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作者 | 邱洁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一名男孩背着自制的降落伞,从14层高的楼顶跳下,意外身亡,站在楼底下观看的母亲用手机拍下了整个过程。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这不是故事,是最近发生在乌克兰东部城市的一幕悲剧。

男孩叫Bogdan Firsov,15岁,拥有着花季年龄的热情活力,同时也有着这个年纪的激情与冲动。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他站在高高的楼顶上,将要开始他的跳伞表演。

围观的群众纷涌而至,大家都选好了角度,打开手机以备拍摄,期间没有一人出面阻止这场不应该发生的意外,包括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甚至鼓励他要勇敢、大胆地去做。

少年起初犹豫不定,想了约2分钟后一跃而下,可是他的降落伞并没有成功打开,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男孩便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随后赶至的医护人员,宣布男孩死亡。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那两分钟,男孩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是不是胆怯了,想放弃了?

最后的一跃,是为了直播的粉丝观众,还是为了对他充满期待的母亲?

这一切,已随着一条鲜活生命的消逝,不得而知。

有专家表示:14层楼高与跳伞要求的最低高度相比,相差甚远;

就算高度达到了,非专业跳伞也是一项很危险的活动,何况是自制降落伞不合标准,男孩也没经过专业训练,这其中任何一条因素都能把事件推向悲剧化。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无畏,在这样的期许下,孩子生怕被扣上「胆小鬼」的帽子,常常会硬着头皮往前冲。

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

「达克效应」,常常表现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过度自信。

很多意外的发生,正是这种「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惧」的态度导致的。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面对危险处境时,我们对自身能力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我们在自醒、自知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反应就是

「害怕」

对于孩子,比没有勇气更可怕的事情,是缺乏对害怕的认知。

在教会孩子勇敢之前,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先懂得敬畏生命。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勇敢叫做「你妈觉得你勇敢」。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自蹒跚学路时,我们就努力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强者,孩子摔倒了,我们会说「要勇敢,不可以哭」;

孩子怕黑,不敢关灯睡觉,我们又告诉孩子「有什么好怕的,能不能勇敢点」;

孩子怕高,不敢从土堆顶上跳下,我们就着急地跟孩子说「跳吧跳吧,你是勇敢的」。

慢慢的,孩子就会逐渐屏蔽掉「害怕」的感觉,使劲长成我们眼中勇敢的样子。

「童言有计」有一期节目,是关于「勇气大考验」的,意在让孩子们理解勇气,我却看得不禁泪目。

Amy是一个长相甜美的小女生。在妈妈眼里,Amy很胆小,一米五以上的高度就不敢上。可在挑战中,Amy却选择了最高的滑梯,她还要攀爬过一个很高的网架。

Amy一步一步地往上移动,不难看出,她小心翼翼中透出了担心与害怕。当别的小伙伴到达顶端时,悬在半空的Amy已经体力不支,开始焦灼不安。

妈妈问她,是不是不敢了,要不要换一个?Amy一边哭一边给自己鼓劲「我不放弃,我不能放弃。」

最后Amy闯关成功。大家在替Amy高兴的同时,也为她坚持的理由而感动。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她是为了妈妈而选择最有难度的挑战,为了妈妈,她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去克服恐惧,她想让妈妈看到一个勇敢的自己而强撑到底。

而当得到一句 「你真的很棒」的肯定时,Amy倏然哽咽。

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给家长建议:

「为了别人而做自己不想尝试的事」,对于这类孩子,我们应该给予引导:你做得很棒,宝贝不需要为其他人或爸爸妈妈而做。

张博士还指出:爸爸妈妈总说「别怕,要勇敢」,其实根本无法真正抚慰孩子。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在阿尔法功能理论里,把情感分成了两类:可以承受的情感体验难以承受的情感体验

明智的父母不会做出草率的口头鼓励「别怕,要勇敢」,而是把孩子无法承受的情感体验加以概念化,并陪伴孩子把这部分情感进行感受和消化。

比如:打雷时,如果孩子惊恐地看着妈妈,妈妈告诉他「宝贝害怕了,没关系,妈妈陪着你。」孩子会明白原来当下的感觉叫做「害怕」。

当孩子开始懂得害怕的时候,也是他学会保护自己的时候。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我家大宝是一个做事谨慎的小男生。他小时候最害怕两件事:理发黑暗

他3岁多时,最抵触理发。理发器在头皮上呜呜作响,一缕一缕的头发飘落在地上,这对他来说,是非常恐惧和难以接受的一件事。

我尝试了各种办法,陪他去理发店观看,甚至让他拿着理发器在家给布娃娃修头发,可惜都无济于事。

终于有一回,几个小伙伴相约去理发店。大宝问我可以去吗,我自然是举双手赞同。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理发师给大宝洗了头,披上了围布,这时我看到镜子里的大宝,握紧了小拳头,紧紧地抿着嘴唇。当理发器启动起来,呜呜响的时候,大宝喊了一句:「妈妈,我不剪了。」

已经开始理发的小伙伴们都取笑他是胆小鬼,理发师也鼓励他:「勇敢的小伙子怎么可以害怕理发?!」

大宝继续说:「妈妈,我还是有点怕,我这次没准备好。」

我把他从椅子上抱下,他问我:「我是胆小鬼吗?」

我说:「你当然不是,在没准备好的时候,不强迫自己勉强撑下去,而且还敢于说出害怕,这样的你,真的好勇敢。」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也许从小他对害怕的感觉明朗,在成长的道路上,对于他认为危险的事物,才能知进退。

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学在一个七、八米长的假山旁玩,因常年无光,假山里面又黑又潮,几个同学从假山里穿过,只有他从旁边的石子路上绕过,同学又笑他胆小。

这次他自己回了一句:「我不是胆小,我是不想为了没必要的事情去冒险。」这句话我欣赏至今。

作家毕飞宇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儿子,说他儿子七八岁时胆子很小,每当如此,毕飞宇会把儿子拉到一边说「恭喜你,你成长了,你有恐惧感了。」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孩子很奇怪,为什么别人都鼓励他勇敢,而爸爸却为自己的胆怯而高兴。毕飞宇告诉他:「恐惧是上天对生命的提示,它让你学会自珍、自爱。」

孩子,如果没有准备好,你可以不那么勇敢。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勇敢与大胆有着本质的区别,大胆是没有计划性的外在行动,而勇敢源于内心的力量。

如同破茧成蝶,勇气的积蓄是孩子内心蜕化的一个美丽又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赋予孩子满满的爱和足够的安全感。

引导孩子做一个真正的勇敢者,父母可以同孩子一起认识以下几点:

第一:接纳害怕的情绪

同开心、生气等其他情绪一样,害怕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恐高,有的人怕黑,倘若实在克服不了某一种恐惧感,那也不必勉强自己。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你无需为此愧疚,也无需为任何人逼着自己去勇敢,只需要聆听内心的声音,你可以害怕,也可以放弃你无法承受的事情。

张怡筠博士说过:「如果明显感到孩子很为难,或是认为做了这个事情会有危险,那就应该先接纳他的害怕。」

害怕不是孩子懦弱的表现,是一种警觉的能力,能够帮助孩子避开潜在的危险。

所以,当孩子表达害怕时,请尊重他的感觉。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第二:感受或消化害怕的情绪

儿童绘本《怕黑》,讲的是小熊妹妹怕黑的故事。

每当关了灯,屋里一片漆黑时,小熊妹妹怕得无法入睡,她觉得衣柜和架子都变成了怪物。

小熊爸爸告诉她,黑夜同白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在白天的时候,小熊爸爸陪小熊妹妹去阁楼感受黑暗。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小熊妹妹最后明白,原来怪物的影子只是她的想象而已。

小熊爸爸说:「想象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你要驾驭想象,而不是让想象驾驭你。」

夜幕再次降临时,黑暗中的小熊妹妹,很快地睡着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心理定势效应」,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有了固定的害怕印象时,就会在感觉和思维中不断地强化这个最初的认知。

只有当静下心来感受害怕,并且帮助孩子去理性地分析他认为的危险因素时,才能很好的面对内心的恐惧。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第三:认识真正勇敢的表现

勇敢不是简单意义上胆量的展现,真正的勇敢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它的表现方式有很多:

● 它是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机智灵敏;

● 它是战国时期蔺相如放低姿态同廉颇建立友好关系,联袂保家护国的谦虚谨慎;

● 它是运动场上运动员们拼搏时的坚韧不拔……


男孩14楼跳伞身亡,只为向妈妈证明勇敢


勇敢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为了证实自己有胆量,就不顾后果地硬拼硬闯,那是鲁莽无知。

勇敢,只有勇气还不够,还要懂得「示弱」,懂得克制自己。在满腔热血时,让自己冷静下来,敢于「不做」也是一种勇气!

孩子能够成为真正勇敢的人,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自身应是珍视生命、遵守规则和制度以及充满智慧的勇敢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