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李远:科圣张衡不能“缺席”历史教科书

张衡是南阳的骄傲和荣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通才全才。1956年10月,史学大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为张衡墓园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也很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给与张衡一生最客观公允的评价。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以“直立杆”为理论基础制作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对于热爱和敬仰伟大先贤张衡的南阳人民来说,感到非常遗憾。

张衡的科技贡献应该永远写进历史教科书,理由有四:

1

张衡的成就、地位、分量和影响。

张衡被誉为“科圣”,不仅是南阳、河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骄傲和荣耀。张衡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乃至文学史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贡献。谈及中国科技史和汉代科技史,张衡都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高峰,他不是区域性名人,不是南阳名人,而是世界名人,他的成就、地位、分量和影响,完全够格可以写进全国类的教科书。换言之:特别是历史类的教科书,伟大先贤张衡不能“缺席”;

2

张衡的科技思想及创新精神符合当代“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充分阐释了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衡科技发明的核心就是创新,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张衡是科学巨匠。张衡在科技发明方面,漏壶、浑天仪、瑞轮蓂荚被誉为中国的天文钟;指南车和记里鼓,被欧洲学者誉为“一切控制学之蓝图”;创制地动仪,被誉为地震学的鼻祖;张衡文学成就斐然,集汉赋之大成,把汉赋推向高峰,谓之长篇极轨;小赋语言清新,词采绮丽,情景交融,饱含苍凉和忧国忧民之悲情,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

张衡科技贡献写入历史教科书,可以让当代的莘莘学子学习张衡的科技思想和创新精神,从小树立“科技兴国”的伟大理想。

3

张衡地动仪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

张衡地动仪的外形是龙和蟾蜍的完美结合,设计原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好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的各部位都有持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示威严;魔抓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龙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神,能保佑平安、驱魔辟邪。

蟾蜍是财富的象征,旺财之物;是吐宝发财,财源广进的寓意,得金蟾者必大富。“蟾宫折桂”来比喻考取的进士。蟾蜍还有装饰的作用,能启到招财、辟邪、护佑家园的效果。这也证明张衡地动仪为什么要用龙、蟾的寓意。

张衡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发明地动仪,代表着先人的国学智慧,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张衡地动仪的国学智慧,符合当代国家对国学的重视和提倡。

4

南阳人民对张衡的深厚情感和无限爱戴。

张衡作为汉代科技的领军人物,犹如当代“南阳作家群”一样,对当时及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南阳,有张衡的墓园和祠堂,有张衡研究会,有张衡路、张衡街道、张衡中学,南阳艺术家们曾写下很多歌颂赞美张衡的文章,包括书画精品等。值得一提的是,南阳作家马云泰,虽到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目前,他著有39集电视连续剧《张衡》剧本和《张衡》电影脚本,还设计了“张衡科技苑”的初步规划。他说,南阳人杰地灵,他愿“南阳闻天”,愿尽自己最大的心力,让世界更加了解南阳、了解南阳历史文化。

南阳李远:科圣张衡不能“缺席”历史教科书

张衡的科技贡献写进历史教科书,对于外界了解南阳厚重的本土文化、特别是两汉科技文化,有着积极的深远意义,更是南阳一千万南阳人民的共同愿望。

(此文为2018年12月18日,“纪念张衡诞辰1940周年学术论坛”发言稿)

作者简介:李远,南阳市卧龙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南阳文化》执行主编。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参编有《魅力南阳》等。(来源:明庐主人 三国梦华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