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电池新能源行业十大国际新闻:竞争格局变数多 中国势头强劲

摘要:2018年,不管是在世界汽车产业变革史上,还是在中国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电池新能源行业十大国际新闻:竞争格局变数多 中国势头强劲

2018年,不管是在世界汽车产业变革史上,还是在中国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日益开放的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产业重磅政策,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深刻影响,跨国车企积极迎合中国电动汽车浪潮。打破原有的汽车产业格局,新能源汽车正成为中国车企向上突围的契机。此外,全球动力电池产业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日益稳固,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车载电池市场占据了六成以上份额。

这一年,松下、LG、三星、SK等日韩企业,瞄准中国新能源补贴结束期,携巨资杀“回马枪”,重新进军中国市场,让自主品牌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备受关注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正式敲定,预计明年下半年部分投产。此外,特斯拉“私有化风波”也已尘埃落定,马斯克被迫辞去董事长职务。在外资加速在华布局的同时: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也在加快。凭借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其新能源汽车产品已遍布5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自从今年3月拿下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500亿欧元电池采购订单大头后,宁德时代正式宣布将在欧洲建厂,并不断收获新的跨国车企客户。

这一年,钴、锂资源价格虽然大幅下调,但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中长期的巨量需求预期下,从正极材料企业到车企、电池企业,对于矿产资源博弈仍在不断升级。与此同时,钴锂显著的供过于求时点开始来临,碳酸锂价格被腰斩,钴价也跌去三成。

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拉动国内车市增速和增量核心动力,私人消费市场开始打开,市场对于低成本、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耐用性好的动力电池需求大幅提升,对于电池新技术的热情高涨。从市场热度来看,高镍电池、燃料电池、石墨烯、固态电池都是值得期待的电池技术路线。

这一年,中国将出现28年来即1990年以来的首次车市负增长。而国际市场,通用、福特、FCA等巨头频现的“裁员潮”。汽车产业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共享化已成为共识,其中,“新能源+智能化”势头强劲。与此同时,随着汽车电动化的不断推进,动力电池报废高峰已至,根据EVTank研究数据显示,仅就中国而言,动力电池回收量预计在2022年将达到42.2万吨,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

这一年,一年一度的全球电池行业盛会——第6届中国(青岛)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ABEC 2018,锂电“达沃斯”)在中国青岛隆重举行。ABEC是立足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行业发展的国际级、行业性高端品牌论坛,正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世界顶尖技术和市场应用交流峰会和资源平台。本届论坛,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高密度解读了行业热点话题,共同讨论在深度洗牌与开放大势下,新能源电池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

电池网总编室

2018年12月24日

【格局】

NO1、全球车企积极迎合中国电动汽车浪潮 新能源车竞争格局变数多

新闻回放:日媒称,中国将于明年实施新的环保标准,还将大力培育相关产业,旨在赢得“汽车强国”的地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转向电动汽车普及,将会给汽车产业霸权争夺中的电动汽车战略带来重大影响。

2014年以来,看到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大众、丰田、通用、本田、日产等外资巨头纷纷发布中国电动化战略,明确在中国市场发力新能源汽车的时间表。

打破原有的汽车产业格局,新能源汽车正成为中国车企向上突围的契机。而跨国车企强势介入,将给市场增添了更多变数。当下,考验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真正时候已经到了。一方面,已经投了几千亿元的国家新能源补贴计划将在两年内结束,自主品牌将走出“温室”;另一方面,经过前几年的布局和探索之后,跨国车企开始通过在华合资企业推出本土化的新能源车型。粗略统计,今明两年之间,包括东风日产、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北京现代、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神龙多家合资车企将推出多款新能源国产车。(综合:经济观察报、日本产经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

NO2、中日韩电池迎决战时刻 中企份额占全球六成以上

新闻回放:受益于国内政策与市场的驱动,中国电池产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四大材料环节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并成功进入日韩企业供应链体系。集中化与全球化将成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关键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持续提升,未来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

外媒称,中国企业正在席卷纯电动汽车(EV)电池市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在成立后的第7年成为全球最大车载电池生产商。包括全球第三大车载电池企业比亚迪(BYD)等在内,中国企业在全球车载电池市场占据六成以上份额。

经过几年洗牌,中国的动力电池格局渐渐清晰:宁德时代逆袭,比亚迪紧紧咬住,第三梯队在混战中争当老三。(综合:安信证券、能源评论杂志、参考消息网)

【布局】

NO3、携巨资杀“回马枪” 日韩注资中国市场扩产备战2020

新闻回放:2015年,松下、LG、三星等外资企业带着成熟的三元锂电技术推开中国大门。很快工信部出手,白名单1.0发布,采用外资电池的EV被挡在补贴名单之外。

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强力助推和电池目录的精准保护下,使得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批本土电池企业份额快速增长。然而伴随着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束日近、多家国外电池巨头重新进军国内市场,都让自主品牌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三星重启逾百亿西安动力电池二期项目,LG化学在华成立新的合资企业,韩国SK动力电池工厂落户江苏常州、收购上游铜箔生产企业灵宝华鑫,日本松下也传出将与特斯拉联手在中国生产电池的消息。(综合:能源评论杂志、证券日报)

NO4、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敲定 马斯克辞去董事长职务

新闻回放:2018年,在高档电动汽车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特斯拉,频频占据各大媒体头条,“上海建厂”与“私有化风波”功不可没。

7月10日,特斯拉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签署协议,将在临港地区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该项目计划在两年后开始生产第一辆整车,两到三年后年产量达到 50 万辆纯电动整车,这也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10月17日,特斯拉近10亿拍得临港1200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消息,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土地平整,即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下半年部分投产。

此外,美国当地时间8月7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个人推特上表示,考虑以每股420美元的价格将特斯拉私有化。10月16日,外媒报道,对于此前马斯克将私有化特斯拉的言论所引起的纠纷,法官批准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特斯拉及其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之间和解,并对马斯克发出正式的处罚命令,要求其在未来90天内必须辞去特斯拉董事会主席职务,三年内不得重选。法庭还分别对马斯克和特斯拉公司处以2000万美元罚款。据悉,特斯拉董事会已任命独立董事罗宾·德霍姆(Robyn Denholm)出任董事长。(综合:经济观察网、证券日报)

NO5、比亚迪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向世界 宁德时代“出海”建厂

新闻回放:国际巨头加速在华布局,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也在加快。

凭借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其新能源汽车产品已遍布5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在秘鲁,100台K9FE纯电大巴合同总额超4亿元;在新加坡,比亚迪组成了该国最大规模的纯电动出租车队;在泰国,101台e6的成功交付,刷新了该国最大规模电动车交付纪录……

自从今年3月拿下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500亿欧元电池采购订单大头后,宁德时代不断收获新的跨国车企客户。宁德时代德国电池工厂计划2020年生产,位于德国爱尔福特办公室已经开始计划办公。此外,美国当地时间12月6日,宁德时代美国子公司在底特律市正式成立,这是继德国、法国、日本之后,宁德时代在全球市场建立的第四个子公司。(综合:中国汽车报、人民日报)

2018电池新能源行业十大国际新闻:竞争格局变数多 中国势头强劲

【资源】

NO6、原材料大战愈演愈烈 供应过剩致钴锂价格大幅下跌

新闻回放:2018年以来,钴、锂资源价格虽然大幅下调,但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中长期的巨量需求预期下,从正极材料企业到车企、电池企业,对于矿产资源博弈仍在不断升级:德国宝马和大众正与矿业企业进行协商,希望确保长期供应;丰田和松下也宣布围绕纯电动车等车载电池用钴,商讨包括开发在内的事宜;宁德时代控股加拿大一个锂矿项目;比亚迪公司在智利布局锂资源开发……

与此同时,钴锂显著的供过于求时点或来临。2018年全球钴原料供应预计为14.67万吨,需求量预计为12.9万吨,供应过剩1.77万吨。2018年也是中国碳酸锂供需拐点,供需格局正式由紧平衡转向供给宽松过剩。

在价格方面,2018年以来,钴、锂等产品风光不再。碳酸锂的吨价由去年高点时近18万元降至12月下旬的7~8万元。而钴价自5月开始走低,10月以来,不到3个月时间内,价格已大降30%。(综合:电池百人会-电池网、经济参考报、上海有色网、每日经济新闻)

【技术】

NO7、聚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 四大电池路线突围

新闻回放:2018年,随着私人消费市场的打开,新能源汽车产业直面终端消费者,能量密度、安全性、耐用性成为关注的重点。从市场热度来看,高镍电池、燃料电池、石墨烯、固态电池都是值得期待的电池技术路线。

2018年,中日韩企业都在推进车载电池“去钴化” 。在高镍三元材料及其配套材料方面,目前日韩公司居于技术主导地位。不过,技术不占优也并非全然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们不够努力。由于动力电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属性,对NCM811的应用,其实需要整个产业体系的通力配合。而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厂商的上下游、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乃至新能源车产业,本就处在追赶者的角色。

在全球燃料电池车市场上,通用汽车、戴姆勒、本田、现代、日产及丰田目前掌握着大部分份额。其他重要行业参与者中还包括塔塔汽车、大众汽车、福特、三菱、铃木及奔驰。伊维经济研究院称,2020年中国市场燃料电池的需求量将达到230.0MW,占全球的市场的比重由2015年的3.9%上升到14.4%。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燃料电池生产和销售国。

关于石墨烯产业,国外大多由大型企业来主导石墨烯产业,如巴斯夫、三星、陶氏化学等企业都已经在石墨烯领域进行了布局。国内除了众多A股上市公司介入石墨烯业务外,目前我国石墨烯行业主要以小型、初创型企业为主。此外,随着各地方政府对于石墨烯产业的推动,国内石墨烯相关企业已经突破300家,并形成了一些石墨烯产业聚集区域,主要包括常州、无锡、宁波、青岛、深圳、成都、德阳等地区。

此外,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技术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竞争的重点,目前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德国的奔驰、宝马,日本的丰田,韩国的三星SDI、现代等多个国家的企业都在该领域布局。但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固/固界面相容性和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以及生产制备成熟度还亟待加强,规模化、自动化的生产线还需要进一步研发,且需要降成本,目前处于行业积累期。(综合:电池百人会-电池网、车东西、科技之前线、界面)

【趋势】

NO8、汽车产业发展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 “新能源+智能化”势头强劲

新闻回放:2018年,我国第12月的汽车产销数据虽然还未公布,但根据前11月的数据,中汽协预计2018全年销量为2800万辆,将呈现3%的下降幅度。也就是说,2018年,中国也将出现28年来即1990年以来的首次车市负增长。而国际市场,通用、福特、FCA等巨头频现的“裁员潮”。

汽车产业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2018年,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共享化已成为共识,其中,“新能源+智能化”势头强劲:戴姆勒抛出1560亿元电池采购计划,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采埃孚超236亿元推动混动变速箱技术向电动传动系统过渡;大众440亿欧元重磅投资电动汽车及智能网联等领域;就连澳大利亚政府也在一份战略报告中称,将寻求投资发展电池产业,以从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中获得更多价值……2018年,中国作为全球汽车销量增长引擎,公布了汽车产业对外资股比放开的时间表,并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其中,新能源汽车是第一个对外资放开的产业。而就在不久前,汽车产业投资新规全面取消审核制。中国汽车将进入发展新时代。(综合:新华网、路透社、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NO9、动力电池报废高峰已至 规模化电池回收市场开启

新闻回放: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已定,在政策、利益、责任等多重动力驱动下,国内外企业纷纷开展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的布局。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德国的博世集团利用宝马的 ActiveE 和 i3 纯电动车报废的电池建造了 2MW/2MWh 的大型光伏电站储能项目;日产汽车与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在2010合资成立4R Energy,致力于实现日产聆风的锂电池二次商业化利用;ABB和日产聆风合作处理退役电池,特斯拉的 Powerwall 项目。此外,国外部分企业目前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它们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回收的材料以锂钴镍等金属为主。

而据EVTank研究数据显示,预计中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在2022年将达到42.2万吨,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在国内,锂电回收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动力电池与整车厂设立的回收企业和专业的第三方综合利用回收企 业。前者主要有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克电池、中航锂电、雄韬电源、北汽新能源等, 是动力电池回收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他们负责回收渠道的搭建,掌握着退役锂电池资源,在退役电池的来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专业第三方回收企业以格林美、华友钴业、豪鹏科技、邦普循环和光华科技为代表,具有专业的技术和多年的回收经验,回收渠道和产品分销渠道完善。(综合:智东西内参、东吴证券、EVTank)

【论坛】

NO10、新能源汽车进“后补贴时代” 全球大咖聚青为电池“把脉”

新闻回放:2018年,随着补贴新政的实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洗牌期。双积分政策的实施,资本寒冬蔓延至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产业链企业面临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压力,包括汽车动力电池等在内的全产业深度变革已开启。11月21日-23日,第6届中国(青岛)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ABEC)在青岛举行,行业专家齐聚青岛,热议企业如何“生存、突围”。

ABEC是立足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行业发展的国际级、行业性高端品牌论坛,正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世界顶尖技术和市场应用交流峰会和资源平台。来自全球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矿产资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设备、检测、电芯制造及组装、电池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等领域500多位重量级贵宾和行业企业家、专家出席。

本届论坛上,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高密度解读了行业热点话题,共同讨论在深度洗牌与开放大势下,新能源电池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综合:青岛日报、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