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文 | 九九消寒

金庸之逝,竟然是真!

信息时代,谁都不免被“狼来了”效应激出一点怀疑精神,昨天消息爆出后,鹦鹉君第一反应是:又咒人,咒人有意思吗?

然而假作真时真亦假,除却死生事大。金庸先生终是陨落在了这个满耳秋声的时代。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金庸,一个用武侠小说一统华人圈的巨擘,一个凭“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越女剑》十五部作品纵横中国影视圈半世纪之久的大能,一个以传奇想象连缀古今,将三千豪客编成了一部江湖平行史的文林奇才。

金庸擅长挥洒江湖梦,我们去看金庸,隔着江湖之远。音乐响起,纷繁是烟雨,浪涛,晚照。而如今斯人溘然一去,这场江湖幻景背后的电源仿佛被一下切断——纵然金庸早已不写故事,放眼江湖的人也难免有这样的茫然——写出这些故事的人,他的人生就这么结束了吗

金庸之后再无金庸,不少人发出这样的叹息。于是我们更加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够单笔绘出前所未有之江湖,让红学家冯其庸在80年代就声称“把研究金庸小说称为金学有道理”,让钱理群教授说出“正是因为有了金庸……才使得今天有可能来讨论通俗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古谈家风,今谈教育,论人首看原生家庭,要说金庸,就不得不说海宁查家。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査家,浙江海宁名门——金庸(查良镛)的老家,今有《海宁查氏族谱》存于宁波天一阁。

族谱记载,查氏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两代,海宁查氏是江南有名的“文宦之家”。康熙年间更是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查氏宗祠还有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封的:“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史载清朝有“海宁文风”一说,即当时海宁的几大家族通过通婚,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链,查家便是其中一族。海宁至今流传一句话:“查诗、陈书、朱文章”,查家为首。

不幸的是,雍正时期,查家因卷入文字狱惨遭灭门。査嗣庭(时任礼部侍郎)入狱,査家300余名男丁被杀、被流放,女人全部罚为奴仆。据说最后活着回到海宁的只有査嗣庭的哥哥查慎行(即查嗣琏,金庸先祖)一家4口。更惨的是,此案之后,雍正又以“出了査嗣庭这样的士林败类”为由,下令浙江6年之内不许进行会试。一度深受皇恩的查家自此仕途中断。

查家虽然一度沦落,但文气已然深深植根于家族血脉。诗书传家600年,近现代又迎复兴,到金庸这一代,查家又再度发展成了代有才人出,精英满堂座的大家名门。

查家本族的名人有诗人查良铮(穆旦)、教育家查良钊、查良鉴、“纺织大王”查济民、营养学专家查良锭、医学专家查良镒、计算机专家查良钿、电子学专家查良琦、煤矿专家查良钰等,旁系表亲则有军事战略家蒋百里、诗人徐志摩、科学家钱学森、作家兼编剧琼瑶等。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这样的家庭带给金庸的影响不言而喻。首先是学养上的熏陶,据金庸回忆:“家中藏书很多,幼时虽然看不懂,但找书很方便,不仅有古书,还有新书。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曾有人搜数“从金庸小说中可以看出金庸读过哪些书”,列出的古籍名典多有今人所不识。

再是宽松的文化氛围培育出的综合素养,学者洪永铿曾在《海宁查氏家族文化研究》中指出:“自古到今,查氏家族的成员有从政、从商、从文、从医的,也有从事法律、军事等方面工作的……查氏家族的成员始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在社会历史和家族命运的剧烈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金庸所以成为金庸,所以能够脱通俗小说之习气,构建出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中心精神的武侠世界,靠的不仅仅是上面这些。金庸曾说,祖父查文清对他有两个重要影响,一是使他知道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二是要多读书。特殊的时代环境加上自幼耳濡目染的家国情怀,让金庸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外交官。

17岁背井离乡,20岁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24岁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金庸专攻外交,一心向政,却前后两次追梦失败。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金庸:“我不大愿意受人管束,自由惯了,而外交工作是非常严谨的。”

虽然因为多种原因,金庸始终没能踏入外交界,但他一生履历却多与社会、政治相关。报人身份是他的出身,关注时政,撰写社评才是他的主业。从在《大公报》担任电讯翻译到和同学合办《明报》,再到后来专注《明报》的社评写作(《鹿鼎记》之后),可以说那个写武侠小说的金庸从来没有逃出过

政论家查良镛的身份,他也不会去逃。

别人的武侠是出世,金庸的武侠却是入世。越女助勾践,郭靖守襄阳,乔峰舍身取义,张无忌义薄云天,大侠的终场或是归隐,或“死而后已”,都免不了要蹚一番家国天下。

金庸八岁初读《荒江女侠》,可却是自幼绕膝听“外国人欺负中国人”,胸中是先有的家国还是先有的江湖,说不清,好在他擅长厘清这些,用一颗通晓历史、洞悉时事的清醒头脑驰骋两面。

金庸的江湖不是避难所,也没有成为名利场,在其中,侠士有血有肉,忠肝义胆。金庸像李白,仕心与浪漫兼得,可人生到头,终归是浪漫的一面更深入人心。李白用诗,金庸用小说,先一步瞻望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境界,供后人仰止不歇。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是假非真,谁论?马云信了,成了马云。

据说金庸先生有遗愿,愿死后一二百年,仍有人看我的小说

一二百年远矣,我们普通人再爱金庸,再想帮老先生实现遗愿,也恐怕身不能待。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真不知道一二百年后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不知道那时的人们还能不能理解侠义。侠生乱世,以武犯禁,因为战国到明清的古人一直信奉圣人王则天下治,而人又怎么可能成圣呢?未来社会,法治必将代替人治,没有了人治的劣性,大概也不需要犯禁的侠士了吧。

后人如果读金庸,读的将是历史。


影投人 [公众号ID:movieeye]

有眼力、有脑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视内容制片工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