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沒事稱兄道弟,三杯兩盞;事到臨頭牆倒眾人推,避之唯恐不及,這是酒肉朋友,也是塑料兄弟。“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似乎只有在大難臨頭的時候才能看到真正的人心,才能重新定義何為朋友和兄弟,現代社會如此,古代亦如此。

一、望門投止思張儉

張儉是東漢末年人,他祖上就是楚漢爭霸是大名鼎鼎的趙王張耳。

在察舉制的漢朝,張儉無疑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入仕十分順利。當然,因為張儉嫉惡如仇的性格,他的官宦之路也註定坎坷了。

公元165年,張儉擔任山陽郡督郵。大宦官侯覽的家屬剛好就住在山陽郡防東縣,而且這一家子剛好就“殘暴百姓,所為不軌”,是縣裡一霸。

張儉當然看不過去,於是上表彈劾侯覽一家子,這份奏疏毫不例外地被侯覽壓下,張儉狀告侯覽沒成,反而引得一身騷,從此被侯覽嫉恨。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恰好此時,縣裡還有個不上路子的地痞流氓叫朱並,此人一向為非作歹,是個奸佞小人形象,一直被張儉看不起。

朱並很惱火啊,於是趁著東漢末年大興黨錮之禍的時機告了張儉一狀,這份狀告落到侯覽手裡,張儉自然沒好果子吃。因此,張儉只能選擇逃往。

史書上說張儉在逃亡路上“困迫遁走,望門投止”,也就是一路逃亡只管走,抬頭一看天黑了就停下來投宿,這種撞大運似的逃亡方式換來的是出乎意料的結果,“(世人)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寧願自己家破人亡,也要收留張儉。

當張儉逃到東萊郡、投宿一個叫李篤的人家裡的時候,正值外黃縣縣令毛欽領兵追到,李篤只好和毛欽講道理:

首先張儉名氣這麼響亮,其次他也沒犯罪啊,現在逃亡不就是得罪宦官了麼,你真忍心抓他?這個毛欽也是個忠義之輩:你是仁義之人,我就不是了?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於是兩人一唱一和,就這麼把張儉給放過,讓他出塞避難去了。

李篤算是運氣好的,早在李篤之前,張儉簡直堪比柯南,走到哪哪就死人,“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場面十分悲慘。連同樣遭受黨錮之禍的夏馥都忍不住說:為救你一人搞得別人家破人亡啊。

當然,張儉不僅活了下去,還活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只不過此時已經是天下分崩的時代了,他痛恨的那些宦官也早就不復存在。

二、忍死須臾待杜根

杜根也是東漢人,比張儉早生幾十年。與張儉得罪宦官相比,杜根得罪的人可要有權有勢得多,因為他得罪的是當朝太后,而且是臨朝稱制的那種太后。

公元2世紀初,朝政由鄧綏、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仁治太后主持。

鄧綏是東漢開國功臣鄧禹的後代,鄧氏家族在東漢地位尊崇,鄧綏更是大帝國的實際掌權者,其功過是非後人多有異議,不過在當時鄧太后常年把持權柄、外戚用事,是有專權之嫌的。

杜根就在這種形勢下登上歷史舞臺,而且一出手就不凡,上書就勸鄧太后歸還權柄,“安帝年長,宜親政事”。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鄧太后當時就火冒三丈,痛下殺手,命人將杜根裝在袋子裡,“於殿上撲殺之”,準備把他活活打死。得虧杜根平時人品好,執刑的官員也不忍心把他弄死,囑咐屬下下手輕一點,給杜根留了一口氣。

更得虧的是杜根裝死能力強,鄧太后專門派人看他有沒有死透的時候,杜根詐死三日,直到第三天“目中生蛆”後才瞞天過海,逃到一家酒店成了酒保。

後來鄧氏一家失勢,杜根也就順理成章重新回到帝國當高官,算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杜根在執刑官員的護佑下逃出生天,而且憑藉過人的毅力裝死三天,過程雖比張儉要艱難,但勝在持續時間短,而且沒有對社會造成重大傷害,這與張儉是有本質區別的。

當別人問杜根:你落難時幹嘛不去投靠故人?杜根回答“禍及知親,故不為也”。倘若不久的將來張儉能像杜根一樣,那麼張儉的人生就會是另外一番境遇了,那些為了救他而家破人亡的人也將會使另外一番狀況。

三、季布逃亡,朱家甘罪

說起“一諾千金”,就不得不提漢初的季布,時人有言“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就是稱讚他的這種品質。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季布本是項羽手下驍將,在楚漢之爭時為項羽立過大功,自然就受到劉邦的不待見了。

漢朝初期,劉邦懸賞千金拘捕季布,並下令膽敢窩藏季布者滅三族,不過現實中膽敢窩藏季布的人實際上並不少。

季布起初藏在濮陽周氏家,官兵馬上就追來了,怎麼辦呢?周氏急忙把季布頭髮剃光,脖子上箍鐵箍,藏在運貨的車上,把他作為奴役賣到了魯地俠士朱氏家裡。

朱氏一看這陣仗,猜到此人是季布,於是把他安置在一塊田裡幹活,而且告誡兒子:以後這塊田就由這個奴隸說了算,而且你吃啥這奴隸就吃啥。

朱氏一面優待季布,一面去洛陽找夏侯嬰喝酒:你看季布犯了啥罪啊,皇上這麼恨他,你看季布這人怎樣?夏侯嬰回答“賢者也”。

朱氏進一步分析:季布當年是得罪過皇上,但那是各為其主沒辦法的事啊。現在這麼急著抓他,不就是逼他去投敵嗎,當年的伍子胥就是這樣打回楚國、掘楚平王屍的。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夏侯嬰也有心救季布,於是找了個機會給他求情,“上乃赦季布”,季布由此躲過一劫。

作為敵人,劉邦追捕季布是人之常情,赦免季布是法外容情。後來的事實證明赦免季布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在惠帝、文帝兩朝,季布屢任要職,也是一大名臣。

四、魏齊違死,虞卿解印

在極其推崇信義的春秋戰國時代,患難見真情的事例並不少見,魏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魏齊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相國,此人身處亂世、手握大權,偏偏沒什麼建樹,唯一能讓他青史留名的就是得罪了一個人——范雎。

范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傳奇人物,著名的遠交近攻就是他提出來的,秦國能破解六國的合縱、在列國紛爭中始終掌握主動權也是與范雎分不開的。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不過,當魏齊還是魏國國相的時候,范雎不過是他手下門客而已。范雎曾經跟隨魏國大夫須賈去齊國辦事,結果事沒辦成,范雎卻因為受到齊王的重視而被須賈嫉恨。須賈回來就給魏齊打小報告,說范雎叛國了。

魏齊當時就火了,抓來范雎把他毒打了一頓,這頓毒打肯定比杜根受的毒打狠多了,畢竟范雎朝中沒人,沒人給他暗中幫助。而且光光毒打還不夠,魏齊還把半死不活的范雎扔到了廁所,往他身上撒尿。

打人不打臉、打臉傷自尊,魏齊這就很過分了。不過范雎命硬,留了一口氣,還懇求看守的人放了他一馬,和杜根一樣死裡逃生,後又在魏人鄭安平的幫助下逃到秦國,成了一代名臣。

范雎的成功就意味著魏齊倒黴了。

范雎發跡後,不僅找了須賈的麻煩(這段在《東周列國志》裡有很精彩的描寫),還準備追殺魏齊。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魏齊雖是堂堂國相,可奈不住秦國家大業大啊,魏齊沒辦法只能選擇逃亡,逃到趙國平原君門下,平原君準備硬剛秦國,可是趙王不打算硬剛,派人去平原君家裡拿人;

魏齊只好又逃到趙國上卿虞卿家裡,虞卿就比較厚道了,掛印辭官就跟著魏齊一起跑路;兩人又向魏國的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一個猶豫,

魏齊就在絕望中自刎而亡了。

走投無路的魏齊想必是十分後悔當年羞辱了范雎的吧。自己和范雎有相同經歷,但此一時、彼一時,范雎好歹有人救,自己卻天大地大總逃不出秦國手掌心,可悲可嘆。

從張儉到杜根,從季布到魏齊,再到同樣遭遇的范雎,他們絕地求生,在夾縫中求生存,即使是魏齊都得到了虞卿的幫助,可謂是患難見真情了。

不過,本文的主角不是這些絕地求生的人,他們雖然是受人推崇敬仰的信義之士,是世人寧可牽連自己也要救援的大人物,是一個傳奇故事的核心角色。

歷史上的名人們面臨絕境時,為何總有人仗義援救?

但是在千百年來的歷史長河中,幫助張儉的數十戶人家、幫助杜根的執行官員、幫助季布的周氏和朱氏、幫助范雎的看守人、幫助魏齊的平原君和虞卿,這些人才是歷史的閃光點。

他們身上展現的才是華夏民族中浩氣長存的品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這方面來說,真正讓這些幸運兒得到幫助的不是他們身上的優秀品德,而是世人心中關乎信和義的那桿秤在向他們傾斜。

倘若不是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這些絕地求生的人想必會有另外一番更為艱難的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