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啟示錄:勇於創新方能永立潮頭

北京時間記者 潘琦 報道

每一個踏入浪潮集團(以下簡稱“浪潮”)總部大樓的人,都會被那面巨大的寫滿各類發明專利的“專利牆”所震撼。而事實上,浪潮所擁有的巨大專利群,遠比這面“專利牆”要來的更加震撼:數據顯示,浪潮在服務器、存儲、雲計算、大數據平臺及應用領域擁有超過7000項專利,位列行業第一。

而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就在30多年前,這個如今擁有3萬多名員工、年銷售收入超過800億元的國家級創新型企業,還是一個只有400多人,曾連續虧損5年的地方小廠。

從研發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以下簡稱微機),到發佈全球最強AI計算主機,改革開放40年來,“鳳凰涅槃”的浪潮與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歷程緊密聯繫在一起,不斷突破歐美國家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封鎖”,樹立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史上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1980年代:第一臺微機誕生改革開放讓浪潮迎來初生

浪潮啟示錄:勇於創新方能永立潮頭

浪潮0520A(潘琦製圖)

浪潮的研發故事要從0520A型微機說起——它是浪潮研發的第一臺微機,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臺微機。

時間回到36年前,此時浪潮的前身山東電子設備廠還是一家從事計算機外部設備、民用電子儀表等研發生產的企業,僅有400多人。就在研發0520A之前,企業已經連續虧損5年,瀕臨停產倒閉的邊緣。

為了扶持這個困難大戶,當時的山東省電子工業局撥來10萬元項目費,用於磁帶機的開發與生產。不過,浪潮卻把這筆“救命錢”投入了微機的研發——因為浪潮人看到,此時全球信息技術方興未艾,未來是屬於信息產業的。

“我第一年的月薪是45塊錢,第二年轉正之後拿到了54塊錢。那時候一臺電腦5萬元,差不多是我近10年的工資。”浪潮董事長孫丕恕進入浪潮後的第一份工作正是研發第一臺微機,那一年是1983年,他21歲。

事實上,在那個彩色電視還沒有完全普及的年代,微機仍屬於鳳毛麟角,別說是普通家庭,甚至連高校擁有一臺微機也很奢侈。而就在研發微機之前,即便是山東大學電子系畢業的孫丕恕也沒有見過一臺真正的微機。

因此,在拿到僅有使用說明書的IBM樣機後,孫丕恕和同事們一度無從下手。“那時候也沒有現在的互聯網搜索條件,就這麼兩眼一抹黑地開始了。”而大家隨後找到的方法是將機器拆解,然後先易後難,將零部件逐個攻堅。

為此,孫丕恕和同事們沒白天沒黑夜的一直在滾在一起,“睜眼就開工,深夜才休息,每頓飯幾分鐘就解決,其餘的時間全都在擺弄電路圖”。孫丕恕說,雖然已過去了幾十年,但每當自己想起那個時刻,仍會激動不已。

經過不懈努力,幾個月後,中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微機誕生。“我們根據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起名‘浪潮0520A’,售價大約3萬元,被很多科研院所採購。”孫丕恕說。

“一方面這個產品當時只有美國能做,我們能夠成功,而且實現了與IBM的PC兼容,我們感覺非常驕傲,它的價值也是非常巨大的,那麼從材料費來講,當時一臺電腦我們就能為國家節省幾萬元。”孫丕恕說。

到1983年底,依靠浪潮微機,浪潮實現產值248萬元,利潤8萬元,實現了扭虧為盈。

事實上,在進行微機研發的同時,迎著改革的春風,企業經營者也開始進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實行了經濟承包責任制,在改變傳統觀念、解放生產力方面克服了重重困難,經濟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大大提高了工廠的勞動紀律和生產效率。

正是改革和創新為浪潮帶來了豐碩的成果。1985年,浪潮0520A以最高分榮獲電子部計算機產品評比第一名,浪潮很快成為中國微機領軍品牌,中國IT產業大幕亦由此拉開。

1988年,浪潮完成新產品開發20項,銷售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實現產值1.33億元,創匯110萬美元。浪潮微機的市場佔有率已經佔到了全國市場的20%,位列全國第二。長城、浪潮、東海成為當時中國個人計算機市場三大主導品牌,合計市場佔有率高達75%。

1990年代:第一臺小型服務器誕生從“邊緣地帶”衝破外國技術封鎖

浪潮啟示錄:勇於創新方能永立潮頭

浪潮SMP2000(潘琦 製圖)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盛世之下的浪潮卻悄然迎來了危機。

伴隨著改革開放走向深入,1992年,中國取消外國計算機整機進口配額限制,國外品牌大舉入侵。與此同時,聯想、方正等國產計算機後起之秀正在飛速成長。面對計算機行業空前激烈的競爭,浪潮的生存空間被壓榨,開始走向下坡路。

不過,此時已升任副總工程師的孫丕恕卻看到了一個機會:互聯網正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進入民用,服務器將成為互聯網發展的核心設備。而在國內,雖然微機市場已成為紅海,但與該產業存在天然聯繫的民用服務器領域,卻是一片藍海。

“當時,民用小型機只有少數歐美國家能夠提供,價格動輒上千萬,只有省級以上銀行等高端客戶才用得起。”孫丕恕回憶說,此時的中國服務器的市場完全被國外廠商壟斷,國內廠商基本一片空白。

於是,在1992年,孫丕恕自告奮勇在浪潮內部牽頭成立了一個新部門,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浪潮小型機服務器產品。

不過,相較於研發0520A時可以花錢買到IBM樣機,此時孫丕恕面對的是巴統(巴黎統籌委員會)協議框架下國外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即使是國內高端客戶部署的服務器,也被放在專門的“玻璃房子”中,廠商會派專人時刻看管。

由於在國內找不到有關服務器的樣品和技術資料,孫丕恕便帶領研發團隊在新加坡、香港這樣巴統協議管不到的“邊緣地帶”進行封閉開發。他們將國外廠商廢棄不用的小型機服務器一遍遍的拆卸又一遍遍的組裝,才終於弄明白構造原理,確定有關服務器的技術參數。

為了節省經費,他們吃方便麵充飢,不捨得坐車,步行幾十裡到各個相關科研機構查閱所需資料。在超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孫丕恕還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

1993年,在第一臺微機研發成功10年之後,浪潮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SMP2000誕生。同樣,這也是我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小型機服務器,打破了西方國家在相關領域的絕對壟斷,使服務器在中國的廣泛應用成為了可能,孫丕恕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服務器之父”。

“有了產品僅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為了能儘快打開局面,身為研發人員的孫丕恕走到了市場的第一線。

“為了取得客戶信任,一百斤上下的機器,我們常常是扛著就去了,在客戶那裡,晚上用我們的機器來替代國外品牌,進行應用模擬測試比較,靠著團隊的執著努力和產品驗證才擠進去。”孫丕恕說。

最終,兩臺浪潮SMP2000服務器以每臺約1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第一個客戶——德州中行——這一價格只相當於國外同類產品的20%,卻能提供同等的品質和更好的服務。

由此,中國自主研發的服務器終於踏入市場的大門,開始迅速佔領市場份額。在浪潮的帶領下,中國IT廠商開始紛紛涉足服務器產業, 並相繼推出自己的產品,中國服務器產業之花悄然綻放。

1996年,浪潮服務器賣出了近2000臺,躍居國產品牌第一名。2000年,中國首條年產10萬臺服務器的生產線在浪潮落成,奠定了浪潮在國內服務器市場的領軍位置,浪潮也完成了由PC業務向服務器業務的深度轉型。

2000年代:第一臺高效能服務器誕生迫使外國廠商降價50%

浪潮啟示錄:勇於創新方能永立潮頭

浪潮天梭TS20000(潘琦 製圖)

2001年,孫丕恕出任浪潮集團總裁,正式執掌浪潮。同年,浪潮發佈專注戰略,斥巨資發展服務器產業,把服務器和通信軟件作為核心業務,將浪潮逐步打造成軟件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此時的中國,雖然以浪潮為首的國產品牌在小型服務器領域已經打開局面,但在商用計算領域的高性能服務器,仍長期依賴進口。所以如何打破這種被動局面,確立國產高性能商用服務器的市場地位及相應的行業標準,成為浪潮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目標。

因此,就在執掌浪潮後的第二年,孫丕恕帶領浪潮啟動了邁向更高技術攻堅關口的“天梭”工程。

據孫丕恕透露,此時高性能計算的發展普遍遇到了技術難題,浪潮創新性的運用分佈式體系架構解決了高速數據傳送的難題,實現了計算能力和數據傳送能力的均衡發展,並根據應用的需求,實現了靈活配置計算資源和通信資源。

與此同時,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為了有效利用內外部資源來加快創新步伐,讓高效能服務器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浪潮堅持走開放式創新之路,積極與IBM、EMC、Oracle等國際廠商合作,開展了大量兼容性測試,使產品具備了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條件。

2003年,經歷了又一個10年之後,中國商用領域第一臺高效能服務器天梭TS20000在浪潮誕生。

“它不僅解決了我國關鍵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還極大降低了全社會系統購買和使用的成本。”孫丕恕說,TS20000的出現迫使國外進口服務器連續降價達40%之多,單套系統每年維護費用也由15萬元降到5萬元,國內市場每年因此降低了數十億元投資成本。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2005年某地市級稅務部門政府採購辦拿到了兩份幾乎一樣的標書,唯一的不同是,第二份報價從最初的300多萬元陡然降至150多萬元——正是因為TS20000的入圍,讓這家外企不得不將報價迅速調低五成。

TS20000的成功不止如此。2004年4月,其打破了此前由IBM所保持的商業智能計算世界紀錄,由此創下了中國服務器領域的第一個世界紀錄,也為全球商業智能計算確定了新的國際標準。

追趕發達國家50年所取得的成就,浪潮只用了20年。在孫丕恕看來,這就像3000米接力賽,需要每一棒加速、加速、再加速,才能不斷搶佔制高點。

迎頭趕上的浪潮從此一騎絕塵。此後,浪潮服務器又在性能、速度、節能等方面先後80餘次創造了TPC、SPEC等國際權威測試最好成績,這也標誌著我國服務器產業的技術水平逐步走在了世界前沿。

2010年代:第一臺關鍵應用主機誕生研發難度就如挑戰喬戈裡峰

浪潮啟示錄:勇於創新方能永立潮頭

浪潮天梭K1(潘琦 製圖)

進入2010年,繼個人計算機、互聯網變革之後,全球信息浪潮的又一個“潮頭”——雲計算迅速在國內從概念走向產業落地。善於把握趨勢的浪潮,也開始由傳統的IT產品、方案提供商向雲計算、大數據運營服務商轉型。

就在這一年,孫丕恕入選了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名單,並最終將年度人物創新獎收入囊中。

在評選節目現場,主持人請候選人寫下自己最難忘的一天,孫丕恕在題板寫上了:2010年7月28日。“這一天,我們研發的高端容錯服務器測試成功,這是讓我百感交集的一個時刻。”

孫丕恕所說的高端容錯服務器即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臺關鍵應用主機浪潮天梭 K1,它由460位浪潮工程師歷時4年研發完成,總投資7.5億人民幣。

據瞭解,關鍵應用主機主要運行金融、能源、交通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核心業務系統,對社會生活及國家經濟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此前,這一核心裝備技術只有美國、日本的少數幾家廠商掌握,業界甚至認為中國廠商靠自己研製成功是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研發K1的難度之大令人難以想象,但浪潮的工程師們並沒有畏懼。他們把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當做挑戰喬戈裡峰——這座僅次於珠穆朗瑪峰的山峰有“世界上最艱險的山峰”,登峰之難被形容為“死亡之旅”——並以此來激勵自己。

猶如登山一樣,工程師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困了累了就在躺椅上休息一下。孫丕恕說,看著新一代浪潮人拼搏的身影,自己既心疼又驕傲,也彷彿看到了30多年前正在攻堅國內首臺PC的自己。而這種拼搏也成為浪潮獨有的“躺椅文化”。

研發之難讓身為浪潮掌舵者的孫丕恕同樣揹負了巨大的壓力。相對於投入8個億、高156米、實實在在看得見的浪潮總部S01大樓,在成果出來之前,這7.5億元無異於投入於“無形”。

孫丕恕坦言,自己也經常問自己,這麼多錢花進去,如果研發不成打了水漂怎麼辦。

“你一旦定了就得堅定決心,因為資源要持續不斷地跟進。跟進到4個億、3個億的時候不跟了,那就功虧一簣。”孫丕恕說,“(科技研發)關鍵時刻跟打仗一樣,這個時候你得咬緊牙關,一旦定了,錢就得往上頂。”

在孫丕恕看來,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發揚企業家精神,要有基本判斷,更要有堅定信念,這個事情不僅僅是為了浪潮在做,也是為了國家。

天梭 K1的誕生,使中國成為繼美、日後第三個具備此類系統研製能力的國家,一舉結束了我國關鍵行業信息化建設受制於人的局面,開啟了中國大型主機從無到有的歷史新篇章。

2013年底,浪潮K1實現了金融、電信、能源、交通、政府、稅務、公安、社保的行業突破,為後續浪潮國產主機在國內關鍵行業領域進一步開拓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在浪潮“K1”研發成功的6年後,耗資12億元,投入600位工程師研發的新一代關鍵應用主機浪潮M13再次成功下線。據瞭解,M13的處理能力相當於3000臺通用服務器的總和,日處理交易量可達數十億筆——而能研發此類產品的公司,全球只有IBM和浪潮。

目前,浪潮高端服務器已被廣泛應用在國內外的金融、交通、能源等諸多行業,為全球信息化發展提供了關鍵設施。

今天:全球最強AI計算主機誕生BAT90%AI服務器來自浪潮

浪潮啟示錄:勇於創新方能永立潮頭

浪潮AGX-5(潘琦 製圖)

2018年,改革開放迎來第40個年頭,在習近平總書記創新發展戰略指引下,經過了近5年高速發展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數字科技大國。而不斷為國家科技發展填補空白,以信息化助力國計民生的浪潮,也迎來了戰略躍升期與產業收穫期。

國際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 數據顯示,在2017年之前過去的16個季度,浪潮有10個季度增速全球第一,而在全球X86服務器產業,浪潮服務器出貨量已位居全球前三,蟬聯中國第一,並率先定義面向雲數據中心應用的雲服務器。

目前,在全球雲服務器出貨量和銷售額上,浪潮已實現“雙料”第一,並在中國互聯網行業份額連續4年第一,浪潮在BAT(百度、阿里、騰訊)等全球互聯網巨頭中實現雲服務器佔有率60%以上,更賦能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成為數字中國快速發展的“智慧”後盾。

而隨著人工智能2017年在全球進入商用化元年,急速增長的計算力需求促使服務器行業迅速從計算側向智慧計算側傾斜,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的浪潮也加速了轉型步伐。

2017年,浪潮確立智慧計算戰略,全面發展新一代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方案,構築全球化的智慧計算生態。在這一戰略推動下,浪潮去年在國內AI服務器市場佔有率達57%,成為中國最大的 AI 服務器供應商,BAT等互聯網巨頭90%以上的AI服務器來自浪潮。

2018年9月,浪潮發佈超級AI應用服務器AGX-5——這款處理器的AI計算性能高達每秒2千萬億次,是目前全球最強大的AI計算主機之一。

技術領先也讓浪潮成為ODCC/OCP/Open19三大開放計算標準的核心成員和標準倡導者以及全球屈指可數的旗下產品可覆蓋三大開放計算標準的廠商。浪潮在將中國CSP領先標準推廣到國外的同時,也將國外領先的標準帶入到中國。

近幾年來,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國際化探索的浪潮,也在不斷通過向海外輸出中國的信息化核心裝備、與500強合資合作、在海外探索建設據點等方式,一步一步實現全球化經營。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浪潮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2017年11月,浪潮牽頭,聯合歐美科技企業及國開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信保、中非發展基金,發起全球首個由企業發起的“一帶一路”數字化經濟戰略聯盟,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

“浪潮提出構建‘一帶一路’數字化經濟戰略聯盟設想,希望聯合國際頂尖科技企業、國家級金融機構,共同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解決信息化建設中面臨的資金不足、技術瓶頸的問題,讓沿線各國人民充分享受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孫丕恕說。

孫丕恕說,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浪潮並非簡單把中國的產品帶到這些國家,而是將成熟的技術與理念輸出、融入當地社會發展,讓信息化的“中國方案”變成“世界方案”。

目前,浪潮已在服務器研發、生產方面形成了全球化的運營體系,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份額增長穩健,業務覆蓋了11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8個全球研發中心、5個全球生產中心以及2個全球服務中心。

“再利用5年時間,浪潮要實現服務器全球第一的戰略目標,使中國計算力享譽世界。”孫丕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