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作者 | 邱潔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一名男孩揹著自制的降落傘,從14層高的樓頂跳下,意外身亡,站在樓底下觀看的母親用手機拍下了整個過程。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這不是故事,是最近發生在烏克蘭東部城市的一幕悲劇。

男孩叫Bogdan Firsov,15歲,擁有著花季年齡的熱情活力,同時也有著這個年紀的激情與衝動。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他站在高高的樓頂上,將要開始他的跳傘表演。

圍觀的群眾紛湧而至,大家都選好了角度,打開手機以備拍攝,期間沒有一人出面阻止這場不應該發生的意外,包括他的母親。

他的母親甚至鼓勵他要勇敢、大膽地去做。

少年起初猶豫不定,想了約2分鐘後一躍而下,可是他的降落傘並沒有成功打開,也就是幾秒鐘的時間,男孩便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隨後趕至的醫護人員,宣佈男孩死亡。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那兩分鐘,男孩經歷了怎樣的內心掙扎?是不是膽怯了,想放棄了?

最後的一躍,是為了直播的粉絲觀眾,還是為了對他充滿期待的母親?

這一切,已隨著一條鮮活生命的消逝,不得而知。

有專家表示:14層樓高與跳傘要求的最低高度相比,相差甚遠;

就算高度達到了,非專業跳傘也是一項很危險的活動,何況是自制降落傘不合標準,男孩也沒經過專業訓練,這其中任何一條因素都能把事件推向悲劇化。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無畏,在這樣的期許下,孩子生怕被扣上「膽小鬼」的帽子,常常會硬著頭皮往前衝。

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

「達克效應」,常常表現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過度自信。

很多意外的發生,正是這種「無知者無畏,無畏者無懼」的態度導致的。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面對危險處境時,我們對自身能力要有一個清楚的瞭解,而我們在自醒、自知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反應就是

「害怕」

對於孩子,比沒有勇氣更可怕的事情,是缺乏對害怕的認知。

在教會孩子勇敢之前,我們更應該讓孩子先懂得敬畏生命。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勇敢叫做「你媽覺得你勇敢」。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自蹣跚學路時,我們就努力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強者,孩子摔倒了,我們會說「要勇敢,不可以哭」;

孩子怕黑,不敢關燈睡覺,我們又告訴孩子「有什麼好怕的,能不能勇敢點」;

孩子怕高,不敢從土堆頂上跳下,我們就著急地跟孩子說「跳吧跳吧,你是勇敢的」。

慢慢的,孩子就會逐漸屏蔽掉「害怕」的感覺,使勁長成我們眼中勇敢的樣子。

「童言有計」有一期節目,是關於「勇氣大考驗」的,意在讓孩子們理解勇氣,我卻看得不禁淚目。

Amy是一個長相甜美的小女生。在媽媽眼裡,Amy很膽小,一米五以上的高度就不敢上。可在挑戰中,Amy卻選擇了最高的滑梯,她還要攀爬過一個很高的網架。

Amy一步一步地往上移動,不難看出,她小心翼翼中透出了擔心與害怕。當別的小夥伴到達頂端時,懸在半空的Amy已經體力不支,開始焦灼不安。

媽媽問她,是不是不敢了,要不要換一個?Amy一邊哭一邊給自己鼓勁「我不放棄,我不能放棄。」

最後Amy闖關成功。大家在替Amy高興的同時,也為她堅持的理由而感動。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她是為了媽媽而選擇最有難度的挑戰,為了媽媽,她幾乎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去克服恐懼,她想讓媽媽看到一個勇敢的自己而強撐到底。

而當得到一句 「你真的很棒」的肯定時,Amy倏然哽咽。

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給家長建議:

「為了別人而做自己不想嘗試的事」,對於這類孩子,我們應該給予引導:你做得很棒,寶貝不需要為其他人或爸爸媽媽而做。

張博士還指出:爸爸媽媽總說「別怕,要勇敢」,其實根本無法真正撫慰孩子。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比昂在阿爾法功能理論裡,把情感分成了兩類:可以承受的情感體驗難以承受的情感體驗

明智的父母不會做出草率的口頭鼓勵「別怕,要勇敢」,而是把孩子無法承受的情感體驗加以概念化,並陪伴孩子把這部分情感進行感受和消化。

比如:打雷時,如果孩子驚恐地看著媽媽,媽媽告訴他「寶貝害怕了,沒關係,媽媽陪著你。」孩子會明白原來當下的感覺叫做「害怕」。

當孩子開始懂得害怕的時候,也是他學會保護自己的時候。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我家大寶是一個做事謹慎的小男生。他小時候最害怕兩件事:理髮黑暗

他3歲多時,最牴觸理髮。理髮器在頭皮上嗚嗚作響,一縷一縷的頭髮飄落在地上,這對他來說,是非常恐懼和難以接受的一件事。

我嘗試了各種辦法,陪他去理髮店觀看,甚至讓他拿著理髮器在家給布娃娃修頭髮,可惜都無濟於事。

終於有一回,幾個小夥伴相約去理髮店。大寶問我可以去嗎,我自然是舉雙手贊同。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理髮師給大寶洗了頭,披上了圍布,這時我看到鏡子裡的大寶,握緊了小拳頭,緊緊地抿著嘴唇。當理髮器啟動起來,嗚嗚響的時候,大寶喊了一句:「媽媽,我不剪了。」

已經開始理髮的小夥伴們都取笑他是膽小鬼,理髮師也鼓勵他:「勇敢的小夥子怎麼可以害怕理髮?!」

大寶繼續說:「媽媽,我還是有點怕,我這次沒準備好。」

我把他從椅子上抱下,他問我:「我是膽小鬼嗎?」

我說:「你當然不是,在沒準備好的時候,不強迫自己勉強撐下去,而且還敢於說出害怕,這樣的你,真的好勇敢。」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也許從小他對害怕的感覺明朗,在成長的道路上,對於他認為危險的事物,才能知進退。

有一次,他和幾個同學在一個七、八米長的假山旁玩,因常年無光,假山裡面又黑又潮,幾個同學從假山裡穿過,只有他從旁邊的石子路上繞過,同學又笑他膽小。

這次他自己回了一句:「我不是膽小,我是不想為了沒必要的事情去冒險。」這句話我欣賞至今。

作家畢飛宇在一篇文章裡提到過兒子,說他兒子七八歲時膽子很小,每當如此,畢飛宇會把兒子拉到一邊說「恭喜你,你成長了,你有恐懼感了。」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孩子很奇怪,為什麼別人都鼓勵他勇敢,而爸爸卻為自己的膽怯而高興。畢飛宇告訴他:「恐懼是上天對生命的提示,它讓你學會自珍、自愛。」

孩子,如果沒有準備好,你可以不那麼勇敢。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勇敢與大膽有著本質的區別,大膽是沒有計劃性的外在行動,而勇敢源於內心的力量。

如同破繭成蝶,勇氣的積蓄是孩子內心蛻化的一個美麗又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父母賦予孩子滿滿的愛和足夠的安全感。

引導孩子做一個真正的勇敢者,父母可以同孩子一起認識以下幾點:

第一:接納害怕的情緒

同開心、生氣等其他情緒一樣,害怕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恐高,有的人怕黑,倘若實在克服不了某一種恐懼感,那也不必勉強自己。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你無需為此愧疚,也無需為任何人逼著自己去勇敢,只需要聆聽內心的聲音,你可以害怕,也可以放棄你無法承受的事情。

張怡筠博士說過:「如果明顯感到孩子很為難,或是認為做了這個事情會有危險,那就應該先接納他的害怕。」

害怕不是孩子懦弱的表現,是一種警覺的能力,能夠幫助孩子避開潛在的危險。

所以,當孩子表達害怕時,請尊重他的感覺。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第二:感受或消化害怕的情緒

兒童繪本《怕黑》,講的是小熊妹妹怕黑的故事。

每當關了燈,屋裡一片漆黑時,小熊妹妹怕得無法入睡,她覺得衣櫃和架子都變成了怪物。

小熊爸爸告訴她,黑夜同白天一樣,都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在白天的時候,小熊爸爸陪小熊妹妹去閣樓感受黑暗。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小熊妹妹最後明白,原來怪物的影子只是她的想象而已。

小熊爸爸說:「想象並不是什麼壞事,關鍵是你要駕馭想象,而不是讓想象駕馭你。」

夜幕再次降臨時,黑暗中的小熊妹妹,很快地睡著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心理定勢效應」,當我們對某個事物有了固定的害怕印象時,就會在感覺和思維中不斷地強化這個最初的認知。

只有當靜下心來感受害怕,並且幫助孩子去理性地分析他認為的危險因素時,才能很好的面對內心的恐懼。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第三:認識真正勇敢的表現

勇敢不是簡單意義上膽量的展現,真正的勇敢是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它的表現方式有很多:

● 它是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機智靈敏;

● 它是戰國時期藺相如放低姿態同廉頗建立友好關係,聯袂保家護國的謙虛謹慎;

● 它是運動場上運動員們拼搏時的堅韌不拔……


男孩14樓跳傘身亡,只為向媽媽證明勇敢


勇敢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為了證實自己有膽量,就不顧後果地硬拼硬闖,那是魯莽無知。

勇敢,只有勇氣還不夠,還要懂得「示弱」,懂得剋制自己。在滿腔熱血時,讓自己冷靜下來,敢於「不做」也是一種勇氣!

孩子能夠成為真正勇敢的人,最重要的一點,父母自身應是珍視生命、遵守規則和制度以及充滿智慧的勇敢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