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多部门联合执法500次,铲除40余处黑窝点

环境、食品、药品、旅游,这些领域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了打击这些领域的违法犯罪,2017年1月18日,北京市公安局成立环食药旅总队,全市各分局也先后成立了专业队伍。

北京昌平多部门联合执法500次,铲除40余处黑窝点

2017年5月17日,昌平公安分局治安支队环境食品药品和旅游安全保卫中队正式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已先后开展专项打击行动20余次,破获环食药旅领域刑事案件80余起,刑事拘留136人;会同相关行政部门开展联合执法500余次,铲除各类黑窝点、黑作坊40余家。

司法行政同步出击

今年4月,平西府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在白庙村的一处出租大院内,经常有人开面包车于凌晨前来装卸桶装水。民警怀疑这处大院是一个加工假桶装水的黑窝点,便立即将此情况通报给了北七家食药所。通过联合开展工作,民警和执法人员又相继发现了另两处假冒桶装水灌装点。

4月26日凌晨,位于平西府白庙村、霍营小辛庄村的两个假冒注册商标桶装水的生产加工窝点和一个销售水站被成功打掉。民警当场抓获多名涉案嫌疑人,起获假冒多种品牌桶装水200余桶、假冒注册商标近两万件、制假水过滤器两套、空水桶400余个。

嫌疑人供述,他们是将自来水通入过滤器,过滤后再分装销售。最终,3名涉案人员以假冒注册商标罪被昌平分局刑事拘留。

由于在环境、食品、药品案件中,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管辖各有偏重,对于民警来说,案件线索更多地需要从行政机关的执法中获得。

“行政部门有查处、鉴定的权力,但无权控制嫌疑人,而民警控制嫌疑人需要确实的证据。”昌平环食药旅中队食药组民警王雨桐表示,在以往的工作中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常会贻误战机。而建立起无缝衔接机制后,民警与相关部门的执法人员能够做到同步响应,同步查处。

率先试点“所所衔接”

2017年8月,昌平环食药旅中队会同区食药监部门,在全市率先试点“所所衔接”机制,打通了基层单位打击整治食药领域违法犯罪的最后一公里,也为基层街乡政府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最全面、最有力的支持。全区23个派出所和20个食药所在联合执法中共破获食药类案件28起,刑拘36人,清理黑窝点22个,行政处罚9起。

今年初,昌平环食药旅中队联合区食药监在沙河打掉一个制售假药的团伙,刑事拘留3人。王雨桐介绍,这一团伙使用淀粉等无效成分制作假药,冒充波立维片等心血管药品向全国销售。由于假药售价比正规药品低得多,不少顾客都通过网络向其购买,受害者大多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

甚至有一些假药贩子为了追求所谓“疗效”,违法加大药品剂量,或在保健品中违规添加药品,使得患者产生“这个药比医院的好用”的误解。王雨桐说,犯罪分子为了利益,不会顾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而食药领域的大多数案件,都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严厉打击强制消费

由于昌平区内旅游景点、购物场所较多,游客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导游强迫游客进行消费的案件。但游客往往出于行程安排和人身安全的考虑,不会选择第一时间报案。

“很多游客会选择等到行程结束,甚至回到居住地后才报案,这会导致重要证据的灭失。”昌平环食药旅中队旅游组民警韩鹏飞表示,缺乏证据会给警方的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今年5月,一旅行团在昌平区某个人经营的景点被无证导游张某强制消费。原本包含在行程内的景点,张某却要求游客每人额外缴纳80元门票费用,有游客表示抗议,张某张口便是污言秽语。

几名男性游客坚决不从,打车自行离开并报了警,民警会同旅游、交通等部门立即出警,仅用4个小时便完成了30多名游客的取证工作,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妥善安置游客。

涉案的导游张某因强迫交易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后被昌平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这个案子涉及低价旅行团,中老年人居多,维权意识相对差。”韩鹏飞说,在涉旅游刑事案件中,导游实施强迫交易行为的警情最多。强迫交易不仅包括了肢体暴力威胁,事实上,辱骂等言语暴力也包含在内,还有导游曾威胁将游客滞留在高速路旁,这些都属于强迫交易行为。

由于强迫交易大多发生在旅游商店、演艺场所,民警通过与相关部门联合,对重点景区周边、旅游商店进行定点、流动、多频次的检查、暗访和政策宣讲,与旅游商店负责人签订《诚信守法经营承诺书》,规范行业自律,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全方位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昌平分局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