艺人与时俱进,将《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改编成打棍戏。虽然因戏剧套路不同的原因改编不成功,但仍然丰富了当时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也足以看出“打棍”在龙池屯人心中的重要位置。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在生产队时期,龙池屯村的“打棍”表演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第七屯舞龙、梁太庄蹦鼓、新羊屯钓鱼并称“安家堡四大社火”。据村里长者回忆,因为“打棍”演员威风凛凛、深受社员喜爱,很多年轻人、儿童主动学习“打棍”技巧,各生产队也会组织表演,甚至在生产队之间还时常“飙戏”。时至今日,很多当时生产队的老社员虽已年过花甲,但他们仍能抄起棍子“比划两下”也许是常年锻炼棍法的缘故,您别看已经是快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下场比划的时候,身手依然矫健,可不比年轻人差。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怎么样不错吧,有去的吱语一声,老白搭您车,咱万全过大年去了。

过节去万全看打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