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錯誤的理財觀念,你犯了哪一種?

一個剛畢業的90後小妹妹跟我說把1萬塊錢放餘額寶的話,1個月收益才大概30塊錢,也就購買1杯奶茶,猴年馬月才能暴富。

我就納悶,誰說理財能讓人暴富?

其實理財是對自己的財富進行打理,實現增值保值目標,本金不足的時候,僅能作為一個輔助收入來源,因此單純理財不會使你變成暴發戶的。

我發現很多人對理財有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觀念會導致錯誤的行動。我總結了一下,身邊很多人常見的錯誤的理財觀念有3種。

3種錯誤的理財觀念,你犯了哪一種?

1

理財會讓你發大財

就像開頭所說的,有很多人誤把理財等同於賺大錢,其實不是這樣的。

理財能夠實現錢生錢,能夠產生一定的收入,但理財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規劃和管理自己的資產。

比如我們不斷存錢,可以作為旅遊經費,可以作為養老的錢,可以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等等,而這些規劃是當下還不能實現的。

但這筆錢在未來由於通脹就會縮水貶值,因此我們理財是為了這筆錢在以後也能發揮同樣價值的作用,也就是說錢生錢,首先是為了維持住錢本身的價值,其次才是增值。

而賺錢獲得收入可以分為被動收入和主動收入。

主動收入也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三百六十行,無論你是哪一個行業,只要付出了你就得到應有的回報。

被動收入則是運用自己的資產投資獲得收入而不用自己親自上陣。

誤把理財等同於賺大錢的原因就在於有人認為理財能夠產生鉅額被動收入,於是這個觀念導致的結果就是忽略主動收入。

對於不同人不同人生階段來說,主動收入和被動收入的重要性不一樣。

比如富二代、拆遷戶或者努力了大半生的人已經積累了一定本金,理財的收入也可以支撐自己日常支出的話,主動收入的比例就可以佔很少一部分。

這個時候,不是因為理財賺了大錢,而是本身就有資金使得理財保值增值效果更明顯。

所以對於剛進入工作或者本金還不夠的時候,仍然是需要以主動收入積累本金為主,被動收入為輔。

而且這時候理財應該更注重規劃,不能帶著靠理財就能發大財的不切實際期待,也就是不要把理財當做賺錢主業。

3種錯誤的理財觀念,你犯了哪一種?

2

錢少不用打理

當知道理財不能賺大錢的時候,我想很多人就洩了氣,然後就有人會想既然錢那麼少了,乾脆不打理了,專注於主動收入好了。

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並不是要成為有錢人才開始理財,我甚至想說,理財要從娃娃抓起。

首先,理財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

學習理財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你需要付出精力、時間、資金等等才能學會,才能積累到相應的經驗。

就算你有錢了僱一個專門的理財顧問幫你打理,你也要知道自己的錢投向的產品是什麼,有什麼風險,最起碼你得學會算對自己的收益率。

其次,理財能給你提供另一個角度去規劃生活。

當你開始理財,你就不能對自己的資金狀況一無所知,你就要開始計劃收入和支出來約束自己。畢竟資金是有限的,而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你就需要通過理財規劃來進行取捨。

能夠讓你清楚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不需要的是理財最重要的意義,而所謂的財務自由也是建立在你自己需求的清晰認識上。

當你理財獲得的被動收入能夠滿足你取捨後的需求,而並非擁有很多錢,你也就實現財務自由了。

而這也說明了,衡量理財的指標更重要的是收益率而不是收益,收益是相對你的目標而言,但收益率則與錢多錢少無關,與你掌握的投資理財技能有關。

所以,並不是說錢少就不用理財了。

再說了,錢少的時候開始理財,可以更早積累經驗。如果等到錢多的時候再來積累經驗,一旦出錯,風險會更大,損失會更多。

說白了,理財是一門技巧,人人都必須學會,跟錢多錢少沒關係。

3種錯誤的理財觀念,你犯了哪一種?

3

只考慮收益而不顧風險

上面說到收益率與錢多錢少無關,然後有人就盲目追求收益率,並以收益率為最終目標,這種只考慮收益而不顧風險的觀念又是一大誤區。

即使是銀行,也會有倒閉的風險,所以就連存錢進銀行都會有風險,那其他產品的風險就更加顯而易見了。

投資P2P,如果稍有不慎選錯平臺投資了騙子的平臺,很可能就會本金全無,炒股票七虧二平一賺這個說法大家應該聽說過,買基金也會有虧幾成的時候。

更不用說炒幣,李笑來被人公開的內部講話都說了他就是割韭菜,還有炒房也存在被套牢的風險,至於路子更野的互助盤什麼的,一出事絕對也是血本無歸。

當為了追求收益而把自己全部身家拿去投資高收益率的野雞產品時,其實那已經不是理財的範圍了,那是在賭博,下多少賭注就要承擔多少風險,輸了不能怨別人。

因此,敬畏風險是理財必備的觀念,你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風險偏好,重視資金的規劃。

萬萬不能拿自己生活費用、治病錢、養老錢等等拿去投資高風險產品,一旦虧損的話,會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

避開錯誤的理財觀念,才能更好進行理財,希望大家能夠一步一步邁向財富自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