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启示录:勇于创新方能永立潮头

北京时间记者 潘琦 报道

每一个踏入浪潮集团(以下简称“浪潮”)总部大楼的人,都会被那面巨大的写满各类发明专利的“专利墙”所震撼。而事实上,浪潮所拥有的巨大专利群,远比这面“专利墙”要来的更加震撼:数据显示,浪潮在服务器、存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及应用领域拥有超过7000项专利,位列行业第一。

而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就在30多年前,这个如今拥有3万多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还是一个只有400多人,曾连续亏损5年的地方小厂。

从研发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以下简称微机),到发布全球最强AI计算主机,改革开放40年来,“凤凰涅槃”的浪潮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突破欧美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封锁”,树立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1980年代:第一台微机诞生改革开放让浪潮迎来初生

浪潮启示录:勇于创新方能永立潮头

浪潮0520A(潘琦制图)

浪潮的研发故事要从0520A型微机说起——它是浪潮研发的第一台微机,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微机。

时间回到36年前,此时浪潮的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还是一家从事计算机外部设备、民用电子仪表等研发生产的企业,仅有400多人。就在研发0520A之前,企业已经连续亏损5年,濒临停产倒闭的边缘。

为了扶持这个困难大户,当时的山东省电子工业局拨来10万元项目费,用于磁带机的开发与生产。不过,浪潮却把这笔“救命钱”投入了微机的研发——因为浪潮人看到,此时全球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未来是属于信息产业的。

“我第一年的月薪是45块钱,第二年转正之后拿到了54块钱。那时候一台电脑5万元,差不多是我近10年的工资。”浪潮董事长孙丕恕进入浪潮后的第一份工作正是研发第一台微机,那一年是1983年,他21岁。

事实上,在那个彩色电视还没有完全普及的年代,微机仍属于凤毛麟角,别说是普通家庭,甚至连高校拥有一台微机也很奢侈。而就在研发微机之前,即便是山东大学电子系毕业的孙丕恕也没有见过一台真正的微机。

因此,在拿到仅有使用说明书的IBM样机后,孙丕恕和同事们一度无从下手。“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互联网搜索条件,就这么两眼一抹黑地开始了。”而大家随后找到的方法是将机器拆解,然后先易后难,将零部件逐个攻坚。

为此,孙丕恕和同事们没白天没黑夜的一直在滚在一起,“睁眼就开工,深夜才休息,每顿饭几分钟就解决,其余的时间全都在摆弄电路图”。孙丕恕说,虽然已过去了几十年,但每当自己想起那个时刻,仍会激动不已。

经过不懈努力,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微机诞生。“我们根据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起名‘浪潮0520A’,售价大约3万元,被很多科研院所采购。”孙丕恕说。

“一方面这个产品当时只有美国能做,我们能够成功,而且实现了与IBM的PC兼容,我们感觉非常骄傲,它的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那么从材料费来讲,当时一台电脑我们就能为国家节省几万元。”孙丕恕说。

到1983年底,依靠浪潮微机,浪潮实现产值248万元,利润8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事实上,在进行微机研发的同时,迎着改革的春风,企业经营者也开始进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在改变传统观念、解放生产力方面克服了重重困难,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工厂的劳动纪律和生产效率。

正是改革和创新为浪潮带来了丰硕的成果。1985年,浪潮0520A以最高分荣获电子部计算机产品评比第一名,浪潮很快成为中国微机领军品牌,中国IT产业大幕亦由此拉开。

1988年,浪潮完成新产品开发20项,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实现产值1.33亿元,创汇110万美元。浪潮微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占到了全国市场的20%,位列全国第二。长城、浪潮、东海成为当时中国个人计算机市场三大主导品牌,合计市场占有率高达75%。

1990年代:第一台小型服务器诞生从“边缘地带”冲破外国技术封锁

浪潮启示录:勇于创新方能永立潮头

浪潮SMP2000(潘琦 制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盛世之下的浪潮却悄然迎来了危机。

伴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1992年,中国取消外国计算机整机进口配额限制,国外品牌大举入侵。与此同时,联想、方正等国产计算机后起之秀正在飞速成长。面对计算机行业空前激烈的竞争,浪潮的生存空间被压榨,开始走向下坡路。

不过,此时已升任副总工程师的孙丕恕却看到了一个机会:互联网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入民用,服务器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核心设备。而在国内,虽然微机市场已成为红海,但与该产业存在天然联系的民用服务器领域,却是一片蓝海。

“当时,民用小型机只有少数欧美国家能够提供,价格动辄上千万,只有省级以上银行等高端客户才用得起。”孙丕恕回忆说,此时的中国服务器的市场完全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厂商基本一片空白。

于是,在1992年,孙丕恕自告奋勇在浪潮内部牵头成立了一个新部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潮小型机服务器产品。

不过,相较于研发0520A时可以花钱买到IBM样机,此时孙丕恕面对的是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协议框架下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即使是国内高端客户部署的服务器,也被放在专门的“玻璃房子”中,厂商会派专人时刻看管。

由于在国内找不到有关服务器的样品和技术资料,孙丕恕便带领研发团队在新加坡、香港这样巴统协议管不到的“边缘地带”进行封闭开发。他们将国外厂商废弃不用的小型机服务器一遍遍的拆卸又一遍遍的组装,才终于弄明白构造原理,确定有关服务器的技术参数。

为了节省经费,他们吃方便面充饥,不舍得坐车,步行几十里到各个相关科研机构查阅所需资料。在超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孙丕恕还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

1993年,在第一台微机研发成功10年之后,浪潮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SMP2000诞生。同样,这也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小型机服务器,打破了西方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绝对垄断,使服务器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成为了可能,孙丕恕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服务器之父”。

“有了产品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为了能尽快打开局面,身为研发人员的孙丕恕走到了市场的第一线。

“为了取得客户信任,一百斤上下的机器,我们常常是扛着就去了,在客户那里,晚上用我们的机器来替代国外品牌,进行应用模拟测试比较,靠着团队的执着努力和产品验证才挤进去。”孙丕恕说。

最终,两台浪潮SMP2000服务器以每台约100万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第一个客户——德州中行——这一价格只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20%,却能提供同等的品质和更好的服务。

由此,中国自主研发的服务器终于踏入市场的大门,开始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在浪潮的带领下,中国IT厂商开始纷纷涉足服务器产业, 并相继推出自己的产品,中国服务器产业之花悄然绽放。

1996年,浪潮服务器卖出了近2000台,跃居国产品牌第一名。2000年,中国首条年产10万台服务器的生产线在浪潮落成,奠定了浪潮在国内服务器市场的领军位置,浪潮也完成了由PC业务向服务器业务的深度转型。

2000年代:第一台高效能服务器诞生迫使外国厂商降价50%

浪潮启示录:勇于创新方能永立潮头

浪潮天梭TS20000(潘琦 制图)

2001年,孙丕恕出任浪潮集团总裁,正式执掌浪潮。同年,浪潮发布专注战略,斥巨资发展服务器产业,把服务器和通信软件作为核心业务,将浪潮逐步打造成软件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此时的中国,虽然以浪潮为首的国产品牌在小型服务器领域已经打开局面,但在商用计算领域的高性能服务器,仍长期依赖进口。所以如何打破这种被动局面,确立国产高性能商用服务器的市场地位及相应的行业标准,成为浪潮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目标。

因此,就在执掌浪潮后的第二年,孙丕恕带领浪潮启动了迈向更高技术攻坚关口的“天梭”工程。

据孙丕恕透露,此时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普遍遇到了技术难题,浪潮创新性的运用分布式体系架构解决了高速数据传送的难题,实现了计算能力和数据传送能力的均衡发展,并根据应用的需求,实现了灵活配置计算资源和通信资源。

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有效利用内外部资源来加快创新步伐,让高效能服务器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浪潮坚持走开放式创新之路,积极与IBM、EMC、Oracle等国际厂商合作,开展了大量兼容性测试,使产品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条件。

2003年,经历了又一个10年之后,中国商用领域第一台高效能服务器天梭TS20000在浪潮诞生。

“它不仅解决了我国关键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还极大降低了全社会系统购买和使用的成本。”孙丕恕说,TS20000的出现迫使国外进口服务器连续降价达40%之多,单套系统每年维护费用也由15万元降到5万元,国内市场每年因此降低了数十亿元投资成本。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2005年某地市级税务部门政府采购办拿到了两份几乎一样的标书,唯一的不同是,第二份报价从最初的300多万元陡然降至150多万元——正是因为TS20000的入围,让这家外企不得不将报价迅速调低五成。

TS20000的成功不止如此。2004年4月,其打破了此前由IBM所保持的商业智能计算世界纪录,由此创下了中国服务器领域的第一个世界纪录,也为全球商业智能计算确定了新的国际标准。

追赶发达国家50年所取得的成就,浪潮只用了20年。在孙丕恕看来,这就像3000米接力赛,需要每一棒加速、加速、再加速,才能不断抢占制高点。

迎头赶上的浪潮从此一骑绝尘。此后,浪潮服务器又在性能、速度、节能等方面先后80余次创造了TPC、SPEC等国际权威测试最好成绩,这也标志着我国服务器产业的技术水平逐步走在了世界前沿。

2010年代:第一台关键应用主机诞生研发难度就如挑战乔戈里峰

浪潮启示录:勇于创新方能永立潮头

浪潮天梭K1(潘琦 制图)

进入2010年,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变革之后,全球信息浪潮的又一个“潮头”——云计算迅速在国内从概念走向产业落地。善于把握趋势的浪潮,也开始由传统的IT产品、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大数据运营服务商转型。

就在这一年,孙丕恕入选了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并最终将年度人物创新奖收入囊中。

在评选节目现场,主持人请候选人写下自己最难忘的一天,孙丕恕在题板写上了:2010年7月28日。“这一天,我们研发的高端容错服务器测试成功,这是让我百感交集的一个时刻。”

孙丕恕所说的高端容错服务器即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关键应用主机浪潮天梭 K1,它由460位浪潮工程师历时4年研发完成,总投资7.5亿人民币。

据了解,关键应用主机主要运行金融、能源、交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业务系统,对社会生活及国家经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此前,这一核心装备技术只有美国、日本的少数几家厂商掌握,业界甚至认为中国厂商靠自己研制成功是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研发K1的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但浪潮的工程师们并没有畏惧。他们把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当做挑战乔戈里峰——这座仅次于珠穆朗玛峰的山峰有“世界上最艰险的山峰”,登峰之难被形容为“死亡之旅”——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犹如登山一样,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困了累了就在躺椅上休息一下。孙丕恕说,看着新一代浪潮人拼搏的身影,自己既心疼又骄傲,也仿佛看到了30多年前正在攻坚国内首台PC的自己。而这种拼搏也成为浪潮独有的“躺椅文化”。

研发之难让身为浪潮掌舵者的孙丕恕同样背负了巨大的压力。相对于投入8个亿、高156米、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浪潮总部S01大楼,在成果出来之前,这7.5亿元无异于投入于“无形”。

孙丕恕坦言,自己也经常问自己,这么多钱花进去,如果研发不成打了水漂怎么办。

“你一旦定了就得坚定决心,因为资源要持续不断地跟进。跟进到4个亿、3个亿的时候不跟了,那就功亏一篑。”孙丕恕说,“(科技研发)关键时刻跟打仗一样,这个时候你得咬紧牙关,一旦定了,钱就得往上顶。”

在孙丕恕看来,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发扬企业家精神,要有基本判断,更要有坚定信念,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为了浪潮在做,也是为了国家。

天梭 K1的诞生,使中国成为继美、日后第三个具备此类系统研制能力的国家,一举结束了我国关键行业信息化建设受制于人的局面,开启了中国大型主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新篇章。

2013年底,浪潮K1实现了金融、电信、能源、交通、政府、税务、公安、社保的行业突破,为后续浪潮国产主机在国内关键行业领域进一步开拓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浪潮“K1”研发成功的6年后,耗资12亿元,投入600位工程师研发的新一代关键应用主机浪潮M13再次成功下线。据了解,M13的处理能力相当于3000台通用服务器的总和,日处理交易量可达数十亿笔——而能研发此类产品的公司,全球只有IBM和浪潮。

目前,浪潮高端服务器已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的金融、交通、能源等诸多行业,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关键设施。

今天:全球最强AI计算主机诞生BAT90%AI服务器来自浪潮

浪潮启示录:勇于创新方能永立潮头

浪潮AGX-5(潘琦 制图)

2018年,改革开放迎来第40个年头,在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战略指引下,经过了近5年高速发展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科技大国。而不断为国家科技发展填补空白,以信息化助力国计民生的浪潮,也迎来了战略跃升期与产业收获期。

国际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 数据显示,在2017年之前过去的16个季度,浪潮有10个季度增速全球第一,而在全球X86服务器产业,浪潮服务器出货量已位居全球前三,蝉联中国第一,并率先定义面向云数据中心应用的云服务器。

目前,在全球云服务器出货量和销售额上,浪潮已实现“双料”第一,并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份额连续4年第一,浪潮在BAT(百度、阿里、腾讯)等全球互联网巨头中实现云服务器占有率60%以上,更赋能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成为数字中国快速发展的“智慧”后盾。

而随着人工智能2017年在全球进入商用化元年,急速增长的计算力需求促使服务器行业迅速从计算侧向智慧计算侧倾斜,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的浪潮也加速了转型步伐。

2017年,浪潮确立智慧计算战略,全面发展新一代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案,构筑全球化的智慧计算生态。在这一战略推动下,浪潮去年在国内AI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达57%,成为中国最大的 AI 服务器供应商,BAT等互联网巨头90%以上的AI服务器来自浪潮。

2018年9月,浪潮发布超级AI应用服务器AGX-5——这款处理器的AI计算性能高达每秒2千万亿次,是目前全球最强大的AI计算主机之一。

技术领先也让浪潮成为ODCC/OCP/Open19三大开放计算标准的核心成员和标准倡导者以及全球屈指可数的旗下产品可覆盖三大开放计算标准的厂商。浪潮在将中国CSP领先标准推广到国外的同时,也将国外领先的标准带入到中国。

近几年来,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国际化探索的浪潮,也在不断通过向海外输出中国的信息化核心装备、与500强合资合作、在海外探索建设据点等方式,一步一步实现全球化经营。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浪潮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2017年11月,浪潮牵头,联合欧美科技企业及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信保、中非发展基金,发起全球首个由企业发起的“一带一路”数字化经济战略联盟,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

“浪潮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数字化经济战略联盟设想,希望联合国际顶尖科技企业、国家级金融机构,共同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资金不足、技术瓶颈的问题,让沿线各国人民充分享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孙丕恕说。

孙丕恕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浪潮并非简单把中国的产品带到这些国家,而是将成熟的技术与理念输出、融入当地社会发展,让信息化的“中国方案”变成“世界方案”。

目前,浪潮已在服务器研发、生产方面形成了全球化的运营体系,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增长稳健,业务覆盖了11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个全球研发中心、5个全球生产中心以及2个全球服务中心。

“再利用5年时间,浪潮要实现服务器全球第一的战略目标,使中国计算力享誉世界。”孙丕恕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