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执笔忆流年3


雄霸世界500年的唐直刀

建立在先进技术上的汉刀,辉煌了至少700年之久,直到隋唐时期出现更为先进的唐直刀为止。

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中国的刀的制造再上了第二个顶峰。

南北朝时期的西魏时代,中国人终于发明了马镫,这个小小的马镫让骑兵由此称霸世界军事舞台长达1000多年。

有了马镫以后,马上的近距离格斗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一个臂力平平的骑兵战士,使用马镫,借助马的力量,可以轻松将一个步兵砍成两断。一个这样的骑兵在马上,前劈后砍,左突右撞,完全可以对付好几个精锐的步兵。

就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时代,西路军远征新疆的时候,非常擅长拼刺的红军战士,往往要好几个人联手,才能对付一个军阀马步芳的穆斯林骑兵。

骑兵技术再次迅速发展,成为一股可以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作战力量,刀也就更重要了。

到了强大的唐代,受北方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突厥人的威胁,唐代以骑兵成为作战重要力量。

突厥的力量极为强大,他们骑兵总数高达40万,甚至比后来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还要多的多。蒙古骑兵鼎盛时期,不过25万左右。

突厥骑兵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以纵横世界,甚至找不到对手。

隋朝历史中,有明确记载的突厥大规模入侵和抢掠,就有67次之多。当时是隋朝末年,汉人几乎无力抵抗,连隋炀帝也险些完蛋。

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趁中原内乱之机脱离隋朝,并于615年率10万骑兵攻隋,围困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月余,后撤围退兵。

鉴于突厥如此强大的威胁,依靠传统的汉族步兵很难有效对抗。

在隋唐期间,汉族统治者都采用大量骑兵对付突厥人。

其中以唐朝时期骑兵,发展到达顶峰!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明,就是一个极为重视骑兵的皇帝。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的时候,他们麾下就有5000骑兵,其中2000匹马是购买的突厥马。

李世民学习能力很强,他学习突厥骑兵的特点,编组了机动性强,攻击力惊人,又非常灵活的轻骑兵。他最喜欢的战术就是分析敌人布阵的薄弱处,然后亲自率领骑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其冲垮。

如李世民率骑兵进围薛仁杲,李靖以3000骑夜袭定襄等。此种出奇制胜的战法,一直沿用至后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如李靖平萧铣之战。

---------------威风八面的大唐铁骑和他们的唐直刀。唐直刀是后代无法突破的一个顶峰了!

这支轻骑兵也是唐统一战争中的主力!在唐军中,骑兵和步兵比率高达1:3,这可谓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次了。

唐朝建立以后,更是极为重视骑兵发展,养殖的官马就高达70多万匹。

唐朝统治者认为:突厥骑兵从小长于马上,骑术和使用武器的能力应该强于唐军,这是唐军天生的劣势。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劣势,必须从战术和武器上取得领先,完全压倒敌人。

这个结论同汉朝统治者完全一致!

唐军骑兵近战武器已经是清一色的刀,只有少量指挥官使用仪仗剑,刀也成为主要的骑兵武器之一,自然是发展的重点。

而刀的工艺已经登峰造极,成为一种兼实战兵器和艺术品为一体的东西,它的代表作就是唐直刀。

唐朝直刀的制作工艺基本和日本倭刀相同。当年日本人,就是从中国学走了这些技术,简单的加以仿制和日本化的改良而已。

唐直刀是自汉代环首刀一脉相承而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对环首刀的改良。

唐直刀维持了环首刀的单面开锋、厚脊薄刃与直脊直刃的特色,取消了过去环首刀柄首的圆环(对双手握刀有一定影响),延长刀柄更适合双手持用,作工、装饰亦更精良华丽,并出现各种长短尺寸的刀身以对应各种战况

唐直刀使用的技术让人极为惊叹,包括:复合钢铁,切刃造和镐造的刀形状,用烧土来淬刃,造刃文,反复锻打钢铁 -- 名为百炼钢技术。这些都是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兵器制造技术,甚至在其后保持了几百年之久的领先优势。

唐直刀的制造工序为:以纯铁渗碳后对折,多层迭打。刀锋淬火而刀脊不淬火。并将其工艺分为“三十炼”、“五十炼”、“百炼”等铸冶技法,不断冶炼、锻打、淬火,分步脱碳净化,颇似揉面,使铁百炼成钢,更为坚硬锋利。

唐直刀相比环首刀最大的特点是包钢刀、灌钢技术、折叠打造技术。

这些技术让唐直刀相比环首刀,性能上又有大幅度的跃进。

包钢技术也就是后来倭刀使用的技术,刀的内部是硬度较软的钢铁,而表面则是硬度较高的钢铁。

外层钢铁采用百炼法反复打制,非常费时费力,但由于全刀外硬内软,制造出来的钢铁硬度好,更为锋利,杀伤力更大。

一般认为,包钢的武器和夹钢武器相比,除了性价比,保养和坚固程度以外,其他的所有属性,都比夹钢刀和全钢刀要好。

而灌钢技术也为宿铁,是比炒钢技术更先进的冶炼技术。历史记载最早的宿铁造刀者,是侍奉过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道士綦母怀文。

根据古书记载: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也就是说把生熟铁交替夹杂,以泥封闭放入炉中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特性,将生铁液熔渗到熟铁中,然后再加以锻打,即可得到品质精纯的钢材。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钢中含碳量的多少,可以得到制作刀刃的高碳钢材。

一般认为,炒钢技术是古代中国冶金最高峰,之后就很难有大的突破了。

注解:炒钢技术,即将炼出的优质生铁在空气中加热,使之熔化或半熔化,并不断进行搅拌,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积,使铁液中的碳氧化,从而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钢或熟铁。

折叠打造技术在环首刀上也很常见,主要是增加刀身的强度和韧度,让其不易折断,但唐直刀更为厉害。

工匠需要将钢铁反复捶打折叠,使得钢层层叠叠,多则可以达到数千层。这样的钢材更为坚固,极难折断。自然,代价是较为费时!

唐直刀威力极大,无论砍杀还是直刺,都可以轻松刺穿重装的铠甲,是款极为可怕的武器。

在当时,唐直刀是整个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刀,直到火器时代开始,也没有一种其他的刀可以超越它,连衍生出来的倭刀也不行。

唐和突厥进行了30多年的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突厥大败。

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

西突厥的一部被迫西迁到中亚,他们和当地民族融合,后来又继续进攻欧洲,消灭了东罗马帝国,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

如果唐朝是一个仅此于汉朝的第二个顶峰,那面下面的中国刀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上图唐直刀和下图的唐陌刀,都是堪称艺术品的佳作。

宋朝的朴刀

之后的宋朝,刀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分裂长达70多年之久,唐朝传统的战马产地,都被北方的辽国,金国,蒙古控制。

没有马,何谈骑兵呢?

宋朝骑兵由此一落千丈,被迫成为以大量步兵为主,少量骑兵为辅助的一支军队。

很多人认为:宋之所以在几百年间,都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压制,还曾经被攻破首都,被迫南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量骑兵,无力在北方平原和敌人铁骑抗衡。

宋朝的步兵,很难抵抗强悍异族骑兵的大规模冲击。

宋时刻处于优势敌人的压迫下,王朝也就成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比较弱的朝代。

骑兵既然成为配角,那么刀也就自然黯然失色了。

这一时代,刀开始从骑兵转为大量装备步兵。

唐朝时期就出现了步兵使用的陌刀,陌刀主要是对付骑兵的。它长击短接皆可适用,刀形似剑,双开刃,前锋略宽,连柄可长一丈,重15斤,兼有近战刀和枪的功能,为古代特有的斩马剑。

陌刀的制造工艺不亚于唐直刀,相当珍贵,是作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

唐代陌刀兵号称唐朝最富攻击性的独特兵种,因要求的苛刻和挑剔,训练和配备一个陌刀兵的成本和周期,不会比一名骑兵少。

以唐朝举国之力,也只在天下四大都护府之一安西大都护府,才有军级的编制。唐军中的步兵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特别是在对抗安息、大食等国的那些轻甲甚至无甲的沙漠轻骑兵的战斗中,特别有特效。一刀斩去,基本是人断马断。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 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作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军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宋代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大量装备陌刀和斩马刀。

轻便的朴刀和红缨枪成为宋朝步兵的制式装备,小说《水浒》里面梁山泊好汉几乎人人都会使朴刀。

鲁智深曾经和史进联手对付,伪装成僧道的两个歹徒。除了鲁智深以外,九纹龙史进、生铁佛崔道成、飞天蜈蚣邱小乙他们三个,都是用朴刀。李逵回家接母亲去梁山,意外遇到老虎。李逵杀死几只老虎,用的也是朴刀。

至于梁山上武功最强的林冲和杨志第一次见面,也斗过一场朴刀,双方不分胜负。

这并非小说夸大,而是宋军的特点。

唐直刀和陌刀都极好的武器,也有着造价过高,制造周期太长,容易损坏,不易于保养的缺点。

唐直刀由于使用多种制造技术,又要花费铁匠极长时间打造,售价是很贵的。传入日本的一些唐直刀都被当做艺术品收藏,不作为实际战斗的武器,因为舍不得用。

而唐直刀和倭刀都的表面一层都是低碳钢,刀在复杂条件下很容易生锈,必须经常的维护。

我们在很多电影中看到日本武士擦刀,这并非他们在耍酷,而是不这样不行。养护这些刀还要用专门的植物油、刀鞘等等,费时且要花费很多心血。

造价很高的唐直刀,全部是整体制造,又是包钢技术,还有个致命缺陷,就是一旦损坏无法修补。

日本武士自己也说过,真正大规模作战还是要用长枪;用倭刀的话,可能一次格斗就会损坏刀刃,下面就没法用了。

唐直刀也是这样,如果经过一次猛烈的磕碰,刀刃损坏,刀的锋利程度也就大打折扣,这把刀也就废了,因为无法修补。

这种昂贵的武器适合作为决斗武器,并不适合大量作为军队制式武器。除非这支军队规模很小,或者国家极为强盛,非常财大气粗。

日本战国时代初期,两个普通大名作战规模通常很小,很多大名麾下的职业武士不过几十人,最多百来人。这点兵力,让他们可以从容装备唐直刀这类昂贵武器。对于高达几十万规模的中国军队,这就是不可能的。

唐朝时期军队数量很多,消灭了宿敌突厥以后,周围再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和唐对抗,军队也就大幅度削减,所以安禄山出动10万大军就可以一路杀到长安。

唐军百分之三十的骑兵,佩戴唐直刀。

唐朝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富裕程度可谓第一,有大量资金用来装备部队。

所以唐直刀有以上的缺点,装备财大气粗的唐军骑兵还是完全可以。

可是,这对于宋军就不太合适。


萨沙


陌刀重20斤,精钢打造,长丈八,样子似杨戬的三尖兩刃刀,锋利无比。



陌刀兵都是身强体壮,专门对付骑兵,一刀下去,连人带马劈死,很是凶悍。



陌刀最早是李靖创造,专对付西域骑兵突袭。但因为太重,一般只有大将护卫军才配备。

历史上曾有几次用于大的战场,陌刀队作为先锋部队抗击敌骑兵冲击,方阵间隔20步,陌刀又长又重又锋利,加上骑兵冲锋的反作用力,一刀可以劈死战马,很是血腥,威力极大。对后队骑兵产生极大的心理威慑。



不过,唐代对付骑兵最普及的武器还是槊,是骑兵专配。

陌刀兵是重装步兵,带甲和兵器共有四五十斤重,严重影响其机动性,如果没有骑兵护卫就是活靶子。

因为打造陌刀需要雄厚财力支持,五代十国,民不聊生,没有哪国能支持得起,随后成了仪仗队兵器,减轻重量,装装样子,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到宋代对付骑兵由神臂弓担任。


给历史卸妆的汉子


陌刀是一种超豪华的作战武器,直接影响后来的世界名刀——日本武士刀的形成。



陌刀的兴起是在隋朝,盛行则是唐朝,是唐朝专门用来对付游牧民族,尤其是对付擅长骑兵的突厥而装备的。

我们知道,中原王朝历来的主要威胁都来自北方(其实今天也是),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好马,游牧民族又是天生的骑兵,骑兵自然强大,而骑兵对于步兵有着天生的优势,因为骑兵相对于步兵,机动性和冲击力的优势实在太大。如果非要具体比喻,骑兵和步兵的比较就相当于今天快速坦克部队和步兵部队的比较,你想想骑兵的优势有多大。



为了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唐朝开始大量装备这种对付骑兵的武器——陌刀。

陌刀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刀重

一般来说唐陌刀重15斤,唐朝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660克,所以放在今天应该是20斤左右,重刀的劈砍拼刺效果会明显增强。



二、刀长

陌刀基本是1米3到2米3之间,其中刀柄的长度大概在40厘米左右,这样,整个刀身的长度就长。长刀对于的防护范围和攻击范围以及劈砍的力度会明显增强。

三、质量过硬

这也是陌刀的灵魂所在。陌刀制作工艺极为繁琐,为了对付冲击力比较强的骑兵,陌刀的质量肯定是要特别过硬,否则即使在骑兵冲击的时候击中了对方,陌刀本身也会断裂弯曲从而失去持续作战能力。所以陌刀工艺繁杂,保证了其锋利和刚硬。



骑兵使用陌刀时,借助马的速度挥刀,会如砍瓜切菜一般所向披靡。步兵使用陌刀对付骑兵,往往是步兵手持陌刀,拍成整齐的人墙,刀尖冲前,形成了密集而恐怖的刀墙。敌方骑兵冲锋时,步兵双手持刀,腰部发力,人刀合一,上砍人首,下砍马腿,敌兵的冲击力反而转化成了步兵的砍杀力,对付骑兵的效果很明显。

唐朝和日本交流活跃,陌刀的工艺逐渐传到了日本,发展成了后来的武士刀。宋朝以后,由于工艺简单,成本廉价,要求比较低的大刀,长矛,长斧更好地装备了步兵,陌刀逐渐退出并且最终失传。


真历史


说到大唐,很多军迷们自然就会想到陌刀。一说陌刀为骑兵的克星,刀刃锋利无比,唐军在这种神器的加持下基本上扫荡了周边的各个势力,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但是因为没有实物的出土,对于陌刀的形制,只能是根据史料文献的记载去推测。


根据指纹烽火工作室和中国知网的一批冷兵器学者的最新考证,陌刀不是想冷兵器大揭秘里面的形制那样。此前陌刀的形制参考的是宋代的掉刀,也就是三尖两刃刀的前身,出处是《新唐书·阚棱传》里面的“拍刀”。而最新的研究认为,陌刀应该出现于713-714年的开元年间。而陌刀应该是一种长度超过1.6米的双手长刀,因为过大,陌刀被士兵扛在肩上行军。关于其使用的文献记录,多少弓弩手装备,也就是说陌刀通常是给弓弩手使用的近战武器,而弓弩手讲究武器轻便,这预示着陌刀不会很沉,故而威慑性大于实用性。



根据这个推断,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陌刀是骑兵克星了。在汉唐时代的弓弩手,往往是训练最为严苛的兵种,因为箭术训练的成本很高,需要至少三四年才能出来一个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对于这样的宝贝,如果不能近战保护自己,那么很容易就让帝国吃了大亏,因此弓弩手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训练近战技巧,故而和其他兵种相比,手持陌刀的弓弩手在面对骑兵时,要比其他兵种有着更好的心理素质,因而也能更多的击杀敌军。


再有就是从初唐到中唐,骑兵多为中型骑兵,在当时全世界的具装骑兵都不是很多,尤其是唐军的敌人:突厥、回鹘、吐蕃、大食多是轻骑兵和中型骑兵,因此陌刀可以有效的伤到人或马匹。而晚唐开始,藩镇割据严重,唐王朝皇权尽失,腹地军阀之间相互混战,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崛起,在中国消失了两个世纪的具装骑兵重新流行了起来。所谓具装,就是人马身披重甲,面对这样装备的敌人,陌刀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因此本来装备就不多的陌刀直接退出了战场,取而代之的是便于破甲的长柄刀、大斧和鞭、锤、锏。



但是我认为陌刀并没有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是进化成了另一种武器。从长度来看,宋代的扎马刀和陌刀长度相近,而且用法也应该差不多,都是精锐重步兵上前砍马腿,不同点在于扎马刀略带弧度,使得杀伤力比前代长直刀更为强悍。因而我以为,扎马刀就是陌刀进化出来的武器,只是我也没有什么考古根据,只是线索联想罢了,不知各位看客怎么想?


火器工坊


陌刀可以威慑骑兵,但并不是骑兵克星。

很遗憾,通过查找历史资料,预想中全军齐持陌刀斩敌马破阵的场面只是想象。

先谈结果——陌刀主要是用于近战肉搏,对抗步兵的武器


首先根据《唐六典》记载,陌刀就是长刀,是主要由步兵使用,也就是古代所说的断马剑。最著名的李嗣业使用陌刀的好手。他早年跟随高仙芝出征中亚建功立业。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安西都护府战乱频繁。那时各军刚开始用陌刀,大家都觉得李嗣业最为精熟。

安禄山造反之后,李嗣业接受肃宗的命令,反击盘踞长安作乱的叛军。叛军大将李归仁率骑兵队冲击唐军,把唐军打的阵形大乱。危机时刻,

李嗣业挺身而出,之见他脱去铠甲战袍,袒露上身,手执陌刀站在阵前大喊。叛军冲来,李嗣业正面迎敌,冲入敌阵。他把挡自己面前的敌人骑兵连人带马砍的粉碎,一直斩杀了十多个敌兵,总算稳住了军阵。唐军士兵见状,士气大振,都拿着陌刀冲锋,像石墙一样推进......

该战胜利之后,竟然斩得6万敌军首级,长安也被收复。

《唐六典》卷十六:“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旧唐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这段历史片段看着很是热血,然而,这里更多表现的是李嗣业的个人勇武。排除文学性的描述,并不是正规对抗骑兵的专业战法。除此之外,其他史书里再也看不到陌刀“如墙而进”的记载。由于是孤证,很可能只是李嗣邺部下当时一时之举。


反观其他资料,陌刀主要用于督战队,城防武器,弩手自卫武器。

可见陌刀主要是由“花装”(携带多种武器的士兵)步兵所持,作特殊用途和正面防御之用。

督战队自不必说,陌刀的强度斩个把人根本不是问题。守城时,陌刀因为长度和尖利的锋刃可以发挥最大作用,让敌兵难以接近城头。攀上城墙个少量敌兵也很容易被长度占优势的陌刀压制。至于五十人队的步兵一齐并排手持陌刀的场面很是威武,但考虑到大约20斤的重量,挥舞不易,会降低士兵们的行动能力。所以用于弩箭齐射,

敌人靠近以后近距离突击。这样保存了士兵体力,才便于发挥近战的威力,便于破坏敌人的进攻队形。

《通典》队副一人,于兵后立,执陌刀,观兵士不入者便斩。
《通典》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踊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通典》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没有最强的武器,任何武器都是合适的使用场所,因地制宜,因敌制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文史小茶馆


在《旧唐书》中是这样描述李嗣业带领陌刀队在长安香积寺之战的表现: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

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d5722768af3a9d0bd5b9775717d5b4d8\

三多学历史


我是“猫叔说历史”,欢迎加关注一起探讨历史。

关于陌刀,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如果大家不嫌弃,鄙人愿意为大家摘抄分享,不妥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教。

中国这片大地真是神奇,整个古代史几乎都贯穿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打群架的故事。大约从匈奴强大起来以后,农耕民族就吃了不少亏,北方那片草原几乎没有消停过,今天你来杀一遍,明天他来抢一波,令中原闻之色变。当然,也不是所有朝代都惧怕游牧民族,比如汉武帝时期不是曾经把匈奴收拾得满地找牙吗,虽然汉朝也落了个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根据史料记载,匈奴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战中,中原王朝逐渐取得了很多的作战经验,对付骑兵的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咱今天就着重说说隋唐时期。

隋朝起源于北周,在南北朝时期长期就经常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所以,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隋军对付骑兵的作战方式还是以防守反击为主要办法,具体怎么说呢?就是把步兵、骑兵、车兵结合起来,车兵环绕成弧形,与步兵间隔列阵,阵前举起“鹿角”。所谓“鹿角”就是找一根长木棍,将头削尖,用于抵挡骑兵的冲击。至于骑兵嘛,由于数量较少,就放在方阵的中间,当对方骑兵冲击的时候,步兵和车兵负责抵挡,一旦敌人骑兵被冲乱,己方步兵可移动出阵厮杀,但不能离阵太远,一旦对方溃败,方阵立即张开一个口子,中间己方骑兵杀出追击。这种战法可以说贯穿于整个隋朝,并成为对付突厥最常用的办法。

当然,对于这种机动性较差的战法,隋朝名将杨素颇不以为然,他曾经率领轻骑兵脱离辎重部队,靠奇兵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这些取胜毕竟还是有一定的侥幸成分在,突厥人毕竟长在马背上,从小就善于骑射,跟别人比这个,当然是以己之短击人之长,因此,这种战法不适合大面积铺开使用。李渊在隋朝的时候曾经做过太原留守,他的任务就是守备并州一带,提防突厥人。在与突厥人的作战和交往中,李渊对突厥人的骑射技术赞不绝口,因此提倡推广突厥人的训练办法,选出一批精壮士兵,完全按照突厥人的习俗培养,吃肉、喝奶、骑马,甚至逐水草而居,这批士兵从生活习俗到着装打扮完全都突厥化了,连突厥人遇到他们都以为是自己的部族,这种办法当然也不是不可行,但也不可能大面积推广,我们毕竟是农耕民族,怎么可能都去放羊、放马呢?

李世民时期,唐朝对突厥的战争中,多数情况是以骑兵对骑兵,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流动作战,着实令突厥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马匹的补充问题,突厥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战马损失之后可以立即补充,而中原地区的战马一旦损失,补充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持久性的问题,就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崭新的思路产生了:步骑结合,增强步兵攻击能力。于是乎,可以对付骑兵的一种长刀应运而生,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陌刀。

据史籍记载,陌刀类似于斩马剑,长达一丈,有五十斤重,必须由壮汉才能运用自如。据《旧唐书》记载,杜伏威善于使用陌刀,由此可以推断,隋末唐初的时候这种刀具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大面积推广,唐朝初年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靖负责南方地区的平定,因此发现了这种威力巨大的长刀,后来他将其加以改进,就形成了后来的陌刀,为了能够提升陌刀的战斗力,李靖还苦思冥想,总结出一套陌刀的使用方法,就这样,这种新型的大刀开始了它的传奇故事。

根据《卫公兵法》的记载,陌刀的战术是这样的:全军按照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方阵以步兵为前锋,骑兵为侧翼辅助。每次作战,敌人离方阵一百五十步,弩兵发射,敌人离六十步,弓箭兵发射,待敌人离二十步,所有弓手、弩手变身步兵,手持陌刀抵挡敌人骑兵的冲击。如果步兵难以支撑,奇兵、马军、跳荡冲入敌人阵中厮杀,步兵整队准备再次迎击,等敌方战阵出现松动,骑兵从两翼出击,配合中间步兵方阵的作战,如果敌人逃走,骑兵负责追击。如此一来,步兵也骑兵就实现了完美结合,比纯骑兵的战力还要恐怖。

据《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舞巨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如遇敌骑,人马俱碎”,其他不说,就一句“人马俱碎”足以令人胆寒。大家想象一下,数千人的陌刀方阵,“白刃如雪、排次如鳞”,这是多么震撼的气势。陌刀战法开启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作战的新局面,绝对是冷兵器时期的一大创举。


猫叔说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想到前些天写的一篇"大唐陌刀的前世今生\

河东三叔


我并不同意问题主这个观点。

这件事情一定要说起来的话,就应该从整个中原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开始说起,起源自汉朝时代的斩马剑。



传闻之中,中原民族对付游牧民族一般选择强弩加战阵的这种作战方法,那意思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中原方面拥有着可以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但是这种骑兵的质量并不咋地,尤其是在匈奴冒顿单于改进了骑兵的战斗方法之后,可以说中原民族的骑兵在匈奴面前简直就是渣渣。

万般无奈之下汉武帝在自己的骑兵还没有培育起来之前,选择改装自己的步兵方阵用来对付匈奴崛起的骑兵,因此,这个时候斩马巨剑就发明了出来。

这种剑它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使用起来也好,没有技术性可言,就是面对敌方冲过来的战马,直接一刀挥下去把敌人连人带马劈成两半,这种武器在对付敌人的骑兵的时候可以说效果出奇的好,游牧民族并没有装备相应的铠甲或者是装甲来武装自己。

但是这种武器制造起来极其昂贵,不用说,制造这种武器所需要消耗的大量的铜矿,铁矿就光着武器打造出来就得耗尽一个工匠毕生的心血,而且如此沉重的战刀在挥舞的时候需要士兵强壮的身体,这对于士兵单兵要求特别高,因此,当时整个理论加实战结束以后,汉武帝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终结匈奴在草原上纵横无敌的骑兵必须培养自己的骑兵。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明白了吧,陌刀只是一种用来辅助唐朝骑兵的标配武器,单独的将它编成军队,那么敌人的军队可以选择用放风筝的方式直接把你磨到死为止,至于说这话,要是骑兵的克星这一点,汉朝人通过百年战争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大唐陌刀,说起这把刀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我说另外一个人,大家就能够想得到就是关羽手里的青龙偃月刀,据史官考证,汉朝时代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来替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关羽这把刀真正的原型就是唐朝时代的陌刀,关羽的那把刀,据当时罗贯中《三国演义》上来讲,重达78斤,这么沉重的重量。如果说单独士兵将他挥舞起来,只要挥舞几下你就没力气了,就算士兵手里的这把刀已经经过简化处理,或者关键部分选择用质量比较轻的木头作为代替,但是整体重量仍然居高不下。

对于来去如风的敌方的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为主的骑兵部队而言,这种部队直接可以完全放置嘛!如果说将这把刀标配到骑兵身上,首先刀的重量特别重,对于整个战马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我们对于《三国演义》上午将领动不动打几百个回合曾经表示过质疑,那么。普通的骑兵在拿到这把武器之后跟敌人作战的时候肯定不需要来回打几百个回合,甚至连刀挥下去的时间都没有,要知道骑兵与骑兵之间的交错。可以说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所以说,唐朝针对这个情况,在战马上面,研制出了最令其兵胆寒的武器,战槊,很简单,将这把武器直接横在自己前面,一个来回,只要戳进敌人身体,你就赢了。


说实话,问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他所使用这张图片,说他是槊也好,说他是陌刀也行,但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把武器的刀刃比较窄,因此决定的他的攻击方式更多的是偏向于直接横冲直撞,它的使用方式更加偏向于槊。

陌刀,唐剑,这些古代中国历史上,冷兵器巅峰的代表之作,就好像彗星一样扫过中国历史,但是却一去不复返,现在我们甚至连这些武器的原样的考证,都陷入了争论之中,一方面战乱使得相关的关键技术失传,但是说实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争的不断演进导致这些武器很难跟的上,战争推进的步伐,遭到了淘汰,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史诗般的卫国战争前苏联人用最简单的事实告诉大家,纸面上最好的武器并不是最有用的武器,真正能够为宏观战局提供更多资源,牵扯敌方更多资源的炮灰武器,这才是好的武器!

所以说陌刀是骑兵的克星,这一点我是万万不敢同意的。


漩涡鸣人yy


因为唐时面对的游牧骑兵大多缺乏铁器,铠甲也一般般。就是因为游牧民族缺乏装备,难以杀伤身穿重甲的唐军士兵,也没有可以抵御陌刀的攻击,当然地大唐陌刀可以克制骑兵。但到了宋代,因为北方民族有稳定的地盘,有大量的铁质武装,宋陌刀就不好使了。真正能对付骑兵,并且一始贯终的,其实只有长枪,而且必须得是装在战车上的长枪。可以,这玩样不那么容易制造,自古工匠们就不怎么受上位者待见,也就没有谁愿意教那些傻瓜用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