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元庭堅,鶴徐奭,烏程採捕者,劉聿,原譯文對照

元庭堅

唐翰林學士陳王友元庭堅者,昔罷遂州參軍,於州界居山讀書。忽有人身而鳥首,來造庭堅,衣冠甚偉,眾鳥隨之數千,而言曰:“吾眾鳥之王也,聞君子好音律,故來見君。”因留數夕,教庭堅音律清濁,文字音義,兼教之以百鳥語。如是來往歲餘。庭堅由是曉音律,善文字,當時莫及。陰陽術數,無不通達。在翰林,撰《韻英》十卷,未施行,而西京陷胡庭,堅亦卒焉。(出《紀聞》)

【譯文】

唐代的翰林學士陳王的朋友元庭堅,被免去遂州參軍的官職後,就在州界的山上住著讀書。一天,忽然有一個人身鳥頭的人,來拜訪元庭堅。這個人身材雄偉,衣著華貴,有幾千只鳥跟隨著他。他說:“我是鳥類之王,聽說你喜歡研究詩文聲韻的規律,所以來見你。”他利用好幾天夜晚的時間,教授元庭堅音律的清和濁,文字的音和義,同時教給元庭堅百鳥的語言,象這樣他們來往了一年多,元庭堅從此通曉了韻律,善寫文章,當時的人們沒有能比得上他的。至於天文、陰陽、數術等學問,也沒有他不精通的。後來,元庭堅在翰林院撰寫了《韻英》一書,一共十卷,但沒等推廣施行,西京就被匈奴人佔領了,不久元庭堅也死了。

鶴徐奭(鵠)

晉懷帝永嘉中,徐奭出行田,見一女子,姿色鮮白,就奭言調。女因吟曰:“疇昔聆好音,日月心延佇。如何遇良人,中懷邈無緒。”奭情既諧,欣然延至一屋。女施設飲食而多魚,遂經日不返。兄弟追覓,至湖邊,見與女相對坐。兄以藤杖擊女,即化成白鶴,翻然高飛。奭恍惚年餘乃差。(出劉敬叔《異苑》)

【譯文】

晉懷帝永嘉年間,徐奭出外打獵,看見一個女子,姿色豔麗,皮膚白潤,走過來與徐奭說話調笑。女子吟詩道:“曾聆聽過你美好的聲音,這麼長時間仍在我耳邊縈繞,為什麼又讓我遇到了你,然而你卻似乎沒有情緒。”徐奭同她很投機,高興地同她來到一所房子裡。女子擺上來的吃的東西大都是魚,於是徐奭過了一天也沒回家。他的兄弟尋找他來到湖邊,看見他與一個女子相對坐著。他哥哥用藤杖打那個女子,女子變成了一隻白鶴,向高空飛去。徐奭回去後精神恍惚一年多才好。

烏程採捕者

隋煬帝大業三年,初造羽儀,毛氅多出江南,為之略盡。時湖州烏程縣人身被科毛,入山捕採,見一大樹高百尺,其上有鶴巢養子。人慾取之,其下無柯,高不可上,因操斧伐樹。鶴知人必取,恐其殺子,遂以口拔其毛放下,人收得之,皆合時用,乃不伐樹。(出《五行記》)

【譯文】

隋煬帝大業三年下令製造儀仗隊中以羽毛裝飾的旗幟。造旗用的羽毛大多出產自江南,為此差不多將鳥羽蒐羅光了。當時有個湖州烏程縣的人,身上披著羽毛偽裝,進山去捕鳥。他看見一棵大樹有一百尺高,樹上有個鶴巢,裡面有大鶴在養育幼鶴。這個人要捉鶴拔取羽毛,可是樹的下部沒有枝丫,樹高上不去,便拿著斧子砍伐大樹。鶴知道人一定要捉到它取毛,恐怕幼鶴被人殺害,就用嘴拔下身上的羽毛扔下來。人拾起羽毛,全都合乎標準,就不再伐樹了。

劉聿

唐永徽中,萊州人劉聿性好鷹,遂於之罘山懸崖,自縋以取鷹雛。欲至巢而繩絕,落於樹歧間,上下皆壁立,進退無據。大鷹見人,銜肉不敢至巢所,遙放肉下,聿接取肉喂鷹雛,以外即自食之。經五六十日,雛能飛,乃裂裳而系鷹足,一臂上系三聯,透身而下,鷹飛,掣其兩臂,比至澗底,一無所傷,仍系鷹而歸。

【譯文】

唐高宗永徽年間,萊州人劉聿喜好飼養獵鷹,於是到之罘山的懸崖上,拴好繩子縋下山崖去捉雛鷹。當他快到鷹巢時繩子斷了,他掉在樹枝上。上下都是直立的石壁,沒有辦法爬上或爬下。大鷹看見人,銜著肉不敢到巢裡去,遠遠地放下肉。劉聿取過肉來喂雛鷹,剩下的就自己吃了。過了五六十天,雛鷹能飛翔了,劉聿就撕開衣服系在鷹的腳上,一隻胳臂繫了三根布繩,然後舉著雛鷹跳下懸崖。雛鷹飛起來,提起他的兩臂,人和鷹一塊落到山澗的底下,一點也沒有受傷。他仍舊繫著鷹回家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