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李遠:科聖張衡不能“缺席”歷史教科書

張衡是南陽的驕傲和榮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見的通才全才。1956年10月,史學大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為張衡墓園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也很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給與張衡一生最客觀公允的評價。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對於熱愛和敬仰偉大先賢張衡的南陽人民來說,感到非常遺憾。

張衡的科技貢獻應該永遠寫進歷史教科書,理由有四:

1

張衡的成就、地位、分量和影響。

張衡被譽為“科聖”,不僅是南陽、河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驕傲和榮耀。張衡在中國文化史、科技史乃至文學史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貢獻。談及中國科技史和漢代科技史,張衡都是一座無法繞過的高峰,他不是區域性名人,不是南陽名人,而是世界名人,他的成就、地位、分量和影響,完全夠格可以寫進全國類的教科書。換言之:特別是歷史類的教科書,偉大先賢張衡不能“缺席”;

2

張衡的科技思想及創新精神符合當代“中國夢”的現實需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充分闡釋了科學技術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張衡科技發明的核心就是創新,一種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張衡是科學巨匠。張衡在科技發明方面,漏壺、渾天儀、瑞輪蓂莢被譽為中國的天文鐘;指南車和記裡鼓,被歐洲學者譽為“一切控制學之藍圖”;創制地動儀,被譽為地震學的鼻祖;張衡文學成就斐然,集漢賦之大成,把漢賦推向高峰,謂之長篇極軌;小賦語言清新,詞采綺麗,情景交融,飽含蒼涼和憂國憂民之悲情,對後世詩歌的發展影響極大。

張衡科技貢獻寫入歷史教科書,可以讓當代的莘莘學子學習張衡的科技思想和創新精神,從小樹立“科技興國”的偉大理想。

3

張衡地動儀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

張衡地動儀的外形是龍和蟾蜍的完美結合,設計原理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美好寓意。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誌。龍的各部位都有持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示威嚴;魔抓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龍在人們心目中就是神,能保佑平安、驅魔辟邪。

蟾蜍是財富的象徵,旺財之物;是吐寶發財,財源廣進的寓意,得金蟾者必大富。“蟾宮折桂”來比喻考取的進士。蟾蜍還有裝飾的作用,能啟到招財、辟邪、護佑家園的效果。這也證明張衡地動儀為什麼要用龍、蟾的寓意。

張衡在當時的背景之下發明地動儀,代表著先人的國學智慧,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張衡地動儀的國學智慧,符合當代國家對國學的重視和提倡。

4

南陽人民對張衡的深厚情感和無限愛戴。

張衡作為漢代科技的領軍人物,猶如當代“南陽作家群”一樣,對當時及後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南陽,有張衡的墓園和祠堂,有張衡研究會,有張衡路、張衡街道、張衡中學,南陽藝術家們曾寫下很多歌頌讚美張衡的文章,包括書畫精品等。值得一提的是,南陽作家馬雲泰,雖到耄耋之年,依然筆耕不輟。目前,他著有39集電視連續劇《張衡》劇本和《張衡》電影腳本,還設計了“張衡科技苑”的初步規劃。他說,南陽人傑地靈,他願“南陽聞天”,願儘自己最大的心力,讓世界更加了解南陽、瞭解南陽曆史文化。

南陽李遠:科聖張衡不能“缺席”歷史教科書

張衡的科技貢獻寫進歷史教科書,對於外界瞭解南陽厚重的本土文化、特別是兩漢科技文化,有著積極的深遠意義,更是南陽一千萬南陽人民的共同願望。

(此文為2018年12月18日,“紀念張衡誕辰1940週年學術論壇”發言稿)

作者簡介:李遠,南陽市臥龍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南陽諸葛亮研究會副秘書長,《南陽文化》執行主編。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訪古尋蹤臥龍崗》,參編有《魅力南陽》等。(來源:明廬主人 三國夢華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